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性及再现性分析报告
5
6
零件
评价人C
7
8
9
10
UCL
Rbar
LCL
表格制作:杨清松 2005年2月14日
非破坏性测试(NON DESTRUCTIVE TEST)
0 MA-QA-044-A
零件代号
0
零件名称:
0
特性
0
量具编号:
0
基本尺寸 0
上偏差 下偏差
0 0
单位:mm
量具名称:
0
过程总变差(6σ )
0
量具规格:
0
计算方式
利用公差计算 利用过程变差进行计算 利用研究零件间变差代替 过程变差计算
数据表结论:
0.上07中控心限
下控限 0.065
极差受控否 TRUE
0.06
1
2
3
4
5
6
7
8
9
10
零件
评价人A
评价人B
评价人C
UCL
(Xbar)bar
LCL
极差
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1
测量系统分析(MSA)-极差图(Range Chart)
2
3
4
评价人A
评价人B
均值
评价人0.A1均值 评价人B均值 评价0.人09C5均值
上控限
0.09中心 ###### ###### ###### ###### ###### ###### ###### ###### ###### ###### 下控限
0.085
极差图数据 0.08
最大值= 0 最小值= 0
评价人A极差 评价0.人07B5极差 评价人C极差
重复性及再现性分析数据记录表 Repeati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Analysis Data Frame No.:
非破坏性测试(NON DESTRUCTIVE TEST)
零件代号
零件名称:
操作者
姓名
特性
量具编号:
A
基本尺寸
上偏差 下偏差
单位:mm
量具名称:
B
过程总变差(6σ )
TV = ####
10 0.3146
NDC = ######
说明: ######
重复性和再现性(%R&R)接收准则:
低于10%: 测量系统可接受。
介于10%到30%之间: 基于应用的重要性,该量具可能会被接受。在双性小于30%情况下,应计算风险参数
“BREAKPOINT”,并且检查其值是否小于37.8。
计算结果 均值
1
C1
2
C2
3 均值(Average) 极差(Range)
C3 XC RC
零件均值
R RA+RB+RC/操作者数量 =
+
X DIFF [Max(X)ABC]-[Min(X)ABC]=
-
UCL X
X A2 R +
×
LCL X
X A2 R —
×
UCLR D4 R ×
大于30%: 测量系统需要改善。识别出原因并纠正它们。
在该尺寸测量前,应从FMEA中确定风险顺序数(RPN)的值。将 BREAKPOINT = RPN
× %GR&R
RPN值填写到右边栏中,计算BREAKPOINT的值,并按照接收准
则作出相应的结论。
#VALUE!
=
× #VALUE!
结论
#VALUE!
量具规格:
C
操作者 编号
次数
1
2
3
4
零件
5
6
7
8
9
10
计算结果 均值
A
1
A1
2
A2
3
A3
均值(Average)
XA
极差(Range)
RA
操作者 编号
次数
1
2
3
4
零件
5
6
7
8
9
10
计算结果 均值
B
1
B1
2
B2
3
B3
均值(Average)
XB
极差(Range)
RB
操作者 编号
次数
1
2
3
4
零件
5
6
7
8
9
10
评价人/日期
表格制作:杨清松 2005年2月14日
重复性及再现性分析-均值极差控制图 Repeati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Analysis -Xbar-R Chart No.:
非破坏性测试(NON DESTRUCTIVE TEST)
0 MA-QA-044-A
零件代号
R
测量单元分析
X DIFF
RPART = 基于研究总变差的分析
重复性 - 设备变差(EV)
EV = R K 1 EV = ######
次数 K1 2 0.8862
%EV = 100 × [ EV / TV ] %EV = ######
3 0.5908
再现性 - 操作人员变差(AV)
AV = ( XDIFF * K 2 )2 (EV 2 /人n数r)
0
零件名称: 0
操作者
姓名
特性
0
基本尺寸 0
上偏差 下偏差
0 0
过程总变差(6σ )
0
均值图 极差图
上限UCL= 上限UCL=
量具编号: 0
单位:mm
量具名称:
0
量具规格:
0
数据表结论
中心CL= #VALUE!
中心CL=
A
0
B
0
C
数据精度 3
下限LCL=
下限LCL=
均值图数据
选项测= 量3 系统分析(MSA)-均值图(Xbar Chart)
K2
AV = ######
2 0.7071
%AV = 100 × [ AV / TV ] %AV = ######
3 0.5231
重复性和再现性 (R & R)
R&R = EV 2 AV 2
%R&R = 100 × [ R&R / TV ]
R&R = ######
%R&R = ######
说明: ######
LCLR D3 R ×
0
X RPART =
+
/
R
次数 系数
A2
2 1.88
3 1.02
X DIFF
UCLX= LCLX=
D3
*
*
UCLR =
D4 3.27 2.57 LCLR =
表格制作:杨清松 2005年2月14日
重复性及再现性分析报告 Repeati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Analysis Report No.:
零件间变差(PV)
PV = RPART × K3 PV = ######
零件数 K3 6 0.3742
%PV = 100 × [ PV / TV ] %PV = ######
7 0.3534
总变差(TV)
8 0.3375 数据分级数(NDC)
TV = R & R2 PV 2
9 0.3249
NDC = 1.41 × (PV / 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