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戴望舒——寻梦者

戴望舒——寻梦者


创作经历
纵观的诗歌创作,大体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
其早期的诗歌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流,情调比较低沉, 有较多的感伤气息。他的第一部诗集《我的记忆》中,收录的作品 大多都是情诗和愁诗。尤其是“旧锦囊”辑中留存的12首诗作, 大体都是抒发这种个人哀愁感伤情绪的作品。如《寒风中闻雀声》 中 “枯枝在寒风里悲叹/死叶在大道上萎残”两句诗,勾勒出一幅 枯枝败叶在寒风中飘舞的萧杀景象,很容易令人联想到马致远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相似写照。再如《可知》中 “可知怎的旧时的欢乐,到回忆都变作悲哀”,《山行》中“见了 你朝霞的颜色,便感到我落月的沉哀”等,都表现出作者早期创作 的孤独、抑郁、伤感的浓重气息。1928年发表于《小说月报》的 《雨巷》,标志着诗人在新月派的影响之下由浪漫式抒情向象征式 表现的一个转折,戴望舒也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1933年由现代书局出版的《望舒草》表现了作者诗歌艺术 的日趋成熟。此时的诗人生活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使他的精神苦闷而低沉。但诗人不论从艺 术上还是心理上都已不再稚嫩,也不再是穿着别人的鞋子走路, 而是努力开拓自己的诗歌创作领域,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寻梦者》中,他写道:“你的梦开出花来了/你的梦开出娇 妍的花来了/在你已衰落了的时候。”这支美丽的歌虽然依然流 露着诗人疲倦的心境,然而却告诉了人们一个人生的真谛:任 何美好理想的实现,任何事业成功的获取,必须付出一生的艰 苦代价来追求。戴望舒在这一时期,虽然仍不失其孤寂、抑郁 和多愁善感,但也不乏色调明朗、情绪奔放的诗作。如《祭 日》、《游子谣》、《村姑》等。甚至在个别诗作中,我们还 能读到诗人对于普通人的关切和对光明的向往。如《流水》中: “在一个寂寂的黄昏里/我看见一切的流水/在同一个方向中/ 奔流到太阳的家乡去”该诗充满了对生活的憧憬,对无往不胜 的力量作了肯定,对顽强的生命力给予了热情的歌颂。
在法国的3年中,戴望舒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由于自费留学的资 金不够,他只得靠译稿来挣钱。1933年8月,戴望舒终耐不住贫 困,他写信告诉父亲准备回国。父亲焦急中连忙写信告知施蛰存, 施蛰存迅速电告戴望舒,请他慎重考虑回国一事。接着为其筹款 寄去,又电告他不要回国。但听说施绛年移情别恋后急着回国。 1935年4月,戴望舒被中法大学开除回国。一种说法是说他因为 在中法大学住了两年半,毫无成绩。另一种说法是他在西班牙旅 游期间参加西班牙进步群众反法西斯示威游行。直到走时,他才 把这个消息千诉罗大冈。上车时,只有罗大冈一人为他送行,学 校没有给他途中的零用钱,只有一张火车票,从马赛至上海,是 一张四等舱的船票,而其他学生是三等舱,四等舱夜间连被子都 没有,晚上冷得只得蜷着身子来回翻滚。 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一个不相信的传闻终于得到证实, 施绛年已确实恋上她原本就喜欢的那个人,戴望舒愤怒之下当众 打了施绛年一记耳光,长达8年的恋爱终于结束。
共结并蒂莲
沉浸在失恋伤痛中的戴望舒,当时住在刘呐鸥的江湾公园的公寓, 与穆时英一家挨得很近,为了抚慰戴望舒爱情的伤口,穆时英将 自己的妹妹穆丽娟介绍给戴望舒。小他12岁的穆丽娟的清纯、秀 丽一下就迷住了戴望舒,使他很快从感情的困厄中挣脱出来,并 于第二年结婚。但1938年5月,戴望舒全家由上海乘船到香港后, 两人间的感情逐渐有了分歧,他们常常因一点小事而大动干戈。 据穆丽娟忆起当年生活时说:“他对我没有什么感情,他的感情给 施绛平了。”1940年冬,穆丽娟回到上海决定离婚,戴望舒得知 消息后,便给穆丽娟发出“绝命书”:“从我们有理由必须结婚的那 一天起,我就预见这个婚姻会给我们带来没完的烦恼。但是我一 直在想,或许你将来会爱我的。现在幻想毁灭了,我选择了死, 离婚的要求我拒绝,因为朵朵(大女儿戴咏素)已经5岁了,我 们不能让孩子苦恼,因此我用死来解决我们间的问题,它和离婚 一样,使你得到解放。尽管这封"绝命书"写得如此伤感,还是未 能动摇穆丽娟离婚的决心。戴望舒只好在离婚协议上签字,根据 协议,戴咏素归戴郁而强烈的感情世界里,深深地爱上了施蛰 存的妹妹施绛年。时年18岁的施绛年活泼可爱,与戴望舒忧郁 的性格形成强烈的对比。 戴望舒当时寄居在上海施蛰存处,虽与施绛平日日相见,但他 对爱情羞于启口,借诗表白,而施绛年偏偏笑而不答。戴望舒 身材高大但面部黝黑,面容不雅,使施绛年不悦。对施绛年一 往情深的戴望舒遭到冷遇后,他最终以跳楼相挟,施绛年勉强 答应。戴望舒兴奋之际,赶紧要父母从杭州赶到上海,向施的 父母提亲。施绛年父母起初是不同意这桩婚姻的,现在迫于这 种情状,并在施蛰存的努力下,也勉强同意。 1931年春夏之际,戴望舒与施绛年举行订婚仪式,声势很大。 但施绛年提出了条件:戴望舒出国留学取得学业回来有稳定的 收入后,方可完婚。这时,戴望舒又一次陷入感情的低谷。因 为他太爱施绛年,面对施绛年提出的条件,他只有义无反顾。 1932年10月8日,戴望舒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兑现 爱情的预约,他乘坐达特安号邮船离沪赴法留学。
寻梦者
戴望舒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现代派诗坛领袖
戴望舒(1905.3.5~1950.2.28) 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 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 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浙 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人。他 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 属。”诗集有《我的记忆》《望 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 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 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1937年抗战爆发后,戴望舒的诗歌观念和创作实践发生了 重大的变化,他决心在敌人的阴霾气候中挣扎。以自己微渺的 光亮尽一点照明之责。1939年的元旦,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 略,他写出了《元日祝福》:“新的年岁带给我们新的力量/祝 福!我们的人民/艰苦的人民/英勇的人民/苦难会带来自由解 放。”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人民斗争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 唱出了诗人心灵深处真切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1942年,戴望舒被日本侵略军逮捕下狱后,他的个人命运 更和祖国的命运交汇在一起,其诗风有了新的变化。《狱中题 壁》抒发了诗人为民族解放慷慨赴义的勇气和胸有成竹的信心。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在铁牢中唱出的属于“永恒的中国” 的悲壮的歌:“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予爱和一 切希望。”此外,《示长女》、《在天晴了的时候》表出了诗 人在长年颠沛流离之后,对于和平生活的渴望。其压卷之作 《偶成》中“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 开”,表达了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总之,戴望舒后期的 诗歌作品已显示出了超越个人情感的高层次内涵和蓬勃的生命 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