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脑和情绪

大脑和情绪

大脑和情绪 Healing Emotion◎引言人:克里夫• 沙隆(Cliff Saron)和理察‧戴卫森(Richard J. Davidson)◎译者:李孟浩译按:本章选自Daniel Goleman所编的《Healing Emotion》。

过去十年来,学界有一连串令人振奋的发现,使得我们比以前更加能够了解大脑调节情绪的过程。

很久以来,大家都假定情绪中心是位在于环绕着大脑皮质下方的一系列结构(译按:这些结构主要是颞叶、杏仁核、杏仁海马、海马、额-颞皮层)之中,这些结构统称为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limbic 的拉丁文意思就是「环状物」)。

最近也有一些神经学的资料指出情绪冲动在边缘中心产生时,我们的情绪表达是受制于额头后方新演化出来的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的结构之中。

而且,前额叶皮层的两侧似乎负责操控两组不同的情绪反应,像右侧是调节比较令人沮丧的情绪,这些恐惧或厌恶的情绪会让人退缩;左侧则是调节比较正面的情绪,如快乐。

这些神经科学的发现可以做为我们了解情绪生活之动态的背景知识。

我们所感受到的情绪和我们如何处理情绪的方式,可以说是被这整个广泛联系的脑部线路所控制。

理察‧戴卫森是威斯康辛大学情感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实验室的主任,他的同僚克里夫.沙隆向大家报告他俩合作完成的实验,内容详细显示出大脑如何组织我们情绪实体各个侧面的过程。

沙隆先是考虑「情绪」的意涵是什么,才又解释说不同的理论模型是如何塑造出研究情绪和大脑的方法。

然后,他检讨了他们实验室一连串的重要发现,好让大家能够对于大脑调节正反两面情绪的过程,得到一些新的洞察。

情绪的亲近或退缩趋势(approach or withdrawl tendencies)跟佛教的贪执和厌恶概念也很相近,都是我们扎根存活在此世间的基本情绪极(emotional poles)。

克里夫.沙隆:「情绪」这个字眼的意涵实在是很难做个严格的界定。

在心理学中,这个字眼是用来描述一个人在许多不同层次上的反应,其中一个是认知的层次:在某个特殊感觉状态中升起的判断和思绪。

我们也能从行为的观察来描述情绪:愤怒或温和的姿势、声音的语调。

另一种界定情绪的方式则是从脸部表情下手,因为你在那一刻感受时自动绽放的表情,会特别有助于我们厘清你所感受到的情绪。

在生理学层次上,我们能够描述情绪反应的两种成份。

第一个是个人察觉到的身体感觉,如事件发生之前的焦虑感。

这种感觉通常涉及到控制自律神经系统和荷尔蒙释放的低等大脑中心。

第二个生理反应是发生在大脑皮质,这个情绪反应层次是我们研究工作的焦点所在。

我们也把亲近和退缩看成是描述机体行为和区分各类情绪的基本方式。

譬如说,快乐的心情会促动你去找你乐于见到的人。

恐惧和厌恶则是退缩行为的典型案例。

这种亲近和退缩的行为可以跟脑部两侧的活动产生联系。

过去十年来,我们实验室所得到的研究成果显示出脑部左侧的前方区域跟亲近行为比较有关连,右侧区域则是跟退缩行为比较有关连。

你也许会问说,为何我们会一直要把亲近和退缩行为跟脑部两侧联系起来。

这不是一个很明显的关系。

但是从最近一百年来的神经学资料来看,脑部每一侧的伤害都会造成不同的情绪结局。

在十九世纪中叶时,神经学家约翰‧杰克森(John Hughlings Jackson)指出饱受癫痫之苦的患者经常在发作初期时,表现出恐惧这种退缩性的情绪,而且其脑部的右前方区域有活动增强的迹象。

