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画杨桃1.识记本课生字。
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重点】1.认字、写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难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师准备】1. 教师准备几个杨桃或搜集杨桃图片等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先读读课文后面资料袋的内容,或再搜集一些有关杨桃的资料。
2课时第课时1.识记本课生字,理解“叮嘱、审视”等词语。
2.能读通读顺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人物对话。
3.能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初步读懂课文所蕴含的“无论做什么事情或看什么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都要懂得善待他人”的道理。
【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初步读懂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方法一:资料导入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杨桃)请交流你对它的了解。
(学生交流)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预设问题:(1)谁画杨桃?(2)怎样画杨桃?(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设计意图]通过对杨桃的观察及对杨桃知识的了解,唤起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方法二:谈话导入师:你们喜欢画画吗?平常画画的时候,老师一般会怎么要求你们啊?(指名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讲的就是画画的事情。
请大家看老师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轻松愉快。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画出生字组成的新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3)思考:文章讲了什么内容?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本课认读生字新词,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生字读音:“嘱”读 zhǔ, “审”是翘舌音,又是前鼻音,“肃”是平舌音, “晌”读 shǎng。
词语:叮嘱审视半晌教诲想当然神情严肃和颜悦色(2)理解词语的意思。
你能给“教诲”这个词找个近义词吗?(学生:教育、教导)找近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办法。
同学们看,这里的“神情严肃”和“和颜悦色”都是说老师——(神情)的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
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3)开火车一人一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4)反馈:文章讲了什么内容?二、细读课文,品读体验1.神情严肃A.师:图画课上什么事让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的?请同学们接下来再默读文章第2~12自然段,想一想。
(学生先自读自悟再汇报:同学们取笑“我”画杨桃画得不像)B.师:就是这么回事。
同学们,看一看,当“我”把画交上去的时候,有几个同学哈哈大笑,一起来读读。
(出示朗读)从她的朗读中,你听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嘲笑)(学生齐读: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C.师:好一副取笑的架势啊,请你把“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换个说法。
(杨桃不是这个样子的)D.师:我们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嘲笑和取笑。
老师也看了看“我”画的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了下来,审视了一下桌上的杨桃。
同学们,“审视”的“视”是看的意思,那“审视”是什么意思?(观察) “审”是观察,“视”也是观察,那“审视”是怎样的观察?(审视是认真仔细观察)E.师:(老师举起了那一幅画)看,现在我是老师,你们是学生,我们一起读。
(生配合老师读)[来源:学。
科。
网]师:刚刚你们的声音为什么这样肯定、坚决?(因为他画得确实像五角星)F.师:再看看,你还发现了什么?这两句话后面……(都是感叹号)G.师:对,读出了感叹的语气,从这样的对话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你从这句话中听懂了什么?(他们认为“我”画的杨桃不像,像五角星)2.画成五角星的原因(1)观察角度A.师:为什么“我”画的杨桃是五角星,到文中找。
五角星形的杨桃就是……从课文中找找看,朗读朗读。
(因为“我”看的角度不同,和别人不一样)B.师:哪些句子体现出的?(学生找第2自然段汇报)(2)观察态度师:所以“我”看到的就是五个角的……“我”是怎样看的?(认真看、仔仔细细地看)为什么“我”把不是平时看到的杨桃这样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看到的画下来呢?学生读文中句子,理解回答。
生1:因为它的确像五角星。
生2:因为他看到的就是五角星。
生3:因为第1自然段讲到“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这个“他”是谁?父亲。
“我”老老实实地按照父亲的叮嘱把这个杨桃画了下来。
3.实物演示师:这是我画的杨桃,是我自己眼中看到的杨桃。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杨桃,瞧,请你在你的座位上审视一下,你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椭圆形的、五角星形的……)师:为什么同一个杨桃会看到不同的形状呢?(因为角度不一样,所以看到的就不一样)师:你们可真聪明!可是刚才嘲笑我的那些同学,他们知道吗?(不知道)不知道,于是,老师就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到我的座位上,让他们仔细地观察杨桃,你看看,看到了什么呢?结果呢?我来做老师,你来做同学。
