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培育道德精神:大学德育之思》的几点感触
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之际,社会之于核心价值观级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重新提上议题。
而近来一系列社会道德问题被曝光,借助网络、传媒等工具广为人知,引起全民性的大讨论、大反思。
在今天,对于“老人跌倒在路旁,要不要救扶”这样被认为本不应该是问题的问题,却成为不少课堂中德育老师必须面对的现实困惑,也成为了学生道德践行中的艰难选择。
这也不由得让人们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就自己读的《培育道德精神:大学德育之思》结合亲身感受谈谈切身的几点感受和理解。
要弄明白一个问题,首先就应该追本溯源,理解这个问题涉及的概念和含义是什么。
记得毛泽东说过:“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何为精神?精神,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1)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2)指主旨、主要的意义。
而“道德精神”则基本上从“精神”的以上两个方面衍生出来的。
一般人们多在以下几个层面使用“道德精神”一词:道德意识、到的主张、基本道德观点等。
其实,无论人们从何种意义上使用“道德精神”,都是指“渗透在人们一切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道德行为中包含着特定意向的意识”。
而我个人认为,道德精神既是一种意识与精神状态,那它就应告示动态的、变化的,故道德精神应是人们对道德所持有的一种心理态度和思想意识,具体而言,就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而形成的敬畏道德、向往到的、坚守道德的心理意识和精神态度,而这也是儒家所强调的“诚”精髓所在。
人之于道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境界。
首先,是敬畏道德。
道德的约束性和权威性,客观上使人们在道德面前显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种心理状态有些类似于大多数宗教情感,即对某种权威的敬畏和服从,在道德层面而言,这种敬畏之情希求都是对现世的超越——自我心灵境界、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臻于完美。
其二,是向往道德。
道德精神不仅表现为对道德的敬畏,而且表现为对道德的向往。
德性之所以成为德性,不是在于它的强制性,而在于它的主体的自觉自愿选择.“德即为善”,向往道德实际上就是“乐于为善”。
其三,是坚守道德。
道德精神也表现为人们择善固执、坚守道德的道德意志,这是人们敬畏道德、向往道德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道德精神是人们为善的内在道德依据,是人们道德行为的源泉;另一方面,道德精神是人们守善的基本保证,它不仅帮助人们向外选择道德行为的对象,而且还帮助人们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然后去错存对,去恶存善,使自身的德行始终保持纯净。
大学生是时代的精英,是高级知识分子汇聚群,是一个时代的引领者,一个名族的俯仰者,一个国家的支撑着,被社会寄以厚望。
在社会道德问题,大学生理应肩负身份对应的责任,在道德问题起到上引领和榜样作用。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摆在我们面前,大学生整体道德素质与水平低于社会期望值,大学生的道德精神培养存在现实的系列问题和尴尬。
当今的校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象牙塔,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圈已经远远超越了校园的围墙,他们已经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见了自己的交往的圈子和社会关系网络,这使得高校学生的道德精神呈现以下特点:既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主流道德价值抱有认可态度,但在学习和生活中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而又难以落实;既对道德英雄人物、道德模范等表现钦佩,但又找不到再自己学习和生活中向他们学习的路径;既对道德保持着比较虔诚的敬畏,认为道德是对个人言行有着强大影响的力量,对这种力量的威力持有怀疑态度;既对利他价值表示接受,但在实际生活中又注重功利主义;既有强烈的精神追求,但又存在不同程度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迷茫倾向。
出项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觉得以下几点是不能不提的。
一、道德地位的相对降低使大学生难以树立道德权威
传统社会里,道德的地位非常高,道德对社会的介入力度也十分强大,表现为道德的话语权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行为起着巨大的支配作用;而现代社会具有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到的运行机制,表现为道德对政治的依赖性减弱,道德话语权的弱化而使其威力和生存处于边缘化的危机之中。
不仅如此,道德在社会评价体系中的分量也日益受到挤压。
我国进入转型期后,由于传统道德发挥的作用的惯性,道德评价仍是重要的社会评价力量,但不能不承认一个现实,这种道德评价的力量在逐渐弱化,它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也趋于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