有些患者在脑部受到伤害后,右侧的活动量大幅减少,以至于情绪陷入癫狂或正面得离谱的地步。

这些观察后来便促成一个新理论,专门在讲脑部的两侧为何会有不同的情绪专长或情绪性格。

脑部右侧的过度活化似乎会增进退缩的行为;右侧活化能力若是受损或抑郁时,则会增强亲近行为,因为是左侧大权在握,不需右侧来平衡。

心理学中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考虑情绪的方式,而且冲突得很厉害。

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类就只有那么几种分立(discrete)的基本情绪:快乐、悲伤、愤怒、厌恶、惊旗和恐惧。

差不多在二十几年前,洛杉矶的加州大学有位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教授提出文件来证明不同文化的面部表情都有共通性。

他之所以从事这项研究,主要是受到达尔文《人与动物的情绪表达》一书的启发。

艾克曼一开始是研究西方人和新几内亚原始部落居民的面部表情,他要求受访者辨认各种面部表情的图片,并且要用面部表情来传达自己所认定的情绪状态,结果他发现某些基本情绪的表达在两种文化中都很雷同。

这种分立情绪的模式后来受到次元观点(dimensional view)的挑战:特定的情绪状态只是代表一个从亲近到退缩或是从快乐到痛苦的连续体中的位置。

在科学心理学中,分立的观点和次元的观点都很盛行,因为这两者都还不是很健全,于是我们的研究就同时采用两者的元素。

在某个特殊的实验中,我们用来评量情绪的方法就引含了这两种模式。

如果我们要求受试者评估他们感受的悲喜程度,我们就是在用次元的观点。

如果我们分析面部的表情是快乐或厌恶,那么我们就是在用分立的观点。

对于情绪定义中所包含的各种不同侧面,我们没办法同时去分析它们,就跟我们无法同时标定出身体所有免疫细胞的位置一样。

所以,我们的实验略微简化了情绪问题的复杂度。

我们使用三种不同的进路来研究大脑活动和情绪的关系。

首先,最基本的进路是把人带到实验室来,并希望我们在测量他或她的大脑活动时,能够引出他们特定的情绪反应。

第二个进路则是对一大堆人进行评估,以辨认出他们在性格和忧郁等情绪机能上的差异点,并且要同时检查他们的脑部活动是否也有所不同。

第三个进路正好反过来进行,我们先把脑部活动一直是截然不同的人找出来,再检查他们的情绪机能是否也有不同点存在。

我们的实验包含了每一种类型的进路。

忧郁的倾向我们第二个研究情绪的进路是以人们情绪机能的运作,把他们分开来研究情绪,然后在观察他们脑部活动的差异。

在下个实验中,我们要考虑那些忧郁的人,因为脑部左侧受损害的人特别容意会忧郁。

如果左侧完全损害,那它就无法制衡右侧的活动,也就很有可能会经常体验到负面的情绪状态。

我们曾经对忧郁者跟无忧者的控制团体做过比较,主要是在他们静静坐下来眼睛张开来三分钟后,又闭上双眼时,测量他们的脑部活动。

我们是要找出左右侧前方区域之间的休息活动是否有差异或不对称的地方。

对于忧郁的人而言,右半球是比左半球活化,但在控制团体中,左半球却是比右半球活化。

所以,我们有个基本的发现,那就是在一群缺乏感受亲近情绪能力的人当中,左前方区域是比右侧来得比较不活化。

另一个思考这个事情的方式则是退缩系统比亲近系统还要活化。

这些脑部的差异不是说一直跟个人那一剎那的情绪状态相关连。

在另一个实验中,我们观察的对象曾经有过忧郁症的病史,可是现在是没有忧郁的。

他们脑部前方的不对称跟现在很忧郁的人比起来很类似。

这些发现暗示了在脑部左右侧之间既存不对称的差异代表了一种情绪反应的倾向,而不是情绪反应本身。

的确,其它的实验也显示出我们能预测某人看影片时的反应是如何的欣喜或悲痛,这正是建筑在两个半球之见寄存的不对称上头。

抑制的性格作为性格的一个次元,有些小孩非常不会抑制自己的冲动,并且会主动亲近他们的环境。