(引读文章,师生配合读)4.和颜悦色(1)明白原因A.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刚刚读前面那段话之后,你们仔细观察,这两段话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同学们第一次读得这么肯定,刚刚却读得吞吞吐吐的?(因为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杨桃的确像五角星,发现自己不对,为前面取笑别人感到后悔、惭愧、内疚)B.师:所以说起话来也会吞吞吐吐,你再看看,还会有什么原因,让你读得吞吞吐吐呢?(第二处有省略号)C.师:对呀,这里的省略号放进去,就表示说话吞吞吐吐、不连贯。
我们一起体验一下吧!同桌一个扮演老师,一个扮演学生,分角色读。
(2)体会“和颜悦色”A.师:同学们看到了,真实的应该是五角星形的。
文中的老师也知道了,他把学生们请到台上,学生们看到了真实的情况,这时老师由严肃变得高兴了,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了?(和颜悦色)B.师:表现出你的和颜悦色给我看看!(学生表演)你来读读老师和颜悦色说话时的情景。
(生朗读)5.揭示道理A.拿出你的笔,画出老师的话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句子。
(生读自己画的句子)小结: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如果我看到的是五角星形的杨桃,我就画成(五角星形的杨桃);如果我看到的是椭圆形的杨桃,我就画成(椭圆形的杨桃)。
这就是相信自己的眼睛,你还画了什么?(生读“因此,当别人……”生读“……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B.师:你们的回答让老师想起了一句诗,能接上吗?横看成岭侧成峰——(生: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两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是苏轼说的是看山,我们说的是看杨桃,不过,道理是一样的。
还有吗?(生读“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C.师:不错,我们看哪一句话都很重要,因为这是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
其实,“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如果用我们的语言来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1.师:太棒了!同学们,在画杨桃的时候,看到什么样的就画什么样,其实,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实事求是,我们做人也要实事求是。
让我们再一起和颜悦色地读一读。
(生读)“提起杨桃……”2.师:在前面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省略号的妙用,不同的符号就有不同的效果。
让我们记住这个道理,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自然段:(生读)“这位老师的话……”3.师:记住这个道理。
最后让我们静静地从不同角度观赏杨桃。
一、你能用“”为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吗?审视(shěnshěng)叮嘱(zhǔshǔ)教诲(huǐhuì)熟悉(shúsú)角度(jiǎojú)一幅画(fúfù)二、你能帮这些词语找到好朋友吗?近义词:审视——()叮嘱——()教诲——()严肃——()反义词:熟悉——()相信——()准确——()认真——()三、选词填空。
严格严肃1.张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一向很()。
2.小强没有完成作业,李老师()地批评了他。
教育教诲3.山村的孩子渴望受到良好的()。
4.虽然我离开母校多年了,可是老师们的(),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四、选词填空。
不像……而像……不要……要……1.同学们要记住:放学后()在外面玩,()及时回家。
2.人们常说“十月有个小阳春”,这时候的天气有时候() 秋天,()是回到了春天。
【参考答案】一、shěnzhǔhuìshújiǎofú二、近义词:观察嘱咐教导严厉反义词:陌生怀疑错误马虎三、1.严格2.严肃3.教育4.教诲四、1.不要……要……2.不像……而像……第课时1.继续学习生字,积累好词佳句,背诵喜欢的段落。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3. 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的词句,想象情景,体会道理。
4.拓展谈话,说说从生活中明白的道理,促进感悟。
【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初步读懂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方法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画杨桃》一课,通过学习,相信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吧!谁来说说?(学生交流)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本课。
方法二:复习导入上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让我们复习一下本课的词语和生字。
多媒体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出示生字卡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一、学习生字,指导书写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注意“非”在“排”和“靠”两字中字形的变化。
“叮”和“钉”“订”;“幅”和“福”;“诲”和“悔”;“晌”和“响”。
3.书写点拨:嘱:右边下半部的第七笔是竖。
悉:上部不是“采”。
教师范写“肃”,点拨完,学生各写两遍,评议,展示。
二、指导朗读,训练语言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A.课件出示两段对话。
请同学们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
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B.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
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