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始到2001年3月,连续增长120个月,超过60年代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时期106个月的增长,更超过了80年代里根政府时期92个月的增长。
美国经济,逐步摆脱不景气,步人了持续稳定增长的轨道,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被人们称为“新经济”。
在我们看来,从最直观的层次上,“新经济”主要“新”在这样两个方面:首先,“新经济”表现为经济繁荣与低失业、低通胀的并存。
在过去近30年中,美国的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一般都把2. 25% -2.5%的经济增长率和5.5%-6%的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临界点,认为当经济增长率超过2. 5%,失业率低于5. 5%时,就预示着通货膨胀的危险。
但“新经济”的现实打破了这一界限。
自1992年以来,美国经济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1992-1997年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2. 7%、2.3%、3.5%、2. 0%、2.8%、3.5%.1998年在世界经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不景气的情况下,仍达到3. 9%,1999年初估为4.0%,连续保持了8年的扩张期;同时美国失业率在1992 - 1997年分别为7. 4%、6.8%、6.1%、5.6%、5.4%、4. 8%,1998年为4.3%.1999年为4. 1%,处于30年最低水平,已远低于5. 5%的“自然失业率”水平。
而美国的通胀率在1992-1997年分别为2.9%、2. 7qc、2.7%、2.5%、2.3%、1.7%. 1998年为1. 6%,也达到30年来的最低点。
这些指标表明,美国经济已步人理想的运行状态,被公认为“越战以来最辉煌的时期”。
其次,“新经济”还表现为经济增长持续时间长,经济波动幅度减小,经济周期的特征减弱。
战后美国经济经历了9次衰退、8次复苏的周期,平均增长周期约为50个月。
此次复苏从1991年4月开始,到2000年2月已进入第107月,大大超过了平均增长周期50个月的水平,并且从目前来看,这种平稳增长的格局还将持续,它将刷新自从19世纪中叶开始进行统计以来的最长记录,,川时,此次复苏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 5%--4%这样一种中速、稳定的水平.措施持续近10年的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局面的出现,与克林顿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成功运用是密不可分的。
特别是克林顿政府所制定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
(一)实行以“平衡预算’为目标的财政政策。
长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备受巨额财政赤字的困扰。
巨额财政赤字的存在。
不仅使联邦政府承担着支付利息的沉重负担,还挤压了其调控经济的余地,不利于美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1992年财政年度,美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达到创纪录的2904亿美元。
为摆脱财政困境,克林顿政府实行了以平衡预算为目标的财政政策。
克林顿政府的财政政策总体目标是:优化财政开支结构,逐步减少财政赤字,最终实现财政盈余。
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制订了《综合预算调整法案(OBRA93)》,规定在1994 -1998年的五年间削减联邦政府预算赤字5000亿美元。
1997年,克林顿政府又与国会达成新的一致。
通过了《平衡预算法案》。
制订了开源节流的具体措施。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增收与节支两个方面大规模削减了财政赤字。
1.“增收”的财政政策。
主要包括:(1)提高高收入阶层的所得税率。
应税收入在14万- 25万美元的个人所得税从31%提高到36%;超过25万美元以上的,税率从31%提高到39. 6%。
但14万美元以下纳税人的边际税率没有变。
(2)提高公司所得税率。
新法案规定,年应税收入超过1000万美元的公司。
其所得税最高税率从34%提高到36%。
经过这样的调整,5年中2460亿美元增税额的80%,被转嫁到年收入在20万美元以上的富裕者身上。
2.“节支”的财政政策。
节支主要是削减国防预算、医疗保健费用。
裁减联邦雇员、压缩行政费用等。
1993 -1999年。
美国联邦政府削减公务员近38万人。
公务员总数减少了近1/5。
取消了有1.6万页的规章制度,各州和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也逐年有所减轻。
同时,因冷战结束,美国放弃了耗资巨大的“星球大战计划”。
1991年以前国防开支都占该年度财政预算的25%以上,而1999年度预算中的国防开支仅占14. 6%。
在减少开支的同时。
美国政府还进行税制改革和放宽限制。
从70年代的运输部, 80年代的金融和长距离通信部门扩展到90年代的电力和地区通信部门,对促进经济结构的弹性化和提高产业的生产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一系列努力,联邦政府将财政赤字大大压缩,1993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减少到2550亿美元,比上年压缩354亿美元,减幅达12. 2%。
1994年,财政赤字额再次下降,比上年减少519亿美元,减幅为20. 4%。
1996年财政赤字进一步减少到1702亿美元,比上年减少567亿美元,减幅为34. 6%。
1998年财政赤字不仅淌失,而且实现了728亿美元盈余。
政府预算赤字的减少,实际上增加了向市场融资,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持低利率,刺激企业投资,增强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信心。
(二)实行以遏制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
90年代以来美联储把没有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新目标。
放弃了实行近20年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指标的做法,而以利率作为中介指标,以调整利率作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随时根据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率升降变化来调整利率。
对抑制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恶化起到了根本性作用。
1994年美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美联储在一年内连续6次提高短期贷款利率,使经济得以“软着陆’,为此后的长期增长奠定了基础;1995年经济增长的速度略低时,美联储则下调贴现率,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减少。
从美国90年代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三个重要指标看。
