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政治知识点: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二政治知识点: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二政治知识点: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什么是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什么是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客观性的表现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普遍性的表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有哪些?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要求。

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什么是实践?具有哪三个特点?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选择题部分)(2015·江苏单科·T24)世间万物,变动不居。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这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C.D.【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的知识。

解答本题时应对古文材料准确地理解,并能提炼其观点。

【解析】选A。

材料的意思是指事物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聪明的人往往会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有大智慧的人会伴随着事物发展方向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强调了世界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故正确;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故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对立统一的关系,故与材料不符。

(2015·全国卷Ⅱ·T2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苏轼的《琴诗》理解正确的是()C.D.【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包括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

【解析】选B。

本题设问要求是辩证唯物主义,即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琴声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性,是对苏轼的《琴诗》的正确理解;说法错误,琴声与人的主观世界存在一定关系;说法太绝对。

(2015·全国卷Ⅱ·T23)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

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着地移动的。

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

这表明在艺术领域()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影响认识的制约因素。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有人批评画得不像的原因。

【解析】选D。

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着地移动的。

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

之所以出现这一疑问是因为艺术领域人的认识受主观世界的影响,D正确;A说法错误,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有着一定的关系;B材料未体现;C说法错误,认识是有客观评价标准的。

(2015·全国卷Ⅰ·T21)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

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

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C.D.【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安全意识”这一主旨要求,强调安全意识的作用。

【解析】选C。

安全意识之所以能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安全意识是一种正确的意识。

人的意识会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是促成实践中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正确;中的“决定”说法错误,意识是主观的,只能影响,而不能决定;意识与实践的结果性质无关,故排除。

(2015·江苏单科·T2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

解答本题时应注意是原因类题目,即法院这样做的原因。

【解析】选A。

证人基于自身的利益和外部某些压力可能不会说真话,会作出有倾向性的选择,所以法院要综合分析作出判断,故选A;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主观的,但也是真实存在的,故B 说法错误;主观与客观未必能够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C说法错误;D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2015·广东文综·T33)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

”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C.D.【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哲学的作用、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知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哲人所说的话语是何种寓意。

【解析】选C。

哲人所说的“宁静”“勇气”“智慧”的内容,启示我们要学习哲学,哲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指导,办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成功,正确;说法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D.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解题指南】本题是漫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意识以及意识能动性的正确理解。

解答漫画题时要结合其标题来理解漫画蕴含的道理。

【解析】选B。

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的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漫画的标题为“塑造”,同一个人,胖者把他塑胖,瘦者把他塑瘦,说明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入选C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不是移入人脑中的客观存在,观点错误排除D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不一定是正确反映,故观点错误排除D.→→→【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人的意识形成的有关知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解析】选A。

因为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滴水穿石)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根系沃土、犬吠非主)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人在社会中最终产生了意识(敬德保民),所以选A。

(2015·江苏单科·T26)下列名言警句中体现相近哲理的是()C.D.【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知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和把握古文的意思,然后从其中寻求相近的哲理。

【解析】选B。

中句子的意思是治学的实质,本来就在于实践,中句子的意思是事物是苦还是甜,尝过的人才知道,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两者相近,故正确;中句子的意思是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中句子的意思是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015·江苏单科·T27)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

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这表明()C.D.【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科学实验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通过科学实验提高了对癌症治疗的认识,从而来把握实践和认识关系。

【解析】选D。

通过科学实验,对治疗癌症有了新的认识,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故选;把新的治疗方案用于临床试验,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故选;意识必须通过指导实践来改造客观实际,故说法错误;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是错误的。

C.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D.认识结果的差异受主体认识方法的影响【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认识的有关知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漫画的寓意,全面分析把握漫画。

【解析】选D。

一个人说苹果是“优”,一个人说苹果是“劣”,出现认识不同的原因是两个人看问题的方法不同,D正确;A中的“否认事物的客观性”,B中的“立场不同”与漫画寓意不符;C说法太绝对。

(2015·福建文综·T35)研究人员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如图)置于晴天的室外,对其进行24小时测定,得出某气体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

该实验体现的哲学道理是()C.D.【解题指南】本题综合考查哲学的有关知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图示中某气体含量随着在阳光下日照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选D。

图示表明某气体含量的变化随着日照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体现了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认识事物,由此判断正确,同时也体现了;指的是事物发展的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与题意不符;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表达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