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分)1. 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
”这一现象说明A. 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B. 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C. 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D. 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2. 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
这里“双重的结合”主要是指A. 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B. 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C. 资本输出与世界市场D. 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3. “三角贸易”是16-19世纪西方殖民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式。
读下图《三角贸易示意图》,其中航程B贩运的主要是A. 棉纺织品B. 香料和布匹C. 黄金和白银D. 黑人奴隶4.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
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
”请问架起这座桥梁的开拓者是A. 迪亚士B. 哥伦布C. 达迦马D. 麦哲伦5. 一位美国史学家描述道:“……乘船在悲惨的‘中段航程’中横渡大西洋。
这些黑色‘货物’上了镣铐,锁在甲板上,没有卫生设备,他们忍受着可怕的待遇……”这里所说的“黑色货物”主要来自于()A. 欧洲B. 非洲C. 南美洲D. 北美洲6. 1999年,利物浦市政厅正式就那段历史道歉,“为城市在这样一场人类悲剧的贸易中扮演的角色表示羞愧和懊悔”。
利物浦过去承担“人类悲剧”的角色指的是A. 在远东建立东印度公司B. 在大洋洲进行欺诈贸易C. 在美洲掠金夺银D. 在非洲进行奴隶贸易7.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相对孤立与隔绝的状态,影响深远。
就社会生活领域而言,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餐桌上:东南亚的胡椒、肉桂等廉价香料进人欧洲寻常人家B. 物种上:马铃薯、番茄、玉米等超出美洲范围传到亚洲C. 人种上:美洲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D. 穿着上:中国丝绸、印度棉制品从此在地中海区域大量转运销售8. 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的一些城市兴衰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选项中能够典型代表欧洲城市兴起、衰落的是A. 里斯本、威尼斯B. 阿姆斯特丹、伦敦C. 热那亚、阿姆斯特丹D. 热那亚、里斯本9. 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
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时代”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 促进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B. 加速欧洲资本原始积累C. 增强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D. 推动世界市场完全形成10. “在东亚,他们占据了中国的台湾,垄断着日本的对外贸易;……在大洋洲,他们用自己一个省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国家——新西兰;……在北美大陆的哈得逊河河口,东印度公司建造了新阿姆斯特丹城……” 材料中的“他们”来自A. 西班牙B. 葡萄牙C. 荷兰D. 英国11. “西纪一千五六百年之交,全欧沿岸诸民族,各以航海业相竞。
……□□□沿亚非利加南岸,逾好望角,达印度,回航以归欧洲。
” 在□□□填写的航海家应是A. 迪亚士B. 达伽马C. 哥伦布D. 麦哲伦12. 17世纪时上半叶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确切的理解是A. 荷兰的造船业最发达B. 荷兰确立海上霸主地位C. 荷兰成为当时世界头号贸易强国D. 荷兰的交通运输业发达13. 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了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
这里“全球分裂”是指A. 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B. 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C. 欧洲形成了相互争夺的两大集团D. 荷兰与英国争夺世界殖民霸权14.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下列哪些是从欧洲交流到美洲的物种①玉米②甘蔗③马④骡A. 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D. ①15. 《世界知识画报》2004年第一期的文章《一棵树和一座古城——马六甲掠影》中有一幅插图:马六甲河口兀立着一艘西欧人首次远航至此的巨大木船,尽管历经沧桑依然保存完好。
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这艘船最有可能属于哪个国家A. 葡萄牙B. 西班牙C. 荷兰 D. 英国16. 英国在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过程中先后战胜了A. 西班牙、荷兰、法国B. 荷兰、法国、葡萄牙C. 西班牙、荷兰、葡萄牙D. 葡萄牙、荷兰、法国17. 1523年,一位萨克森商人在里斯本买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讲“要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说:你还要感谢()A. 西欧一些特色农业区的资本家种出了玉米B. 葡萄牙人从摩洛哥运回了玉米C. 阿拉伯人从非洲运来了玉米D. 西班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18. 欧洲殖民帝国对殖民地血腥掠夺,对欧洲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 增强殖民者国家实力B. 满足殖民统治者奢侈生活C. 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D. 加强了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物质基础19. 假如你是16世纪初的一位欧洲商人,你深知道“物以稀为贵”的道理,那么,你有可能第一个将下列什么产品运到欧洲市场上出售A.亚洲的丝绸B.非洲的黄金C.美洲的烟草D.澳洲的瓷器20. “英国在18世纪以前内陆交通极坏,道路基本上是泥尘土路,下雨就完全不能行走,运输工具是骡车马车。
”到英国工业革命时,改变了内陆交通面貌的是( )A. 飞机B. 火车C. 汽船D. 汽车21. 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②工业革命③殖民掠夺④奴隶贸易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22. 钱乘旦、许洁明合著的《英国通史》中写道:“……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这说明()A. 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B. 科学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C. 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D. 科技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23. “工业革命的本质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
这说明工业革命( )A. 18世纪末的英国B. 19世纪末的美国C. 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D. 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24.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
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由此看出直接引发工业革命的因素是()A. 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需要B. 蒸汽与机器的结合C. 不断扩大的市场的需求D.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25. 钱乘旦、许洁明合著的《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这说明A. 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B.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C. 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D. 科学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6. 17世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A. 英国B. 法国C. 西班牙D. 荷兰27. 某作家在他的一部最新电影剧本中描写了19世纪中期的伦敦,你认为哪一项需修改A. 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B. 岸边工厂一间接着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C. 汤姆打电话约玛丽周末参观工厂D. 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28. 年,世界工业总产量增长了2倍以上,世界贸易增长了3倍。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新航路的开辟B. 科技革命成果的应用C. 工厂制的形成 D. 民族独立运动的推动29. 统计显示,“从1820到1830年,(英国)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导致这一时期英国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圈地运动的推行B. 工业革命的深入C. 农村疾病的流行 D. 城市环境的改善30.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欧洲主要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也转移到了A. 红海沿岸B. 地中海沿岸 C. 太平洋沿岸 D. 大西洋沿岸31.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这句话强调了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哪一因素A. 资本原始积累B. 技术革新 C. 市场需求 D. 自然资源32.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B.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 达尔文进化论提出后33. 有学者认为,19世纪的英国提倡自由贸易并非是受经济学启发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谋利的行善之举。
这表明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是基于A.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B. 强大的工业实力C. 推动全球贸易发展D. 国际贸易准则34. 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是:A.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大西洋——欧洲B.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欧洲C.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欧洲D.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欧洲35.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
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A. 美国经济的崛起B. 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C.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36. (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材料二:(清前期)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材料三:“松、太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顺德县)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佛山)1854年后……纺业停顿”。
……茶叶“卖与收购商贩,收购商贩或将茶运到通商口岸去出卖,或在当地卖与茶商,洋商又从茶商之手购买”。
(1)材料一反映了15世纪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2分)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什么(4分)(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居于怎样的地位(4分)这种地位的形成与材料一有何关系(4分)这种地位在什么时候开始被打破(4分)(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经济正发生怎样的变化(4分)依据材料指出变化的原因(4分)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答案选择题BBDBB DDACC BCBBAADDCB DDBCB DCBBDCBBBD36.(1)事件:新航路的开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