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二零二零年八月目录目录 (1)第一章总则 (1)1.1规划背景 (1)1.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任务的由来 (1)1.3评价目的和评价原则 (2)1.4评价依据 (3)1.5评价标准 (9)1.6评价方法 (11)1.7评价重点 (12)1.8评价时段 (12)1.9评价范围 (12)1.10保护目标 (13)1.11评价工作程序和技术路线 (14)第二章规划概况 (16)2.1园区涉及的乡镇产业发展概况 (16)2.2规划方案概况 (17)2.3规划市东南工业园发展现状 (33)第三章规划分析 (40)3.1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40)3.2规划布局及功能分区合理性分析 (45)3.3规划的排污分析 (47)3.4规划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67)第四章区域环境状况调查与环境现状评价 (69)4.1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69)4.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72)4.3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79)4.4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82)4.5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84)4.6土壤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85)4.7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87)第五章环境影响识别与指标体系构建 (89)5.1环境影响识别 (89)5.2评价因子筛选 (89)5.3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 (91)第六章规划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94)6.1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4)6.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8)6.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105)6.5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08)6.6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114)第七章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总量控制 (117)7.1资源承载力评估 (117)7.2水环境承载力评估 (120)7.3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估 (122)第八章环境风险评价 (125)8.1环境风险评价目的 (125)8.2风险识别及源项分析 (125)8.3最大可信事故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127)8.4风险防范措施 (128)8.5.应急预案 (129)第九章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及建议 (132)9.1预防对策和措施 (132)9.2最小化对策和措施 (138)9.3修复补救措施 (153)9.4社会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54)第十章环境监测、跟踪评价和管理建议 (156)10.1环境监测计划 (156)10.2跟踪评价建议 (158)10.3入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议 (158)10.4环境管理建议 (159)10.5 “零方案”分析 (161)第十一章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综合论证 (163)11.1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论证 (163)11.2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 (171)11.3 “三线一单” (179)第十二章困难和不确定性 (186)12.1 困难 (186)12.2 不确定性 (187)第十三章执行总结 (188)13.1规划背景 (188)13.2规划概述 (189)13.3规划的主要环境目标 (190)13.4规划方案简介 (190)13.5规划方案分析 (194)13.6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196)II13.8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及总量控制 (200)13.9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及建议 (202)13.10公众参与的主要发现和处理结果 (206)13.11规划方案综合论证结论 (206)13.12规划方案调整建议 (208)13.13总体评价结论 (213)附件:1、委托书2、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报告III第一章总则1.1规划背景市系州府所在地,是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的举办地,获“全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县”、“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等殊荣。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厦蓉高速、兰海高速、贵广高铁、都香高速(在建)、贵南高铁(在建)穿区而过,距省会70 多公里,广州 4 个小时高铁车程。
市东南工业园的建立基于以下原由:1、打造州东西部产业转移和升级承接基地的需要。
按照州“一圈二冀”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将市打造成东西部产业转移和升级承接基地,贵州南部现代产业聚集区、重要陆路交通枢纽,州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基地,“黔中经济圈”的次中心。
2、落实工业项目进入工业园区发展的要求突出矛盾。
省环境厅于2018 年12 月出台了《贵州省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清单管理办法(试行)》(黔环通( 2018 )303 号)文件,并规定“新建有污染物排放的工业项目应进入符合产业定位的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区”,因此,需要结合全市工业发展趋势和布局,编制工业园区规划,明确工业园区具体区域。
3、市工业园区规划编制滞后,无法满足当前工业发展的需要。
市绿茵湖产业园区虽然作为省工信厅调度的全省100 个工业园区,以及州工信局调度的重点工业园区,但未取得省政府及州政府“关于成立市绿茵湖产业园区”的正式批复,从取得成立的审批手续上表明,绿茵湖产业园区目前属于市属工业园区。
同时,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绿茵湖园区为核心,各乡镇(办事处)为补充”的工业发展相关规划未进行编制,导致当前市工业项目在乡镇(办事处)无法落地。
因此,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委托智诚建科设计有限公司编制了《市东南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
1.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任务的由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规定,《市东南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需编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为此,规划的实施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于2020 年6 月20 日委托江西鑫环科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承担该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我公司接受委托后,立即成立评价工作组,评价技术人员在资料收集、现场探勘、规划初步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市东南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报请州生态环境局审查,该报告书经审查批准后,作为该园区规划实施和环境管理的依据。
1.3评价目的和评价原则1.3.1评价目的通过评价,提供规划决策所需的资源与环境信息,识别制约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生物资源、景观资源等)和环境要素(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和生态环境等),确定环境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预测与评价规划实施可能对区域、流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论证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论证规划实施后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可达性,形成规划优化调整建议,提出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和跟踪评价方案,协调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为规划和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1.3.2评价原则(1)全程互动性原则为充分发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区域环境的影响,评价应在规划纲要编制阶段(或规划启动阶段)介入,并与规划方案的研究和规划的编制、修改、完善全过程互动。
(2)一致性原则评价的重点内容和专题设置应与规划对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一致,应与规划涉及领域和区域的环境管理要求相适应。
(3)整体性原则评价应统筹考虑各种资源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重点分析规划实施对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和综合效应。
(4)层次性原则评价的内容与深度应充分考虑规划的属性和层级,并依据不同属性、不同层级规划的决策需求,提出相应的宏观决策建议以及具体的环境管理要求。
(5)科学性原则评价选择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应真实、有代表性,选择的评价方法应简单、适用,评价的结论应科学、可信。
1.4评价依据1.4.1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 年4 月24 日修订,2015 年1 月1 日起施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 年12 月29 日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 年6 月1 日起施行);(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 年9 月1 日起施行);(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 年3 月1 日起施行);(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6 年11 月7 日修订);(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 年2 月29 日修正);(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 年3 月1 日起施行);(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 年7 月2 日修订,2016 年7 月2 日起施行);(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年8 月28 日起施行);(1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年1 月1 日起施行);(12)《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16 年7 月2 日修订,2016 年7 月2 日起施行);(13)《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 年1 月1 日起施行);(14)《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6 年7 月2 日修订,2017 年1 月1 日起施行);(15)《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6 年1 月1 日起施行);(16)《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 年1 月1 日起施行);(17)《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7 年7 月1 日起施行);(18)《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 年4 月29 日修正)。
1.4.2行政法规及规范性文件(1)《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 号);(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 号);(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第559 号令,2009 年10 月1 日起施行);(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682 号令,自 2017 年10 月 1 日起施行);(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9 号);(6)《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 号);(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7 年1 月1 日起施行);(8)《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 号);(9)《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 号);(10)《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 号);(11)《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 号);(12)《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意见》(国办发[2003]100 号);(13)《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14)《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第257 号令,1999 年1 月1 日施行);(15)《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 号,2016 年5 月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