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826经济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4.5.1 西南大学826经济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西方经济学部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补偿预算线: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时,补偿预算线是用来表示以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
具体地说,在商品价格下降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时,假设可以取走消费者的一部分货币收入,以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维持原有的水平,则补偿预算线在此就可以用来表示使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下降到只能维持原有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即原有的实际收入水平)这一情况。
相反,在商品价格上升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时,假设可以对消费者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货币收入补偿,以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维持原有的水平,则补偿预算在此就可以用来表示使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提高到得以维持原有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即原有的实际收入水平)。
2.奥肯定律:用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这一定律认为,GDP高于潜在GDP两个百分点,失业率将会比自然失业率下降一个百分点。
3.名义价格粘性: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货币供给作用于总需求,第二个环节是总需求作用于产出。
在第二个环节中,需求的变化能否引起产出的调整取决于名义粘性的存在性及其强弱。
名义粘性包括工资粘性和价格粘性,而价格粘性又分为名义价格粘性和实际价格粘性。
二、简答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5分)1.讨论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提供该商品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
答: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量变化率对商品自身价格变化率反应程度的一种度量,等于需求变化率除以价格变化率。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价格弹性和总销售收入的关系: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大小与销售者的收入有着密切联系: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时,那么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增加;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等于1,那么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变动。
这就是企业实行薄利多销策略的一个主要理论基础,实行薄利多销策略的一般是富有弹性的商品,因为该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从而销售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所以总收益增加。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理论的应用:需求价格弹性与收益关系的分析。
总收益也可以称为总收入,指厂商出售一定量商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也就是销售量与价格的乘积,如果以TR代表总收益,Q为销售量,P为价格,总收益的计算公式为:TR=Q*P我们假设需求量也就是销售量,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价格变动引起的销售量(需求量)的变动不同,从而总收益的变动也就不同。
下面我们主要分析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与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一)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1、商品价格下降对销售者的总收益变动的影响。
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销售量)增加的比率大于价格下降的比率,销售者的总收益会增加。
2、商品价格上升对销售者总收益变动的影响。
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销售量)减少的比率大于价格上升的比率,销售者的总收益会减少。
(二)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1、商品价格下降对销售者总收益变动的影响。
对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当该商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比率小于价格下降的比率,销售者的总收益会减少。
2、商品价格上升对销售者总收益的影响。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的比率小于价格上升的比率,销售者的总收益增加。
2.用微观经济学中的不完全竞争理论解释倾销现象。
答:詹姆斯·布兰德和保罗·克鲁格曼在其著名的论文《国际贸易的相互倾销模型》中指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即使各国生产的商品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异,寡头垄断或垄断仍然可以出于对最大限度利润的追求,通过相互倾销,开展各国之间的贸。
首先,因为是不完全竞争,企业的行为会对产品的市场价格产生影响.所以,价格/商品数量曲线斜率不为0。
欲使TR最大化,假设市场可以分割.不同市场上MR曲线也不同.必有MR1(Q1)=0,MR2 (Q2)=0,Q1->P1,Q2->P2.如果P1≠P2,就存在倾销.倾销的产生是因为不同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对商品数量的弹性不一致所造成的.而完全竞争的市场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3.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逆差的调节过程。
