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米开朗基罗作品分析

米开朗基罗作品分析

【前面的话】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在晚年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以往那空洞而快乐的艺术之爱将如何
当肉体及灵魂的的双死渐进
无论绘画或雕刻皆不能让我灵魂安宁
盼望着十字架的神圣之爱
以他张开的双臂将我入怀
…………
米开朗基罗用他的灵魂雕刻出了一个个不朽的传奇作品。

他的每一尊雕塑都透露出灵魂的气息,现在我要走进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世界,倾听凿与锤碰撞的声音,感受大理石的呼吸。

【关键词】米开朗基罗;文艺复兴;雕刻艺术;宗教灵魂
1 辉煌的开始,充满才能的青年时期
1.1 《阶梯旁的圣母》《酒神巴库斯》
1475年3月4日米开朗基罗在现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卡波热斯)出生了。

13 岁时进入了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伊奥(Ghirlandaio)的工作室,后又跟随多纳泰罗的学生贝托多学习了一年雕塑。

从这里开始,他超人的艺术天赋就开始展露出来。

他开始在美第奇的宫廷,花园临摹古代的雕像。

还与人文主义学者,诗人自由交流,是雕刻技艺和文化修养得到较大的提高。

米开朗基罗最早的作品是在美第奇自由美术学校创作的浮雕《阶梯旁的圣母》。

作品取材于宗教题材描绘了倚在阶梯旁的圣母给圣婴耶稣哺乳时的情景。

浮雕表现了当时雕刻中罕见的粗壮朴实的形象,藏匿于大理石中的圣母神情严肃庄重,但是衣裙的刻画却又细腻万分。

圣母手中怀抱着的圣婴耶稣虽然还是个婴儿但是手臂与背部上的肌肉厚实有力,透露出米开朗基罗对男性力量的表现,足以看出那是年仅17岁的米开朗基罗已经具有了让人不可忽视的天赋与才华,虽然充满个人特色的雕塑风格还没有成型,但是对自身的今后的雕刻路线米开朗基罗已经了然于心。

对于米开朗基罗另一件作品《酒神巴库斯》,我们可能都知道它以完美的裸体表现和略显摇晃的醉态突破了15世纪雕刻的机械平衡构图,体现了一个年轻雕刻家的卓越才华。

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醉酒的“酒神”也是米开朗基罗当时自己的写照呢?
那时的罗马的佛罗伦萨居民区发生了流血暴力事件,这是因为亚历山大六世将萨沃纳罗拉驱逐出教会而爆发的。

米开朗基罗忧心忡忡的看着周围发生的一切,他的画稿上出现的正是酒神巴库斯雕像的构想。

同时期继母卢克丽娅去世了,父亲洛多维科悲哀的在来信中哭泣。

可以想象米开朗基罗收到信件时坐在椅子上伤心的哭泣,他又失去了一位善良的妈妈,人间最珍贵的母爱只能成为永远埋藏在心底的温馨回忆。

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酒神”也是米开朗基罗对自己的质问。

巴库斯喝的是甜蜜甘醇的葡萄酒,紫红色的葡萄却是从他好友的坟墓上长出来的。

他的嘴唇边露出了似醉非醉的的神秘微笑,他快乐吗?他放纵吗?巴库斯想忘却失去好友的悲伤,借酒消愁,但是酒醒后才发现又是南柯一梦,旧友已逝,伤痛还在。

沉重的酒杯,沉重的紫红酒色,沉重的脚步与沉重的心。

在酒神巴库斯的脚边还有一个偷吃葡萄的小牧神,他调皮、愉悦的透露出天真无邪的内心世界,正是与巴库斯沉重的心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米开朗基罗是不是也想变成酒神?他想忘却那血洗佛罗伦萨居民区的忧愤,忘却失去情人的悲哀,忘却心灵上巨大十字架的浓浓阴影……
那年,米开朗基罗刚刚20岁出头。

1.2《哀悼基督》
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里,月光透过教堂天顶的玻璃,挥洒在寂静的教堂里,照亮了一座庄严的大理石雕像,那就是《哀悼基督》。

在米开朗基罗接受这件雕刻时,正值萨伏纳罗拉被教庭火刑,此事深深地震动了他的心灵,雕刻家在构思时毅然超越一般哀悼的情节,大胆地将萨伏纳罗拉的精神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社会理想融在一起塑造圣母和基督的形象,紧紧把握基督临终前的表白:“我一向是光明正大地对世人说话!”。

雕刻家以耶稣为自己心目中崇敬的萨伏纳罗拉,而以圣母象征祖国意大利,祖国为失去伟大的儿子而哀悼。

在米开朗基罗签下合约的头几天夜里,米开朗基罗为了构思久久不能入眠。

在朦朦胧胧的睡意中,他眼前出现了圣母玛利亚的面容,放射出白玉般的光芒,哼着一首古老的歌谣,款款的向他走来。

米开朗基罗看见了,那就是他灵魂深处深深寄托着的圣母。

大理石中的圣母眼睛微微闭着,下垂的视线投在怀里的耶稣身上,仿佛诉说着无尽的悲痛与哀伤。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拥有一个成年儿子的圣母会如此年轻,而不是满脸皱纹的老妇人呢?也许这就是米开朗基罗把自己的灵魂注入了雕刻里,米开朗基罗说:“圣母玛丽亚是纯洁、崇高的化身和神圣事物的象征,所以必能永远
保持青春。

