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辩证唯物论详解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辩证唯物论详解


• (2016上海政治)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升级是中国 制造2025目标,高品质产品是制造强国的标志。
• 有位学者认为,打造制造强国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工 匠精神是一种专业精神,表现在对工作充满热爱与激情,工 作中坚韧执着、精益求精、开拓创新,他是实现制造强国的 金钥匙。只有大国工匠才能支撑起中国精品。 • 他论证说,历史上,中国工匠曾经名扬世界。但随着工业时 代流水线生产代替传统手工生产,工匠角色逐渐淡出。 • 近年来,一些企业片面追求即时效益,忽视产品灵魂——品 质,靠“山寨”和低价竞争,造成产品品质不高、企业自主 创新能力偏弱。淘汰一族不断扩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内 产品设计人性化不够,缺乏潮流引领、产品精细化不够,耐 用性不强等问题。如何提高品质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现实问 题,做大做强中国企业,需要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 在全面倡导工匠精神,一个由工匠精神开启的高品质时代就 会到来。
• • • • • • • •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 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2.自然界的物质性 (1)原理内容: (2)要求: 自然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来看 (2)从构成要素来看 (3)从发展上看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结论:P30最后一段。 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内容: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 (2)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考点梳理】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的含义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 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离 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错误)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 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错误)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 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 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 诡辩论。
【考点梳理】 (四)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本质)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1)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结论: P37第二段 总之,……物质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 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 (2009安徽文综)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 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 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 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 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 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 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 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 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 • (1)结合材料分析安徽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现 实经济意义。(8分) •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安徽省的做法是如何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8分) • (3)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就怎样推动 安徽文化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12分)
(五)意识的能动作用(作用、能动性)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反映物质)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 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 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反作用于物质)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结论:P40第三段。
意 识 对 物 质 具 有 能 动 作 用
归纳: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 客观存在 的反映。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的反映物质;意识 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 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 2.方法论要求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或主观与 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事求是。 (2)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 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
(六)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按规律办事。另一方面,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 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并利用规律,达到改造 世界的目的。)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尊重客 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要求: 把发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 (2)哲学依据:①② (3)要求 :①、②、③、④
(1)①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安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②有利于扩大投资和消 费需求,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 我省的冲击和影响。③有利于提升安徽的综合实力, 实现文化强省和安徽崛起的目标。 (2)①能动地认识世界。制定“文化强省战略”体现了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的影响,变 挑战为机遇,化危为机。②能动地改造世界。实施文 化强省战略,提升软实力,实现快速崛起。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于文化底蕴 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省情,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 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3)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安徽改革开放的实践, 汲取营养,推动文化创新。②继承我省优秀传统文化, 兼收并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交流,推陈出 新。③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广大人民群 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④推进文化体制机制、 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促进文化的全面繁 荣。
【考点梳理】
【考点梳理】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特点) (1)原理内容: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 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具有普遍性: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 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意义(要求)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 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2014全国一)(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授予“国家杰 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 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 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 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 教学生解剖蜻蜒、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 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 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 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 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 出心栽,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 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 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 质教育理念更加深从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 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1)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 才的意义。(10分) (2)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 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 明理由。(12分)
• 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评析这位学者是否 完整论证了他的观点。
• •


参考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辩证统一。 ②物质决定意识。该学者依据制造业现状,呼唤工匠 精神回归,这一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意识具有能动地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他提出在全社会 倡导工匠精神,以此开启中国制造业高品质时代,具 有一定的合理性。 ③但是,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 的实践活动。他在论点中提出了“打 造制造强国需 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只有大国工匠才能支撑 起中国精品”,而在论证中并没有涉及实践主体—— 匠人。缺少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仅仅倡导工匠精神, 中国制造高品质时代还是无法开启。 ④因而,该学者并未完整论证他的观点。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 辩证唯物论
【高考考点】
• • • • • • • • •
(4) 物质决定意识 ①意识的起源 (1)哲学的物质概念 ②意识的生理基础 ①自然界的物质性 ③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5) 意识的能动作用 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2)哲学的运动概念 ②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①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6) 客观规律与意识的 ②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能动作用 (3)物质运动的规律 • 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 ①规律的概念 主观能动性 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 事求是
• 解析: • 本题第(2)问要求运用意识的作用原理说明“,答案 具有开放性,可赞成,可反对。 • 如果赞成,则要用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的相关知识,重点强调意识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 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 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这一原理来说明,从而得出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观点的 合理性。 • 如果反对,则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第一,物质决 定意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而意识的能动 作用再大,也是第二位的,“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夸大了意识的作用,是唯心主 义观点;其次,意识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但意识这 一作用的发挥,必须借助于实践活动,意识本身并没 有直接现实性。因此观点具有片面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