答:(1)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的经济中,一国货币当局不会通过干预去稳定汇率。
在IS-LM-BP模型中,假定政府的财政政策表现为政府购买水平提高。
下图将讨论这一政策变动的效果。
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扩张(1)图中,假定LM曲线比BP曲线陡。
如果政府购买从g0到g1,在汇率为e2的初始条件下,IS曲线将向右移动,IS曲线的移动使经济在B点达到内部均衡,但国际部门的收支在B点处于盈余状态,这种情况下,本币就会升值或使汇率下降,例如,从e2降为e1。
尽管通常不会回复到原来的位置,但BP曲线和IS曲线均会向左移动。
经济的新的均衡假定为图中的C 点。
从图中看到,这时收入的提高与封闭经济时的情形相比要小一些。
当BP曲线比LM曲线陡时,与封闭经济的情形相比,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实际收入的影响将会被放大而不是被抑制。
如下图所示。
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扩张(2)政府购买的增加使IS曲线向右移动,由于经济的内部均衡点B位于BP曲线的右方,使国际收支处于赤字状态而不是盈余状态。
这意味着本国货币贬值或汇率提高,例如汇率从原有的e0提高到e1,伴随着汇率提高,使IS曲线和BP曲线进一步向右移动,经济的均衡点最终变为C点,使收入水平yc超过了yB,即超过了收入在封闭经济情形下的相应水平。
由此可见,在浮动汇率制下和开放经济中,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有时低于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效应,有时则高于封闭经济下的财政政策效应,其结果依赖于LM曲线与BP曲线斜率的关系。
(2)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政策这里用扩张的货币政策作为例子: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情况,调整的方向相反,但基本原理是相同的。
假定LM曲线比BP曲线陡,货币扩张的效应可用下图说明。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扩张图中,最初经济在A 点表现为内部和外部的共同均衡。
货币扩张首先影响LM 曲线,使其向右移动,并与IS 曲线相交于B 点,在B 点经济虽然处于内部均衡,但B 点位于BP 曲线下方,这意味着国际收支处于赤字状态。
国际收支的赤字推动汇率进行调整,本国货币贬值,汇率上升。
随着汇率上升,例如从e0上升到e1,BP 曲线和IS 曲线向右移动,这个过程将会不断进行下去,直到经济达到一个新的一般均衡的位置,如图中的C 点。
从图中可以看出,货币扩张的效果是使汇率提高,使收入水平提高,其效果大于封闭经济的情形,但对利率水平的影响不很明确。
三、计算题(共1个小题,共计15分)已知销售商品X 的总收益为:21002TR Q Q =-,计算当边际收益MR 为25时需求点的价格弹性。
答:当MR=25时,Q=75/4,P=125/2,该商品的反需求曲线为P=100-2Q , 此时的需求价格点弹性为12515275234dQ P dP Q •=-•=-四、分析说明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75分)1.仿照消费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推导跨期选择的总效应公式,并结合图形加以说明。
答:仿照消费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使终值形式的预算线分析跨期选择,更容易。
在这种形式的预算约束中,利率增加等价于时期1的消费价格提高了(与时期的消费价格相比较)。
写出斯勒茨基方程可得:1111111()t s m c c c m c p p m ∆∆∆=+-∆∆∆替代效应,和以前一样,总是与价格变动方向相反。
在该情况下,时期1的消费价格上升,因此替代效应表明消费者应该减少时期1的消费。
所以在上式中,我们在替代效应标记一个负号。
假设消费品为正常商品,因此上式的最后一项即收入变动时消费如何变动,符号为正,由此可见,整个表达式即总效应的符号取决于11m c -的符号。
如果消费者为借款者,则该项为负,从而总效应的符号必定为负,因为对于借款者来说,利率增加时他必然减少时期1的的消费。
为什么总效应的符号为负?当利率增加时,替代效应会使消费者减少时期1的消费。
若该消费者为借款者,利率增加后意味着他在时期2偿还的利息增加。
这种效应促使他减少借入的钱娄,因此,他在时期1的消费量会减少。
但是,如果消费者为放款者,则总效应的符号不明朗。
总效应等于负的净效应与正的收入效应之和,从放款者的角度看,利率增加会使他的收入增加,因此,时期1的消费量可能增加。
利率变动的效应也很容易。
和其他商品价格变动一样,利率(即货币的价格)变动也会引起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但是如果不借助斯勒茨基方程,我们就无法将各种效应拆开进行分析,从而无法分解各种效应引起的变化,正是有了这样的工具,我们的分析才容易简单。
2.基于经济增长源泉,分析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答:对于经济增长的理解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理论,就这个题目而言,不能确定是指那个理论,下面对涉及你说的要素的理论以及发展进行一下简述。
为了表述、说明各经济变量间的相互关系,从上世纪40年代到现在,经济学家们建立起各自的数学模型,并用它来概括经济增长理论。
这些模型主要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以及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可以看作是资本决定论的代表,索洛模型则是技术决定论的代表。
新经济增长模型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本决定论的代表。
对于经济增长源泉的理解经历了由资本而及技术一直到现在的资本与技术结合的人力资本的发展过程。
纯粹的资本或者技术并不能够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而人力资本的概念则涵盖了二者,揭示了技术进步与投资相互促进的机制。
从经济理论对于现实经济的解释能力来看,新增长理论能够更好的对于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资本作为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构成要素,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过它越来越多的与知识结合在一起,构成人力资本的范畴。
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产品价值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产品的知识含量。
大量的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和标准化的工业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能够换回的只是发达国家的几个计算机软件或是几张光盘。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资本的积累应当更多的运用到知识生产当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