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软 陶 课 程

软 陶 课 程

软陶课程软陶背景知识:所谓“软陶”其实并不是陶,而是一种人工的低温聚合粘土。

又叫“彩陶”,也称“烧烤粘土”。

从外形上看,这种粘土的小包装极其类似橡皮泥,而在烘烤之前的玩法上也与橡皮泥有很多接近的地方。

软陶器形和硬陶较接近。

中国江南地区古代文化遗址中,出土这类陶器较多。

软陶是古代陶器,按制作方法分泥质和细砂质两种,按烘烤方式火候较低,胎体不如硬陶坚硬。

胎作红褐色、灰白色或灰色。

器表都拍印有各种几何形纹,因此也称“印纹软陶”。

在使用上要注意三岁以下儿童不能用等方面的常识,并要注意制作要领。

软陶表面纹饰结构较粗疏,有绳纹、波纹、格纹、圈纹和编织纹等。

因此当软陶最初面市的时候,人们看到之后众口一词地认为这就是橡皮泥。

软陶的兴起缘于二战以后,从那个时候起,欧洲人就开始玩这种低温聚合粘土。

尽管软陶的历史不算短了,但这种低温聚合粘土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只有大约10年。

最初流行是在台湾地区。

现在“软陶”这个称谓就是沿袭了台湾的叫法。

20世纪30年代,当德国雕塑家创造这种材料时,由于它是具有高度延展性和可塑性,图样像千万种花一样缤纷灿烂,可充分满足人类的创造欲望,很快便风靡了整个欧洲地区。

后来传进美、日。

直到今天,[软陶]仍是手艺界DIY(自己动手)族的最爱。

软陶的英文名字最常见到的字是[POL YMER CLAY]。

它是一种[土],是一种[必须放进烤箱烘烤成形的土]。

不同颜色的土,可以聚合、塑造成各种千变万化的图样和形状,难怪有人预测,[软陶]将是21世纪最迷人的工艺材料。

软陶常识:19世纪,当德国雕塑家创造这种材料时,由于它具有高度延展性和可塑性,充分满足人类的创造欲望,很快便风靡了整个欧美地区。

它多变的特性,立刻又成为启发创造思考、培养文化气质的教材。

直到今天,"软陶"仍是手艺界DIY族的最爱。

软陶的英文名字也有很多,最常见到的字是"modeling clay"、"oven-bake clay"、"polymer clay"等,翻译过来,指的不外就是"雕塑土"、"烤箱烘烤土"、"高分子聚合土"。

基本上,它是一种"土";是一种"可以雕塑成形的土";是一种"必须放进烤箱烘烤成形的土"不同颜色的土,可以聚合、塑造成各种千变万化的图样和形状,难怪有人预测,"软陶"将是21世纪最时尚产品。

软陶泥也想不到,它居然是源于古老的琉璃工艺,早在公元前3世纪,美索不达亚平原(即今天的伊拉克境内)就有琉璃作品的出现,古埃及时代,琉璃工艺一度成为尼罗河岸亚历山大城中最迷人的艺术。

直到期15世纪意大利人发现美丽的琉璃工艺,才将这种工艺技巧传入欧洲。

16、17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可说是琉璃工艺的巅峰期,当时,这种工艺品被称为“Millefiori”,意思是“图样象千万种花一样缤纷灿烂”。

如今的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仍有“琉璃之乡”之称。

后来有人研究,琉璃工艺之所以历久不衰,主要还是玻璃在作祟。

原来玻璃受热后,即具有延展性和可塑性,再加入不同的矿物质,琉璃作品就会产生变化万千的光芒和色彩。

随着科技的进步,“软陶”延展性和可塑性却已非玻璃能及,它散发的魅力,甚至创造了“另类”的工艺文明。

软陶进入中国已有十多个年头,从起源来讲软陶源自欧洲,是一个纯粹的舶来品。

既然如此,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从它的源头来了解。

写到这里我(网子)突然想,如果老外写陶瓷文化方面的文章,是不是也要从中国的公元前写起,呵呵。

言归正传,从国外的资料来看,它第一次出现在1930年的德国,是由化学原料PVC聚氯乙烯所合成的,其中添加了一些可塑剂和颜色色素,从学术上来讲它的标准名称应该叫:聚合体粘土(Polymer clay)。

软陶的发明者应该是德国一名叫Fifi Rehbinder的妇女,初期也只是一些个人在使用,真正出现商业的品牌是在1964年,她将配方出售给就是现在知名的Eberhard Faber公司,从此FIMO这个世界最早的软陶品牌就诞生了。

同时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一家美国公司也在开发它们自己的粘土。

一种被称之为Polyform的产品开发出来用于商业用途,初期并不顺利,白色的Polyform/Sculpey从1967年被小批量的出售,直到1984年,当时的艺术家才将颜色增加到泥土里。

提到颜色,另一个重要的人物Marie Segal不得不提,因为她不经意地开发和促进了一个新的聚合体泥土产品商标Premo。

在1994 年,Marie Segal接触Polyform/Sculpey 后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高质量的美国人制作的泥土? Sculpey 需要有一些改变,它需要更多的颜色和类型。

Polyform/Sculpey喜欢这个主意,并进行了大量测试,从此Sculpey聚合体家庭里多出了多彩的Premo的系列。

Sculpey也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美国软陶品牌。

软陶(polymerclay)是一个新的专有名词(词典里查不到)。

但我们把它拆开:“软”、“陶”、“polymer(聚合物)” 、“clay(陶土,粘土)”,这都是我们熟悉的东西。

其实,软陶是聚合物(聚氯乙烯PVC)和无机填料混合而成的一种复合物,因其性能(烘烤前柔软,烘烤后坚硬)和陶土相似,故命名为polymerclay(聚合物陶土),也有叫polymerclay soft (陶泥)的。

