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测量的)量:可以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现象、物体和物质的属性。
(量的)数值:在量值表示中用以与单位相乘的数字。
量值:一般由一个数乘测量单位所表示的特定量的大小。
(测量)单位:用于表示与其相比较的同种量大小的约定定义和采用的特定量。
(测量)单位符号:表示测量单位的约定符号。
法定测量单位: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使用的测量单位。
测量: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计量: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测量结果:由测量所得的赋予被测量的值。
(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连续进行多次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测量结果的)复现性:在变化的测量条件下,同一被测量的测量结果之间一致性。
(测量)误差: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值。
偏差:某值与其参照值之差值。
直接测量法:不必测量与被测量有函数关系的其他量,而能直接得到被测量值的测量方法。
间接测量法:通过测量与被测量有函数关系的其他量得到被测量值的测量方法。
静态测量:被测量的值在测量期间被认为是恒定的测量。
动态测量:为确定被测量的瞬时值和(或)被测量的值在测量期间随时间(或其他影响量)变化所进行的测量。
(测量的)算术平均值:同一被测量的多次测量结果的估计值,用x 表示,并按下式计算:∑==ni i x n x 11 式中:xi —第i 次测量值;n —测量次数。
实验标准偏差:表征同一被测量的多次测量结果分散性的参数,用s 表示,可按下式计算: ()2111∑=--=n i i x x n s 式中:x —n 个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xi —第i 次测量值;n —测量次数。
测量不确定度: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标准不确定度:以标准偏差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
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含义:是一个分散性参数;一般由若干分量组成,统称它们为不确定度分量;是用于完整表征测量结果的。
不确定度的A 类估算:通过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对标准不确定度进行估算的一种方法。
不确定度的B 类估算:通过对观测列进行非统计分析,对标准不确定度进行估算的一种方法。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当测量结果是由若干个其他量的值求得时,按其他各量的方差或(和)协方差算得的标准不确定度。
扩展不确定度:确定测量结果区间的量,合理赋予被测量之值分布的大部分可望含于此区间。
包含因子:为求得扩展不确定度,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所乘之数字因子。
准确度: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精密度:在规定条件下获得的测量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绝对误差:又称测量误差,等于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是绝对误差除以被测量的真值。
引用误差:测量仪器的误差除以仪器的特定值。
修正值:用代数方法与未修正测量结果相加,以补偿其系统误差的值。
系统误差: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
随机误差:测量结果与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之差。
计量检定的法定技术文件:按照计量法规的规定,主要是计量检定规程和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
计量检定人员的业务条件:具有中专以上的文化程度,熟悉计量法律法规,具有计量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具有实际操作的知识。
计量检定人员的职责:计量器具的维护保养,保证数据正确、公正,依法工作,保存资料、保守秘密。
《建标报告》的编写人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申请“标准考核”时,从事该计量标准研制和使用该计量标准进行校准/检定工作的计量人员。
一般应取得相应计量专业项目的计量检定员证书。
测量设备:进行测量所需的测量器具、测量标准、标准物质、辅助设备及其技术资料的总称。
测量仪器: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
(测量)标准又称(计量)基准、标准:为了定义、实现、保存或复现量的单位或一个或多个量值,用作参考的实物量具、测量仪器、参考物质或测量系统。
实物量具:在使用时具有固定形态,用来复现或提供给定量的一个或多个已知值的测量器具。
国际(测量)标准又称国际(测量)基准:国际协议承认的,作为国际上对有关量的其他测量标准定值依据的测量标准。
国家(测量)标准又称国家(计量)基准:国家承认的,作为国家对有关量的其他测量标准定值依据的测量标准。
传递标准:用作媒介物以比较测量标准的标准。
核查标准:用来控制测量过程建立数据库且被过程所测量的测量设备、产品或其他物体。
量程:标称范围两极限值之差的模。
测量范围:使测量器具的误差处在规定极限范围内的一组被测量值。
标称值:表明测量器具的特性并用于指导其使用的量值。
该值为凑整值或近似值。
(显示装置的)分辨力:使测量装置能有效辨别的最小的示值差。
准确度等级:符合一定的计量学要求,并使其误差保持在规定极限范围内的测量器具的等级。
测量器具的(示值)误差:测量器具的示值与对应输入量的真值之差值。
(测量器具的)最大允许误差:技术规范、规程中规定的测量器具的允许误差极限值。
(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对从国家测量标准到各等级的其他测量标准直至工作测量器具的检定主从关系所作的技术规定。
