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案
回味与思考
诚是什么?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求吗?对我们自身有什么好处? 告诉你:如果我们能发自内心地追求诚,操练诚,久而久之, 就是在把我们自己操练成伟人——在从根本上提高非智力因 素,而且,同时,诚也是我们求得最高智慧的捷径。如若不 信,看看《中庸》所论。 许慎《说文》释诚:诚,信也。而《中庸》讲的这个诚,首 先还不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诚或信,而是人面对天道、宇宙的 诚与信,即“守中”;运用于人伦,才是“庸”。真正的 “中庸”成了绝学,失传久矣!我们在这里拾取一二。
散文欣赏的方法
一、由小见大 由小见大是散文构思的原则,也是散文欣 赏的原则 ,也是一种境界。 二、品味语言 散文的语言是朴素的 ,散文的语言应当句 句是精品,散文语言的特点:疏与密 ;虚 与实 ;浓与淡
己欲立而立人(外六则)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 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 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 公》) 子路曰: 子曰: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8]?”子曰:“君子义以为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 阳货》 盗。”(《阳货》)
己欲立而立人(外六则)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卫灵公》)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子路》)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 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 则足以使人。”(《季氏》)
仁者无敌 ---《孟子》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 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 里;南辱於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 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 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 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 ‘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思考、讨论】
1、联系《礼记》中所记孔子谈话, 理解《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之说的意义。 2、《论语》艺术上有何特点?
诚,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第二十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 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 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 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二 章)
大学语文教案
财经传媒系 武奕波
总 目 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散文 诗歌 小说 戏剧
第一章
散文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让学生理清我国散文发展的线索,了解我国 历朝历代在散文方面有杰出成就的作家及其 作品,掌握欣赏散文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和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思考与讨论
你是否有过这种“城居者不知春”、“春在 郊田野外”的体验?对这篇游记的意义可否 作更深的理解? 本篇写景,确给人一种生机乍现、喜气洋洋 的初春感觉,细读文章,看看是怎样达到这 一效果的?
陶庵梦忆
金山夜戏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日晡, 至北固,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 气吸之,噀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 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 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傒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 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一寺人 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 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 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 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论语》简介 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主体内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为孔子门人所辑录的孔子谈话, 20篇 为孔子门人所辑录的孔子谈话,分20篇, 语言简练、有鲜明的日常对话特色, 语言简练、有鲜明的日常对话特色,不 乏活泼和风趣, 乏活泼和风趣,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 政治、文化、教育各方面的思想, 学、政治、文化、教育各方面的思想, 是儒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宋儒把《 是儒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宋儒把《论 大学》 中庸》 孟子》 语》、《大学》、《中庸》和《孟子》 合称为“四书” 合称为“四书”。
思考与讨论
在古希腊特尔斐阿波罗神殿的墙上,刻有这 样的文字:“认识你自己。”你从哪里来, 你到哪里去,你是一个有很多缺点的蜜蜂, 还是一个有很多优点的苍蝇,你认识自己吗? 有到某一天敞开自己全部经历、思想的渴望 和勇气吗? “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 你是怎样理解文中的这句话的?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 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 行,未百步辄返。
思考与讨论
一、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 内容。 二、分析孟子论辩文“善辩”“善喻”的特 点。 三、孟子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 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虽说在当时并不 受重用,但对后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联系 古今,探讨孟子思想的进步意义与现实意义。
管鲍之交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 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 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 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 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满井游记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 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 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 恶能无记?已亥之二月也。
袁宏道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 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明代后期文学 家。与其兄宗道、弟中道起而反对当时文坛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风气,并以 创作体现其“独抒灵性,不拘格套”的主张, 成就最著,是“公安三袁”的代表。本文写 于明万历二十七(1599)年二月,作者时任 京兆校官。
散文常识、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通过对 具体的作品的赏析理解其主题。
散文概述
散文的概念 散文的分类 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发展线索 散文欣赏的方法
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和“韵文”相对的一个概念。历史 上曾经把文章分成散文和韵文两大类,押韵 的就是韵文,不押韵的就是散文。按照广义 的理解,诗词歌赋之外的一切不受韵律约束的 作品就成了散文家族的成员 。20世纪初期的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后,现代散文开始 与诗文平起平坐,遂形成散文、诗歌、小说、 戏剧并驾齐驱的局面,文学作品的四大文体 之说由此确立。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 期邹国人。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 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孟子》一 书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等共同著成,因处 百家争鸣时代,而作者好辩也善辩,故文章 有滔滔雄辩之风,设喻排比,列队而来,正 道义理,沛然成册。对后代文章写作有很大 影响。
《中庸》简介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司马迁、郑玄、 程颐、朱熹等学者都认为是子思所撰。子思,即孔 伋,是孔子的孙子,孔子死后从学于孔子弟子曾参, 上承孔子,下传孟子,是儒学大家。程颐认为《中 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担心失传,乃“笔 之于书以传孟子”。程颐、朱熹将《中庸》从《礼 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大学》并称 “四书”,给予极高推崇。本书编者对《中庸》及 其“诚学”的理解、注解是编者本身的体认,参考 了清代学者王夫之的有关论述,借鉴了古代日本儒 学界及近年海外华人学者研究儒学的有关观点。
思考与讨论
文中叙写鲍叔知贤、荐贤、让贤的智者眼光 和可贵品质,主要是以什么方式写出的?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管鲍之交”是人生友谊方面的千古佳话, 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忏悔者宣言
[法] 卢梭
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文 学家。他出身下层,生而丧母,童年少年期饱受磨难,做过 学徒、仆役,进过收容乞丐的收容所,凭狂热的学习精神 (他曾为买书当掉身上的衬衫)成为音乐教师、贵族的秘书、 职业作家。他的《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 基础》是人类现代社会制度的主要思想基石之一;《新爱洛 绮丝》、《爱弥儿》等小说是启蒙主义的重要文学成果。 《忏悔录》披露惊人的人性真实,成为文学史上第一部最坦 白的自传,充满平民的自信、自重和骄傲,高扬着平民精神, “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以个人忏悔、辩 护的自传形式,为人类的个人价值启蒙立起了一个崭新的 “模子”,影响深远。
仁者无敌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 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 “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 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 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 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後乎?’为其象人而用之 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散文发展的线索
《尚书》 《左传》《国语》《战国策》(历 史散文)---《论语》 《孟子》 《庄子》 (诸子散文)---《史记》《汉书》---唐韩柳 古文运动---宋范仲淹、欧阳修 、苏轼---明刘 基、宋濂 、“公安派” “竟陵派” ---清 “桐城派”---近代“新体散文”---现代散文 (鲁迅 、冰心、郁达夫、朱自清郭沫若、茅 盾、巴金、老舍、叶圣陶、徐志摩、沈从文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