虽然经济增长率持续高居3- 4%左右,失业率在4%左右。
但通货膨胀率却能够降到2%的低水平。
这说明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新目标己基本实现,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成功的。
美联储实行低利率政策。
并对利率进行微调,有利于扩大私人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政府经济政策的平稳使企业对宏观经济环境具有信心,短朝投机行为减少,更多地着眼于制定和实施长远发展战略。
(三)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政策。
克林顿政府充分认识到,在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90年代,保持和增强美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是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创新。
联邦政府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资,从1990年的613.4亿美元增加至1996年的619亿美元。
这在克林顿政府为削减财政赤字,大规模减少联邦政府支出的背景下,尤显不易。
此外,政府还实行产业倾斜政策,确定一些对未来国际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高科技产业,并给予支持和扶助,从而确保美国在未来高科技竞争中的国际领先地位。
1993年,克林顿政府将以信息产业为基础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作为优先发展项目,制定了《国家基础设施行动计划》。
建立覆盖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网,使各个方面能最快地分享彼此的科研成果,促使科技发明尽快由实验室走向市场,转化为现实的商品与劳务。
美国政府还在《技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计划中优先把生物技术、特种材料和新能源等10个部门作为重点领域加以扶持。
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国在信息、生物工程及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方面居于领先地位,为企业参与国外市场的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0年美国对倍息业的投资首次超过对其他产业的投资,标志着美国的信息产业己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1996年美国对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投资占世界同类投资的40%。
高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美国经济增长中有27%归功于高技术通信和信息产业。
美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传统工业被新的电子技术所改造,增强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实行以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为目标的贸易政策。
克林顿将“经济安全”列为其对外政策三大支柱之首。
把外贸视为“美国安全的首要因素”,主张政府积极介入对外贸易。
并且,克林顿政府的外贸政策趋向强硬,他强调“坚持公平贸易原则”,即“我们将继续欢迎外国产品和劳务进入我们的市场,然而我们坚持认为,我们的产品和劳务也应该在同等条件下进入他们的市场。
”90年代以来。
美国外贸政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实施新的“国家出口战略’。
1993年9月克林顿总统公布了国家出口战略。
确定半导体、电脑、通讯、环境保护、咨询软件工业及服务业等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6大重点出口产业。
该战略的目的在于强化美国企业的对外竞争能力,通过扩大出口带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采取的措施包括消除政府对技术领先产业出口的管制、提供贸易融资、设立中小企业出口协助中心、提供贸易咨询等,将出口的焦点集中于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环境科技、服务业、科技咨询等产业上。
美国政府实施的“国家出口战略”对美国新经济是有力的推动。
自1992年以来,美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己稳居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的地位。
1992 -1996年。
美国出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达6. 2%。
高于全球5%的平均增长速度,1997年其商品和劳务出口总额达8500多亿美元,比1994年猛增约1400亿美元,出口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多。
第二,推动双边、多边、区域贸易,积极扩展美国对外贸易的空间。
1、致力于多边贸易政策。
美国积极参与GATI与WTO的各回合多边贸易谈判,来推动其全球贸易政策。
并于1995年最终与其他国家达成了全球自由贸易协议。
美国充分发挥其在世贸组织申的影响力,发起并进行了大量的多边贸易谈判。
涉及的领域包括信息技术、关税减让、劳工标准、基础电信、金融服务、海运服务等方面。
美国积极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来处理贸易纠纷。
从1995年11月到1996年11月,美国向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申诉了2 1起纠纷。
这些纠纷涉及的领域很广。
包括关税、农业政策、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倾销等。
2、推进区域性贸易自由化。
美国政府意识到,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依靠发展中国家的快速成长及美国在这些地区商务的拓展,为了确保在这些新兴市场中的一定市场份额,以带动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大力推进区域贸易自由化。
1992年8月12日北美三国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1993年克林顿积极推动亚太经合组织首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召开:1994年决定和西半球国家在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1995年他又在马德里会上与欧盟达成跨大西洋自由协定的行动纲领。
3、采用双边贸易政策。
美国还积极利用双边贸易谈判机制迫使主要贸易伙伴国做出进一步开放市场的让步,使其成为美国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劳务输出的开放市场。
达到削减贸易赤字,促进出口的目的。
克林顿执政的第一个四年间,美国就同别的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二百多个双边贸易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