(国防)测量器具等级图:由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组织,对从国防最高测量标准到各等级的其他测量标准直至工作测量器具的检定主从关系所作的技术规定。
检定:由法定计量技术机构确定并证实测量器具是否完全满足规定要求而做的全部工作。
校准: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标准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测量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检定证书:证明测量器具经过检定合格的文件。
检定结果通知书:证明测量器具经过检定不合格的文件。
校准证书:证明测量器具已经过校准并表示校准结果的文件。
技术规范:规定产品或服务特性的文件。
SI基本单位:有七个,分别是相互独立的七个基本物理量(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和发光强度)的单位。
SI导出单位:是通过系数为1的定义方程式,由SI基本单位导出,并且由它们表示的单位。
SI单位的倍数单位:包括十进倍数单位和十进分数单位,是SI词头加上SI单位构成的。
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是建立在国际单位制基础上的计量制度。
国际单位制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制的主体,所有国际单位制的单位都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SI基本单位、SI导出单位、SI倍数单位都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组成部分。
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特点:完整地、系统地包含了国际单位制。
对于组合单位,只规定“由以上单位构成的组合形式的单位”,而不规定具体组合形式。
国家选定的16个非国际单位制单位中,有10个是国际计量大会认可、允许与SI并用的单位;其余(海里、节、转每分、分贝、特[克斯]和公顷等)6个单位,也是各国普遍采用的单位。
适当考虑了我国人民的习惯,把公斤和公里作为法定单位的名称,可与千克和千米等同使用。
量的符号:通常是单个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有时带有下标或其他的说明性标记。
量的辅助符号:为了表示量的不同的限定条件,需要在量的符号上附加各种辅助性记号,构成量的一种符号组合,这种辅助性记号称为量的辅助符号。
计量单位的名称使用规则:计量单位的名称包括方括号中的字在内的为全称;圆括号中的名称,是它前面的名称的同义词。
单位的名称及简称只宜在口述或叙述性文字中,不要用于公式或图、表中。
单位名称必须作为一个整体使用,不得拆开。
组合单位的名称与其符号表示的顺序一致;符号中的乘号没有对应的名称,除号的对应名称为“每”。
乘方形式的单位名称,其顺序为指数名称在前,单位名称在后,指数名称由相应的数字加“次方”二字构成。
指数是负1(-1)或分子为1的单位名称以“每”字开头。
书写单位名称时,在其中不应加任何表示乘或除的符号或其他符号。
计量单位的符号使用规则:单位的符号一律用正体字母,一般用正体小写字母(升的符号“L”例外)表示,但若单位名称来源于人名,符号的第一个字母为大写正体;单位符号没有复数形式,不要在单位符号之后加上“s”;单位的符号必须作为一个整体使用,不得拆开;除正常语法所需外,单位符号的后面不得附加圆点或其他标点符号;所有单位的符号,均应按其中文名称或简称读,不得按字母发音读;在一个量值中只使用一个单位,单位符号应写在全部数值之后,并与数值之间留一空隙,一般为1/4个汉字,单位符号不得插在数字中间;单位符号不得附加角标或其他说明性标记或符号;平面角单位度、分和秒的符号,在组合单位中应采用(°)、(′)和(″)的形式。
测量标准分类:测量标准按计量学特性通常分为原级标准、次级标准、参考标准和工作标准四类。
原级标准是指具有最高的计量学特性,其值不必参考相同量的其他标准,被指定或普遍承认的测量标准。
在我国原级标准又称基准。
次级标准是指通过与相同量的原级标准(基准)比对而是定值的测量标准。
在我国次级标准包括副基准、工作基准。
参考标准是指在给定地区或在给定组织内,通常具有最高计量学特性的测量标准,在该处所做的测量均由它导出。
参考标准在国军标中亦称参照标准。
在我国法制管理中又称“最高计量标准”,此外我国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在多数情况下也和参考标准相当。
工作标准是指用于日常校准或核查实物量具、测量仪器或标准物质的测量标准。
通常用参考标准校准工作标准。
测量标准按溯源性通常分为国际测量标准、国家测量标准、参考标准和工作标准四类。
国际测量标准可简称国际标准,在我国又称国际计量标准,习惯上称国际基准。
国际标准是指经国际协议承认的测量标准,在国际上作为对有关量的其他测量标准定值的依据。
国家测量标准可简称国家标准,在我国又称国家测量标准,习惯上称国家基准。
国家标准是指经国家决定承认的测量标准,在一个国家内作为对有关量的其他测量标准定值的依据。
测量标准用于量值传递时,通常还有核查标准,传递标准和搬运式标准等几种称谓。
核查标准是指的是用于确保日常测量工作正确进行的工作标准。
传递标准指的是在测量标准相互比较中用作媒介的测量标准。
搬运式标准指的是供运输到不同地点有时具有特殊结构的测量标准。
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的管理要求:强制检定是带有强制性的政府执法行为,不允许违反或变通。
执行强制检定必须由可代表政府计量部门执行检定的计量检定机构来做。
这样的机构不论是政府计量部门所属或其授权的,其所用的计量标准必须经过标准考核,计量检定人员也要经过考核。
考核合格后,计量检定机构领取计量标准考核合格证书,计量检定人员领取检定员证书,方可开展计量检定工作。
量值传递是通过对计量器具的检定或校准,将国家测量标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经各等级测量标准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以保证被测对象量值的准确和一致。
量值传递有时亦简称量传。
量值传递的含义包括如下几方面:量值传递是通过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和比对等方法来实现的,即量值传递要通过一组特定的操作活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