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一、概念题1.政策目标(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研)答: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出政策目标的特征有:①问题的针对性。
任何政策目标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几乎都建立在对一定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关怀之上。
缺少对有关问题的针对性,任何政策目标都难以立足。
②未来的预期性。
政策目标的出发点是针对有关社会问题,最终的落脚点也是要通过一定的政策行动在未来实现对有关问题的解决,因而必然存在对未来的预期性。
③多目的元。
任何政策问题往往都是复杂的,着眼解决某一政策问题的政策目的往往也是多元的。
当然每一项政策的众多目的当中会有主要目的与次要目的之分,且它们之间应该有机地统一起来。
2.政策规划(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政策规划是指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而对政策方案进行设计、比较、优选,并制定出政策的活动。
对其的理解主要把握三个方面:①政策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②政策规划的基本内容是政策方案的设计与择优;③政策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政策转移答:政策转移又称政策移植,就是一个政策借用国采纳其他国家的公共政策、行政体制、制度及思想等来解决本国所面临的政策问题。
政策移植可以发生在议程建立阶段,也可以发生在政策规划和政策执行阶段,而在政策规划阶段,政策移植的作用尤为重要。
在全球化的今天,它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政策来源方式。
政策移植的增加的原因有:①在全球化的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脱离全球的经济体系及摆脱全球的经济压力;②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各国间在知识、观念等方面的交流变得更通畅快捷;③政策移植不仅是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政策学习现象,同样是信息化和区域一体化时代一个国家内部的现象,它在政策规划方面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4.政策合法化(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答:政策合法化是指有关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
政策合法化包括三方面内容: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和有关政策的法律化。
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
法定的决策程序在政策合法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政策的法律化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
它实际上就是一种立法过程,它遵循的就是立法程序。
5.危机决策答:危机决策一般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决策,具有显而易见的不可逆转性,它要求在相当有限的时间里和在相当有限资源的约束下做出重大决策和快速反应。
一般而言,危机决策的构成需要具备三个要素:①决策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突然性、急剧性,需要决策者当机立断;②可供决策者利用的时间和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③事态的发展危及决策单位、决策者的根本利益,并且决策的后果很难预料。
二、简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目标的基本特征。
(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答:公共政策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政策问题得以认定之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就是确定有关政策目标。
公共政策目标的基本特征有:(1)问题的针对性。
任何政策目标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几乎都建立在对一定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关怀之上。
缺少对有关问题的针对性,任何政策目标都难以立足。
当然,这并不是说政策目标仅仅针对过去或现实已经存在的重大问题,实际上许多政策目标还要关心未来可能出现的重大社会问题。
(2)未来的预期性。
政策目标的出发点是针对有关社会问题,最终的落脚点也是要通过一定的政策行动在未来实现对有关问题的解决,因而必然存在对未来的预期性。
这种预期性往往涉及对未来社会环境变化、人们价值观念变化等问题的把握。
(3)多元目的。
任何政策问题往往都是复杂的,着眼解决某一政策问题的政策目的往往也是多元的。
当然每一项政策的众多目的当中会有主要目的与次要目的之分,且它们之间应该有机地统一起来。
2.简述政策规划与政策设计的联系与区别。
(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答:(1)政策规划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公共权力机关组织力量草拟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政策设计是结合政策问题与政策方案、政策结果与政策过程的连锁,采取此种观点得以有效设计可行的政策方案。