由于与陶土相比,烘烤后具有优良的韧性,不破碎,中国人叫它软陶。

可见我们汉语的丰富表现力。

软陶制作要领:1.在操作软陶制作前,要用肥皂洗净双手,并清净工作台面,以免尘土或污物粘附到软陶材料上。

2.如果软陶材料不佳,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粘手或粘台面现象。

此时可以使用日常的护肤乳清洗手和台面,达到防止粘连的目的。

3.制作中如使用模具,可以在模具中撒些爽身粉,以免材料与摩具粘连。

4.在操作不同色彩的软陶材料时,需要重新清洗双手及工作台面,以免不同色彩相混,影响美观。

5. 软陶材料在未经烤制前,无论是未揉制的或是以揉塑制好的,都要用保鲜膜包裹保存,以免粘上灰尘或干燥。

6.冬天天冷时,软陶材料会变硬,揉制时较费力,可以人为的对其加温,如用温水浸泡或用手心加热。

7.夏天温度太高时,软陶材料容易变软,捏制时不易成型。

此时可用冷水或冷毛巾降低手心温度,或将软陶材料放置一段时间,等其变硬再使用。

8.烘烤软陶时,烤箱温度切勿超过150摄氏度,以免发生烤焦现象。

炉温最好控制在100~120摄氏度为宜。

9.烤制时间设定要视其作品的大小、薄厚而定。

对于过大过厚的作品,一次烤制不满意,仍可以烤制两次、三次,直至满意为止。

但对于又薄又又小的作品,烤制焦煳后则可以挽回。

因此,针对不同的作品放置的位置要特别注意烤箱的温度与时间的设定。

10.烤制时作品放置的位置要四面无碍,切勿将作品碰触到烤箱的壁面,同时也要注意作品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11.不要在烤制刚刚完成后立即开箱取物,应有几分钟的散热时间,以防作品突然遇冷爆裂。

12.软陶工艺操作完成以后,要认真清洗双手,以免残留物留在手上。

以为软陶材料毕竟是化学物质,请您注意饮食安全。

中国结起源中国结,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文化知识;是人类世代繁衍的隐喻;也是数学奥秘的游戏呈现。

它有着复杂曼妙的曲线,却可以还原成最单纯的二维线条。

它有着飘逸雅致的韵味,出自于太初年代人类生活的基本工具。

中国结始于先民的结绳记事。

绳记事结绳记事人们常常讨论的结绳记事,实际上是“结”在人类发展史上曾有过的另一重要作用。

据《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

”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可见在远古的华夏土地,“结”被先民们赋予了“契”和“约”的法律表意功能,同时还有记载历史事件的作用,“结”因此备受人们的尊重。

斗转星移,数千年弹指一挥间,人类的记事方式已经历了绳结与甲骨、笔与纸、铅与火、光与电的洗礼。

如今,在笔记本电脑的方寸之间,轻触键盘,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可以尽在眼前。

小小彩绳早已不是人们记事的工具,但当它被打成各式绳结时,却复活了一个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中国结就像中国的书画、雕刻、陶瓷、菜肴一样,容易被外国人辨认出来,可见中国结对中华民族的代表性。

中国结艺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艺术,它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丰富多彩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北京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中,中国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深受各国朋友的喜爱。

中国人相当久以前便学会了打结。

而且“结”也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结之所以具有这样的重要性,主要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它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技术。

这可以从许多史料和传统习俗中见出端倪:最早的纪录早在旧石器时代末期,也就是周口店山顶洞人文化的遗迹中,便发现有“骨针”的存在。

既然有针,那时便也一定有了绳线,故由此推断,当时简单的结绳和缝纫技术应已具雏形。

各种结1。

方胜结——一路平安2。

双蝶结——比翼双飞3。

如意结——吉祥如意4。

团锦结——前程似锦5。

祥云结——祥云绵绵 6.双喜结——双喜临门7.桂花结——富贵无疆8.团圆结——团圆美满9.双全结——儿女双全10.双线结——财源亨通11.双鱼结——吉庆有余12.盘长结——长寿百岁13.平安结——如意平安14.同心结——永结同心15.双联结——双双成对16.鲤鱼结——吉庆有余17繁翼磐结——磐石如山基本结法:目前中国结的基本结法有十多种,其名称是根据绳结的形状、用途、双钱结或者原始的出处和意义来命名的。

1.双钱结:形状像两个中国古铜钱半叠的式样,故名。

2.钮扣结:常用以扣紧衣服,因其功能而命名。

3.琵琶结:此结是以双线纽扣结演变而来,用以做唐装和旗袍的装饰纽扣。

4.团锦结:外型类似花形,故名。

团锦结结形圆满,变化多端,类似花形,结体虽小但美丽且不易松散,常镶嵌珠石,非常美丽。

5.十字结:结之两面,一为口字,一为十字,名为十字结。

6.吉祥结:吉祥结为十字结之延伸,亦是古老装饰结之一,有吉利祥瑞之意。

编法简易,结形美观,而且变化多端,应用很广,单独使用时,若悬挂重物,结形容易变形,可加定形胶固定。

7.万字结:其结体的线条走向像佛门的标志,故名。

8.盘长结:基本形状就如佛教八宝之一的盘长,盘长是象征回环贯彻,是万物的本源,是最重要的基本结之一,经常是许多变化结的主结,也因为中国结具有紧密对称的特性,所以在感观视觉上容易被一般人所喜爱。

9.藻井结:结构紧凑,华丽,形如古时的天井而得此名。

井与锦同音,亦称藻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