”他打破了世俗观念,以一位创造者的身份来雕刻石像,他重新定义了雕刻标准,以全新的审美标准作为创作雕刻新语言的基础。

顺着圣母的视线望去,被刺死的基督横躺在圣母玛利亚的两腿之间。

与华丽端庄的圣母完全相反的,耶稣肋骨间有一道伤痕,头向后低垂,右臂耷拉在圣母的膝上表现出人死之后的无力。

基督单薄而裸露的身体与圣母衣褶的厚重形成对比,统一而富有变化。

米开朗基罗曾经在心里默默的发过誓,他要让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完美的,无论大小,无论题材他都要倾尽他全部的能力去完成,去雕刻。

正是出于这种强烈的追求完美的执念,在雕刻《哀悼基督》时米开朗基罗甚至用了天鹅绒去打磨,直到石像表面完全光滑为止。

这一切都赋予了雕像全新的生命力,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2 创作风格成型,对力量的追求
2.1《大卫》
毫无疑问的,米开朗基罗是一个爱国者,是一个无所畏惧的挑战者,一个勇往直前的征服者,他的使命或许只能是:挑战或者迎战!接手《大卫》的雕刻对米开朗基罗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他高傲的内心坚决不允许自己的失败于是《大卫》就这么诞生了。

最初拿到大理石原石的时候,米开朗基罗用了一年时间观察研究这块巨石。

他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去观察,他用手去抚摸,用心来倾听。

他反复的绘制草图制作模型,对一切都深入掌握之后。

他轻轻地倚靠在石块上细细的抚摸着石面,轻声低语“大卫就被埋藏在这里面,我得放他出来。

”四年后,被现代人视作完美男性典范
的大卫降临了。

40个人拉着、推着、扶着,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将大卫缓缓搬运到广场上去。

围观的拥挤人群堵住了街道,沿街的窗子打开了,伸出来形形色色的脑袋,人民欢呼着“这是我们的英雄——大卫”“主啊,请宽恕我们的眼睛”“为你欢呼,大卫”……叫喊声在广场上此起彼伏的回荡着,久久不能散去。

米开朗基罗是一位善于突破的艺术家,他大胆改变以往雕刻大卫的形式,将胜利者的大卫转变为残酷激战之前出征的大卫。

在鲜花和美酒属于胜利者欢乐场面的背后,又有谁能理解惊心动魄大战前难熬的片刻寂静?这时的大卫没有穿扫罗王脱下的甲胄,也没有护身的盾牌,更没有冲锋陷阵的锐利长枪他手中拿的是以色列古老武器——击石袋。

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作为千军万马的前锋勇士,大卫在想什么?
也许我们并不能看到大卫的内心但是我相信从大卫雄健四肢上的每一块、每一条都被雕刻的惟妙惟肖的肌肉和血管里,人们仿佛可以清晰的看到汹涌的血压正在勇士的躯体里奔流。

从他紧锁的双眉,炯炯的目光里无一不透露出大卫全神贯注,蓄势待发准备消灭巨人的心情,显示出压到一切敌人的威武雄姿。

有人说站在大卫脚下,你仿佛身处在战争前线。

听着孤鹰在半空中凄厉尖叫,略过剑戟林立的双方的军队。

战马不安的跺着铁蹄,鼻孔喷出沉重的气息,号角手的嘴唇在微微颤抖,你的心脏也在随着大卫的心脏一起跳动。

这就是大卫,这就是爱国的米开朗基罗寄托了他对祖国无限的热爱与祈愿,希望这一圣经中的英雄能像保卫他的祖国一样来保卫米开朗基罗的祖国所雕刻出来的灵魂。

3 结语
夜之语
睡眠是甜蜜的,成为顽石则是更加幸福,
只要堕落与耻辱主宰这世界;
无知无觉,是我最大的就快乐;
请不要惊醒我,啊!讲的轻些吧!
这是米开朗基罗在临终前为自己写的一首诗,他是热爱着雕刻的,他享受着凿锤在大理石上碰撞摩擦的感觉。

他的雕刻,绵延数个世纪,苦难重重。

最后才得以幸存下来,现代的我们没有办法回到过去去亲眼见证米开朗基罗的创作历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米开朗基罗存留下来的艺术作品里,从为数不多的历史文献的只言片语里去感受一代艺术大师用灵魂雕刻的灵魂之作。

参考文献
[1]丁言模.米开朗基罗[M].辽海出版社,2005
[2]许乐.米开朗基罗.关键词[M].湖南美术出版社社,2010
[3]王化学.米开朗基罗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4] RomainRolland.MICHELANGELO[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