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 教案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4首诗。
教学反思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运用拓展(5分钟)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二)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地出示下面的习题共学生练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
难点
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学
模式
三疑三探
课时
共课时
学法
自学合作探究
主案
副案(修改栏)
一、设疑自探(3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诗词课题总览并播放《峨眉山月歌》李白的音频文件,让学生通过音频的语调,初步感受诗人的心境,带着这份心境去学习。
(二)根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看到这些学习目标,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预设:
2017-2018学年度七年级班语文教案
课题
峨眉山月歌
课型
新授课
节数
备课人
审核人
授课人
日期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材
分析
重点
品味、积累诗中的优美语言。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板书设计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
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
啊!
蜀江行旅图: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问题
1
2
3
展示
评价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1.《峨眉山月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三、质疑再探:(10分钟)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Nhomakorabea2分钟)
自探提示:
1.《峨眉山月歌》中“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
答:本文的诗眼是“思”。“月”是诗歌的意象,是诗情的触发点,写“月”是为了抒发“思君”之情。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乡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答:(自由发挥)
五、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2.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3.《峨眉山月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