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2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月Vol.32 No. 2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r. 2010──────────收稿日期:2009-05-24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王春杰,王卓健(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摘要:对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测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现有研究中存在测评工具缺乏本土化、各因素的影响力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深入的分析以及提高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干预研究缺乏,这些都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幼儿;父母教养方式;测评工具;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0)02-0117-03The Research on Childrearing Parental Patterns of PreschoolersWANG Chun-Jie, WANG Zhuo-Jian(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d from important sides of childrearing parental patterns of preschoolers, which are concept, evaluation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so on.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lacks in current study .Main three points: measurement tools for localization; in-deepth analysis about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intervention studies on improving childrearing parental patterns. The discussions are identified for future study.Key words: children; parental patternts of preschoolers; measurement tools; influential factors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认为:“幼儿期的教育对于发展中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一时期发展的好坏,将影响到人的整个一生。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受到了损害,以后的岁月中,他将用出‘最大的努力’才能克服这种损害给他的发展所造成的阻碍。
”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过:“当儿童年幼时父母教育不当,等于‘他们自己在泉水的源头投下了毒药’,‘把邪恶的种子向儿童注送’。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影响人的成长过程,与人的社会化密切相关。
因此幼儿父母教养方式成为现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1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1.1 幼儿及幼儿期的界定目前国内学者在界定幼儿期的时间跨度上基本相同。
黄希庭对幼儿期的解释为:幼儿期即儿童正式入学前的一段时期,年龄从3岁至6、7岁,是儿童上幼儿园的时期[1]。
林崇德认为:幼儿期指儿童3岁到6、7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叫做幼儿期。
又因为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所以又称学前期[2]。
国外的学者就幼儿期的界定,更多地把它作为儿童期发展的一个阶段,例如,弗洛伊德提出个性发展的性器期(3-6岁)[3];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阶段的主动感对内疚感阶段又叫游戏期阶段(3-6岁)[2]。
1.2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4],是父母自身素质的反映。
从字面看,教养方式既有抚养之意,又兼具教育职能,恰当地反映了家长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充当的角色。
目前,国内学者对教养方式的用词并不严格,有的学者使用“抚养方式”[5]、“养育方式”[6],有的学者用“教育方式”[7]。
甚至使用同一种研究工具的研究者之间也出现分歧。
有研究者认为抚养方式与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关注点不同,前者主要侧重家长对儿童的生理保育,后者侧重家长作为社会文化的直接执行者对儿童价值观念、态度体系和社会规范的传递与教导。
1.3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别第32卷第2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月父母的教养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被分类的,因为人的个性是很复杂的,个性决定行为,不同个性的父母会有不同的教养行为,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也就不一样,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大致来说可分为以下四种:一是民主权威型。
这种类型的父母教育孩子比较理性,对孩子的管教不任意干涉也不放任自流,显示对孩子的爱护与尊重;二是绝对权威型。
这类父母对孩子要求很严,孩子与父母没讨价还价的权利,孩子只要有少许抵触父母就会受到惩罚;三是娇惯溺爱型。
这类父母往往对孩子娇生惯养,对孩子百依百顺,对一些不合理的行为也不加以制止;四是忽视冷漠型。
这类父母对孩子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放任自由,他们既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标准,也不会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对孩子唯一的贡献就是提供食品和衣物。
1.4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幼儿的父母教养方式具有如下三个特点:(1)主观性。
幼儿期的孩子由于受生理条件的限制,思维、语言等发育还没有完全,自我能力尚不足,虽然孩子与父母有一定的亲子互动,但一些社会认知主要还是靠父母的教育和引导,这个时期的父母是占主导地位的,父母的教养方式主观性很强。
