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课后习题(人生全程发展)【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课后习题(人生全程发展)【圣才出品】

第14章人生全程发展
1.研究人生发展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
答:(1)研究人生发展关心的主要问题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①两个主要部分:a.人的认知过程发展的年龄特征。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b.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等,人格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②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a.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b.生理因素的发展;c.动作和活动的发展;d.言语的发展。

(2)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三种:
①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几个月或几年)追踪研究相同的被试。

这种研究关注的是某些具体心理特质的变化,如:语言、智力或感知能力。

②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每一个年龄组称为一个“群体”。

③群体-连续研究。

这种方法克服了纵向和横断研究的缺陷,具体是:首先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再对各个群体进行纵向追踪研究。

2.试述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答:(1)关于影响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长期以来哲学家和教育家有着不同的看法。

人们一直关注遗传和环境这两个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因素是指那些与遗传基因联系着的生物有机体的内在因素,包括生理的因素。

环境因素指个体生存空间中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因素。

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环境;另一类是人类的社会环境。

(2)关于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二者的关系,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相互作用效应模型。

皮亚杰认为,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是相互作用的,好的遗传和好的环境相结合导致好的发展结果,而不良遗传和差的环境相结合引起不良的发展结果;如果优越的遗传与贫乏的环境结合或不良的遗传与丰富的环境相结合,可能得到中等的发展结果。

(3)朱智贤从50年代末开始,一直坚持先天来自后天,后天决定先天的观点。

他首先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论是遗传因素还是生理成熟,他们都是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提供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与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成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3.什么是人脑发育的可塑性?
答:人脑发育的可塑性是指婴儿脑的大小和功能都受其后天经验的影响和制约。

大量动物和人类婴儿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经验剥夺将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展停滞甚至萎缩现象,并构成永久性伤害;早期营养不良(如胎儿期营养不足)也会对婴儿脑的生长产生重要影响,使脑细胞发育不正常。

4.婴儿动作发展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答:婴儿动作发展的主要规律包括三个原则:
(1)由上到下的原则。

婴儿首先发展与头部有关的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才是脚的动作。

(2)由中心到四周的原则。

婴儿首先发展头部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是双臂和腿部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动作。

(3)由简单的、无意识动作到复杂的、有意识的动作的原则。

婴儿开始的动作主要是简单的大动作,意识参与的成分少,尔后逐渐发展起有意识参与的精细和复杂的动作。

5.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答:关于儿童的语言或言语如何获得并发展的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1)先天决定论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为先天获得机制,否认环境和学习是语言获得的因素。

如乔姆斯基提出的“转换-生成学说”。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的言语发展虽然与强化模仿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儿童有掌握语言的内在倾向。

他设想人类有一个天生获得语言的体系,称其为“LAD”(语言获得装置)。

(2)环境论
这一理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

它包括以下几种学说:
①模仿说
该理论认为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

模仿者行为和示范者行为的关系,在时间上既不是即时的,在形式上又非一对一的。

②强化说
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认为,言语行为也与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学得的,强调成人的选择性强化对儿童自语学习的作用。

言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在由环境引起的、
声音和声音联结的选择性强化的基础上。

③社会学习和杜会交往说
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强调社会语言模式和模仿在儿童自语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交往说认为,儿童不是在隔离的环境中学语言,而是在和成人的语言交流实践中学习。

④文化相对论和文化决定论
人类学者萨皮尔和沃夫强调文化和社会需要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还认为语言的差异在心理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说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发展同认知结构一样是通过遗传、成熟和环境够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言语发展同认知能力发展同步。

皮亚杰认为,人的活动最初来源于一些本能动作(如婴儿的吸吮、抓握等动作),这些单个动作逐渐协调起来就构成功作的结构(图式)。

婴儿一旦产生动作图式之后,马上就利用这个工具去改造周围事物。

(4)前苏联的儿童言语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以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和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为基础,注重对自语发展的生理机制进行研究。

认为儿童言语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蒂是复杂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强调环境和教育在儿童言语发展中的作用;强调言语发展的社会性和主体的能动性、意识性,重现言语的概括作用和调节作用在心理发展中的影响和地位。

6.试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发生认识论。

答:发生认识论是皮亚杰提出的关于认识论的理论,试图以认识的历史、社会根源以及认识所依据的概念和“运算”的心理起源为根据来解释认识,特别是解释科学认识。

(1)该理论的两个基本特点:①用发生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的认识,强调认识的
个体心理起源和历史发展。

②发生认识论不是或不只是传统的认识论,而是要对各门科学中的认识论问题进行研究。

因而它是跨学科的理论。

(2)该理论研究得出的结论是:①人的认识起源于活动,而活动又内化成为可逆的运算活动(内心活动)。

②在活动和具体运算之间有一个表象思维和直观思维的过渡阶段。

③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平行的。

思维结构越精细就越需要更多的语言参加,高级形式的运算结构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④思维并非起源于语言,但智力越发展,语言的重要性也越大。

⑤儿童最初概念是前概念和前关系,以后发展到能稳定地区别个体和类。

⑥运算的特征是归类和关系具有传递性和可逆性。

⑦成人思维中的逻辑结构和数学结构起源于儿童行动的一般协调,起源于儿童的归类、系列化和对应的行动。

(3)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主要因素是: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

他特别强调平衡的作用,认为不但人的认识,就是人的道德情感都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主体通过自我调节不断地建构而成的。

7.编写一个两难故事,测查不同年龄儿童对你的故事的反应,并结合道德发展理论分析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

答:(1)一个患了癌症的妇女濒临死亡,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挽救她的生命,而这种药只有一家药店有售。

于是病人的丈夫汉斯到这家药店买药,发现药价是2000元,是成本的10倍。

汉斯四处借钱,只弄到1000元,于是他哀求药店老板把药便宜点儿卖给他,或者以后再将欠款还清,但是药店老板一口拒绝,说卖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无奈,只好夜里闯入药店,将药偷走。

汉斯这样做应不应该?为什么?
(2)道德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①前习俗性道德时期:(4~10岁)儿童处于外在控制的时期,服从于得到奖赏、逃避
惩罚的道德原则。

②习俗性道德时期:(10~13岁)儿童将权威的标准加以内化,他们服从法则以取悦于他人或维持秩序。

③后习俗的道德时期:(13岁以后)儿童的道德观完全内化,他们认识到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从中进行选择。

8.什么叫依恋行为?怎样研究婴儿的依恋行为?
答:(1)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称为依恋。

依恋行为始于婴儿期,主要表现在婴儿与其看护者之间,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婴儿主要通过吸吮、拥抱、抚摸、对视、微笑甚至哭叫等一系列行为逐渐与看护者建立起依恋关系。

(2)研究母婴依恋关系的一种典型手段是“陌生情境”实验。

这种实验的设计是:
①母子同时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房内有许多玩具;
②母亲坐在一旁,孩子自由玩耍;
③一个陌生人进入房间,设法与孩子玩耍,母亲离开;
④让孩子与陌生人在一起;
⑤母亲回到房内,陌生人出去;
⑥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
⑦陌生人进入房间,替代母亲的角色;
⑧最后母亲回到房内,陌生人离开,母亲鼓励孩子继续探索、游戏,并在需要时给予安抚。

在这种情景中,实验者可以观察儿童对玩具的摆弄行为、儿童的表情、其他情绪反应(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