(2)二者的联系:政策规划和政策设计作为概括提出政策方案的过程的概念经常交(3)二者的区别:①政策规划是政策科学发展的早期阶段的分析概念,指的是公共政策形成的一个重要过程,带有明显的“阶段论”特点。
政策规划重点考虑解决方案的形成和研究,偏重理性和技术层面的分析。
②政策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打破阶段论划分的新概念,主张政策设计的学者一般反对具有逻辑顺序特点的政策阶段理论。
政策设计从范围来看更为广阔,不仅着重解决方案的研拟,也非常重视政策方案的执行问题;不仅是重视技术分析,也重视政治分析。
从政策设计的结构逻辑来看,它将政策问题和政策方案、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都联系起来,贯穿于整个政策制定过程,而不强调政策阶段划分。
它将各阶段融合起来,用更加系统的方法来探讨政策方案的形成及其执行问题。
3.试评述公共政策规划主体的特点。
答:(1)政策规划也称政策构建,它是“发展一套处理公共问题的行动方针,其主要目的是在使应该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以最有效的方法解决之”。
(2)对于公共政策规划主体,国外一些学者主要强调政府或执行机构(含总统和官僚机构)、立法机关、司法机构、参与投票的公众以及一些社会权力代理者(如一些社会组织)等在政策规划中的作用。
有的从政策系统的复杂性出发强调政策规划的次系统和次主体,也有如赫克罗主张的政策议题网络,还有将政策构建系统称之为由享有一套基本信仰(含政策目标等)和试图影响政府规则、预算和人事以长期实现其目标的各级政府的各类公私机构组成的“支持联盟”,以及由国家和社会主体共同构成的由利益驱动的政策网络或政策社群等。
我国台湾学者林水波、张世贤认为,介入政策规划的主体包括行政机关、立(3)需要要特别强调的两个方面①政策规划的政府主导化政策规划中的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规划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并不是说政府的规划方案必须占主导地位。
无论是政府还是其他各类规划主体在规划过程中的地位,从对真理性的追求来说都应是平等的。
当然在现实的政策规划过程中,政府可能不仅仅在规划组织与管理上占主导地位,在规划方案进入抉择阶段上也可能常常占主导地位。
其中既有政府地位的影响,也有政府在设计方案时往往比较务实等原因。
但是,我们应尽可能避免政府地位对规划方案带来的负面影响。
②政策规划的主体多元化政策主体既可以是单一式的,也可以是多元式的。
从一般意义上看,这两种模式是各有利弊的。
单一式规划主体——政府的优势在于它对有关问题有具体详细的了解,对问题能从全局上进行考量。
但是缺陷在于:政府本身也有自利性和价值偏好,因而单纯的政府规划不能确保公正;同时政府对一些问题的理性认知能力也是有限的,单纯由政府做出的规划也难保科学;单一式政府规划将各方利益主体排除于规划过程之外,这种政策规划明显缺乏民主性。
而多元式规划主体中除政府以外的其他主体虽然可能对实际情况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也可能会从局部利益出发,规划失之片面,但它们的参与毕竟可以对政府规划起到制约、补充等作用,既有利于克服各方的自利性,保障社会公正,也有利于汇聚各方智慧并反映各方利益需求,以保障政策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因此,在现代公共政策过程中,除了那些机密性和紧急性程度很高的政策规则可以由政府独自完成外,政策规划主体的多元化则是各国通行的模式。
我国更应该对此给予特别的关注,尽快并尽可能好地采用这一模式。
(4)为了实现政策规划主体的多元化,不少国家通常会特别重视充分发挥各类政策分析组织(政策咨询或参谋组织)的作用。
这些政策研究机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分析技能专门为政府思考一些长远或眼前的棘手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建议。
(5)同时,许多国家还特别重视采取听证(public hearing)制度实现政策规划主体的多元化。
听证,主要以会议的形式听取社会各方和有关专家的意见,有着比直接选举和广泛求谏以及座谈会等形式更多的优点。
其中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克服代议民主制的不足,实现各方利益主体、官员、专家与百姓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沟通,从而发扬民主,维护公平,达成共识,并提高决策的质量与水平。
实行听证制度是适应我国现实需要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公共决策体制变革。
4.政策合法化的途径有哪些?答:政策的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选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据法定的权限与程序对政策进行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过程。
政策合法化的主体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国家机关,具有法律上明确规定的相应权限。
⑴国家行政机关政策合法化途径。
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其政策合法化通常要经过下列程序:①要有法制工作机构的审查。
法制工作机构对政策方案进行审查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保证政策符合法律要求,不会与现行法律发生冲突。
但法制工作机构的审查只是辅助性的、咨询性的。
②通过领导决策会议决定。
对一般性政策方案由主管的行政领导拍板后颁布;对重大政策的方案则可召开领导常务会议、全体会议、行政首长办公会议讨论,由行政首长行使最后决定权。
③由行政首长签署发布政策。
由于在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地方,行政首长处于核心位置,拥有领导权与最高决策权,政策必须由行政首长签署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