(2)稳定性。
人的个性是相当稳定的,不同个性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这就是习惯。
常说习惯成自然,一个人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渗透到教养方式中也一样。
(3)综合性。
卢梭说:“对幼儿来说,真正的保姆是母亲,真正的教师是父亲。
”所以这个时期父母教养方式是全方位的。
2 相关研究回顾2.1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缘起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 M. Symonds)[8],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接受和支配——服从的两个基本维度,以此说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之后,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9]和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 L. Baldwin)[10]等都进行了父母养育态度与儿童个性关系的研究。
1934年,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在《儿童教育的根本问题》一文中着重论述了父母教养的问题[11]。
国内学者大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涉足父母教养方式这一研究领域。
2.2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发展在早期西方心理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中,父母对儿童的单向影响观渗透在学者们的研究思路中,他们努力寻求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教养维度或模式,从而采取了不同的研究取向。
一种取向是,从父母教养行为的维度入手,探讨某一行为维度或行为维度下具体的教养方法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另一种是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不同的类型和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既从社会文化背景、社会阶层、社会经济地位及父母体验到的压力和社会支持等家庭系统以外更广阔的层面出发,又从家庭系统内部的一些因素,从儿童特征入手,较全面地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和教养行为的影响因素。
我国的一些心理研究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从儿童性格、儿童心理卫生入手,探求有利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形式。
但其中也有学者探究了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并从父母文化素养、职业等角度分析了家长教养方式的成因[12]。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不少研究者开始跳出父母外在的特征对其教养方式影响的探求,进而深入发掘父母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作用[13]。
此外,研究者还试图从家庭系统内和系统外的因素理解父母的教育行为[14]。
3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测评纵观国内外的父母教养方式的评定问卷,可以分为他评问卷和自评问卷两种。
他评问卷是子女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评价,自评问卷是父母自陈量表的方式,自己填写。
问卷列出若干个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标志要求来让被调查者填写,如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受教育年限等,并据此汇总,研究者可对父母教养方式做结构分析。
3.1 他评问卷CRPBI问卷:西方20世纪50-60年代出现过几种父母教养方式的评价问卷,其中较有影响的是1959年由Schaefer 编制的子女对父母行为的评价问卷(CRPBI)[15]。
这一问卷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个维度:接纳—拒绝,心理自主—心理受控,严厉—放纵。
EMBU 问卷: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 Perris等人根据Schaefer提出的父母教养方式维度的概念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
1993年经我国岳东梅等人翻译及修订[16],问卷由6个父亲教养方式58个题目和5个母亲教养方式56个题目构成。
具体如下:“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来否认”、“过度保护”等6个层面。
该问卷可以用于任何一位为人子女的人,其范围十分广泛。
但是年龄过小的被试可能对父母的评价失之偏颇,缺乏客观性,所以对幼儿方面用的不是很多,多用于年龄较大的儿童。
3.2 自评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台湾陈富美教授根据Robinson问卷修订。
该问卷采浓用5点记分法(0=“从不”,1=“偶尔”,2=“半数时候”,3=“经常”,4=“总是”),共有59个题目,分别从权威、专制和放任三个维度考察父母的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问卷:由台湾国立大学教育研究所林惠雅1995编制。
分为耳提面命、练习尝试、身教示范、奖赏鼓励、处罚、说理诱导、鼓励自主、协商讨论、提供服务等内容,因素分析得出三个主要因素:修正不当行为和讨论因素,服务、示范、练习因素,鼓励良好行为和自主因素。
家长教养方式问卷:1998年由杨丽珠、杨春卿按父母王春杰,等: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教养类型溺爱型、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和不一致型五个维度编制,用于调查父母教养方式。
该问卷同质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711、0.852,重测信度为0.825。
母亲教养方式问卷:2003年台湾李宗文依据Baumrind 的父母行为评量(Parent Behavior Ratings)的内容发展出64题母系教养型态问卷,整体问卷信度为Cronbach alpha = .82,以因素分析方式分析出两个因素:反应、要求,符合Baumrind的教养研究理论,故有建构效度。
父母教养方式Q分类卡片(Child Rearing Practices Report Q Sort,简称CRPR):按照从7到1的顺序把从最符合自己情况到最不符合自己情况的卡片分成7份,该卡片包括91张描述儿童抚养态度、观念和行为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