其它小孩则比较会压抑自己或是很谨慎小心;他们就会黏着母亲,比较少跟其它小孩玩。

在另一个实验中,我们就很有兴趣要看这些小孩的性格差异是否会在大脑活动中也显示出差异的地方。

我们研究过368个两岁半的儿童。

我们把小孩带到实验室里的玩具室中,跟他或她的妈妈还有其它的母子档一起玩游戏课程。

我们会测量小孩离开母亲身边而去接近玩具所要花的时间有多久,也会追踪小孩什么时候第一次开口说话,以及说了多少话。

我们也会在室内放一台会说话的玩具机械人,然后换成一个陌生人,并记录下小孩到底是接近或撤离他们身旁的情形。

我们指认出三十个最没压抑的外向型小孩,他们待在母亲身旁的时间不到百分之一;我们也指认出三十个最谨慎畏惧的小孩,他们待在母亲身旁的时间至少占了百分之八十。

我们也挑出三十个中间范围的小孩组成一个团体。

为了要看这些团体之间的脑电位活动是否有差异存在,我们把他们带到实验室去,并且尽可能让他们静静坐下来,以测量他们的脑电图。

为了要让他们乖乖坐好,我们让他们坐在玩具车中,并拿脑电图帽充当赛车帽,然后要他们专心当个赛车员。

我们发现有两个团体在休息的脑部活动时有差异产生。

没有压抑的小孩急着要接近玩具,就显示出一种左半球涉入程度较大的模式。

有压抑的小孩则比较会退缩,就显示出一种右半球涉入程度较大的模式。

中间团体的结果则是介于另舀两个团体之间。

这些团体的主要不同处就是在于左半球活动的水平,因为右半球的活动水平造成不了任何有意义的差别。

压抑的小孩显示出左前方区域活动在减少当中,可能是反映出一个低活化的亲近系统。

在非常外向且没压抑的团体中,左前方区域的活化程度激增。

所以,脑神经的投入(involvement)很显然是一种性格的功能(译按:神经系统的强度、灵活性和均衡性是性格的生理学基础,因为神经系统这三种特性的差异程度与性格特点的形成有关)。

脑部和性格最后,我们要在他们脑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然后检查他们情绪上是否有不同之处。

我们要知道左前方区域活化度较高的人是否都比较快乐,右前方区域活化度较高的人则是否都比较体会到负面的情绪。

我们在两节实验课中花了很多分钟,来试验过一百个人,因为每个人在不同时间内的反应方式有很多种。

我们选择了两个团体,他们在两种情况中都一直显示出左侧或右侧的极端活化性质。

然后,我们会要求他们填一份评量表,以得知他们一般的感受是正面的情绪,如快乐、伤悲、骄傲、自信、外向和热心助人,还是负面的情绪。

脑部左前方区域活化程度高的人在生活中显示出比较多正面的情绪,不管是在一般情况或是响应挑战时都是如此。

而那些右半球比较活化的人则显示出比较多的负面情绪反应。

所以,每个人在情绪质量上看起来都有所不同,即使是只在休息的脑部活动的基础上选择时也是如此。

我们无法说出是那一个先来,但是脑部右侧活动一直持续下去时,那个人就很有可能平常生活时候就感觉很糟糕,比起左侧活化度降高的人来说是悲惨一些。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对于伴随右半脑持续性投入而来的持久性负面情绪来说,也许会有个健康结局。

为了要看出那些只依据脑电图挑选出来的人是否在免疫反应上有所不同,我们也抽血检验了他们免疫系统的某些成分。

杀手细胞的细胞毒性是它们摧毁外来成分的有效因子,这种毒性在左半球活动较高的人身上比较强。

我们不知道这个团体是不是比较健康,只是数据建议他们的状况应该是如此才对。

我们正在搜集相关资料以决定这一类人是否事实上有比较良好的健康史,虽然健康上的任何差异现象大概都不会这么快出现,除非到了生命后期时才会出现吧。

情绪反应:最后的注解在控制情绪这件事上,有证据显示其它脑部的结构也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杏仁核(amygdala)就是其中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