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隔离预防控制制度

(完整版)隔离预防控制制度

隔离预防控制制度一、隔离预防的目的隔离预防,旨在防止或最大限度地减少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是针对外源性感染,切断其传播途径、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一项重要的保护性措施。

一是对感染源的隔离,包括感染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及周围污染环境的隔离;二是保护性隔离,对免疫受损、高危易感者的隔离。

二、医院建筑布局的隔离要求1.医院建筑区域划分根据患者获得感染危险性的程度,应将医院分为4个区域。

低危险区域(清洁区)包括行政管理区、教学区、图书馆、生活服务区等。

中等危险区域(半污染区)包括普通门诊、普通病房等。

高危险区域(污染区)包括感染疾病科(门诊、病房)等。

极高危险区(重点保护区)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器官移植病房等。

2.隔离区域分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三区)、病人通道和医务人员通道(两通道)、设立两通道和三区之间的缓冲问(两缓冲) 并有实际屏障和隔离标志。

三、隔离感染源的基本原则1.传染病人与普通病人严格分开安置。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区/室安置。

3.感染病人与高度易感病人分别安置。

4.同种病原体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

5.可疑特殊感染病人(包括可疑传染病人)应单间隔离。

6.根据疾病种类、病人病情、传染病病期分别安置病人。

7.成人与婴幼儿感染病人应分别安置。

四、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基本原则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2.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针对多种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3.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

4.各种隔离的颜色标志: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五、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患者的隔离1.1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1.2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2医务人员的防护2.1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2.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六、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症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空气隔离与预防。

1.患者的隔离1.1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科进行治疗,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l.2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l.3应严格空气消毒。

2.医务人员的防护2.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正确使用和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2.2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防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七、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

1.患者的隔离1.1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动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1.2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

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1.3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1.4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2医务人员的防护2.l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2.2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a八、保护性隔离与预防即反向隔离,保护多种免疫机能低下的高危易感者,为防止来自其他病人、医院工作人员、探视者、环境储菌所的各种机会病原体的感染采用的一种隔离措施。

(1)易感人群:①血液——淋巴系统疾病(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

②脏器移植病人、免疫缺损、粒细胞减少、放疗、化疗病人,药物过敏性剥脱性皮炎、大面积烧伤病人,使用大量激素、抗生素的危重病人。

(2)措施:①免疫抑制治疗病人WBC<1000/mm 3者病床隔离;Bc200一l000/mm3者单室隔离,正压通风调节空气消毒;WBC<200/Ⅻ3者进层流室隔离。

②戴口罩、穿隔离衣。

进入病室洗手,接触病人戴手套,室内消毒2次/日。

③进入层流病房,穿戴无菌衣、帽、口罩、鞋、手套;病房的食品、药物、敷料、护理用品均需消毒,达到无菌要求。

④一切诊疗操作按无菌操作技术要求进行。

九、感染暴发流行的隔离措施①尽快开展暴发流行调查,明确感染来源、传播途径与方式,以采取针对措施,正确治疗及预防播散。

②严格隔离,分组护理:将已感染、接触感染、未接触感染者分三组严格隔离、分组护理,积极治疗,各组医生、护士必须固定,谨防交叉感染。

③采取相应预防、消毒隔离措施。

④在上述控制感染措施不能奏效时,应果断决策,关闭病房,停止收治新病人。

十、医务人员防护用品使用穿、脱顺序1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2.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3.为患者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体内物质喷溅的诊疗护理工作前,应戴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4.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浴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日镜/防护面屏→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5.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6.离开清洁区: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十一、穿脱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1.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6h~8h,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2.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

3.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防护服可连续应用。

4.接触疑似患者,防护服应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

5.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6.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

十二、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5℃及时就诊。

十三、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区域划分的流程,按程序做好个人防护,方可进入病区,下班前应沐浴、更衣后,方可离开隔离区。

NcYY—YG—Oll卫生学监测制度一、监测对象各临床、医技科室的物表、空气、使用中的消毒液、医务人员手。

二、监测频率物表:每季度l次空气:每季度l次使用中的消毒液:每季度1次医务人员手:每季度1次注:l.根据特殊部门的行业规范:血透室每月做1次空气、物表、手,反渗水透析液微生物监测。

手术室、内镜室每月1次内镜内表面微生物监测。

本院灭菌物品按照消毒供应中心规范相关规定执行。

2.出现感染暴发或暴发趋势随时采样监测。

3.一次性无菌物品不做微生物监测。

三、采样方法1.物表消毒效果监测采样时间:A、在消毒处理后B、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进行采样。

采样方法用5cmx5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0.03mol/L 磷酸盐缓冲液(PBS)或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l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被采表面<lOOcm2,取全部表面;被采面积≥lOOcm2,取lOOcm2。

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l0ml无菌检验用洗脱液的试管中送检。

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表面采样。

采样物体表面有消毒剂残留时,采样液应含相应中和剂。

2.空气消毒效果监测采样时间:A、空气净化或消毒后、从事医疗活动前B、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进行采样。

采样方法:“普通房间:室内面积≤30 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应距墙壁lm处;室内面积>30 m2,设四角及中央五点,四角的布点位置应距墙壁lm处。

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中90mm)放置各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l.5m;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5分钟后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B、特殊病区及房间:放置平皿方法同前,但暴露时间为l5分钟。

(特殊房间具体指代参见结果判读)C、洁净房间:在空态条件下,根据不同净化级别布点,暴露30分钟后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3.手消毒效果监测采样时间:在接触患者、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采样方法:被检者双手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端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的部分剪去,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及时送检。

4.使用中消毒液的监测采样时间:已开启使用中的消毒液采样方法:用无菌空针抽吸lml被检消毒液加入含9m1中和剂无菌试管中a四、结果判读1.物表A、洁净手术室,非洁净手术室、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苷总数≤5cfu/m2B、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室、血液透析室、急诊室、化验室、阿镜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等,物体表面细菌茵落总数≤l0nfu/cm22.空气沉降法按新标准格式出报告:即平均每皿的菌落数报告,cfu/(皿暴露时间)。

废弃cfu/m3格式。

A.特殊病区包括非洁净手术室、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l(15min·直径9cm平皿)B.普通病区包括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4cfu /(5m in·直径9cm平皿)。

C.洁净房间根据洁净级别和区域划分判定。

3.医务人员手A:外科手消毒≤5cfu/m2B:卫生手消毒≤lOcfu/m24.使用中消毒液A: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lOcfu/mLB: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lOOcfu/mL五、监测采样时间1.五官科手术室、血透室、重症监护室、手术室、内镜室、介入导管室、产房、消毒供应室、新生儿科等重点科室按照每年院感科制定的监测时间表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