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质量分析方法验证
5
制剂可用含已知量被测物质的各组分 混合物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制剂的全部 组分,可向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质 进行测定,或与另一个已建立准确度的方 法比较结果。
6
杂质的定量分析可向原料药或制剂中 加入 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 如果不能得到杂质,可用本法测定结果与另 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如药典标准方法或 经过验证的方法。 如不能得到杂质的相对响应因子,则可比较 杂质的响应和原料药的响应以计算杂质的含量。
21
㈤ 定量限
1 定义
定量限(LOQ或QL):是指样品中被 测物质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浓度或 量,且在所述的实验条件下测定的结 果具可接受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杂质和降解产物的定量测定方法研究时,应确定定量限。
22
2 测定
(1)非仪器分析法:定量限通常是用含已知浓度被测物质的
样品进行分析,确定可以测定的被测物质的最低浓度,且 测定结果具可接受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3
方法验证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在药物生产方法 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或药典规 定的常规方法用于新药,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需要再验 证。再验证应证明分析方法能保持其性能(如专属性)适 用于相应的检测要求。如采用的分析方法,为了满足系 统适应性的要求,需要调整其操作条件,则分析方法需 进行适当的再评价、修正和再验证。再验证的程度,取 决于变更的性质。
31
(1) 提供有关光谱、色谱图和其他适当的仪器记录。 简述对照晶制备和纯化方法。 (2) 提供有关光谱、色谱图和其他适当的仪器记录。 (3) 确定纯度的数据应用适当的方法,如TLC、GC、 HPLC,溶解度试验,热分析方法等获得这些数据。
32
(4) 适当的化学信息,如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 证明结构的信息应包括适当的方法,如元素分析、 IR、UV、NMR、MS和可采用的功能团分析。 详细解析这些数据以证明所述结构。 (5) 物理性状,包括色泽、物态。 (6) 适当的物理常数,如熔点范围、沸点范围、 折射率、离解常数(pK值)和比旋度。 (7) 详细说明用于标定对照品的分析方法。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
1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应遵照国家药典的规定 一、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和过程 二、验证内容,分析方法性能 ㈠ 准确度; ㈢ 专属性; ㈤ 定量限; ㈦ 耐用性; ㈡ 精密度; ㈣ 检测限; ㈥ 线性和范围; ㈧ 检验项目和验证内容。
2
一、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和过程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 的方法适用于相应检测要求,包括原料药及制剂的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有关项目。 方法验证是一个实验室研究过程,应设计一个 方案,有步骤地、系统地收集实验数据,进行数据 处理,形成文件,证明所用的试验方法准确、灵敏、 专属和重现。
(2)范围:范围系指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
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范围 通常用与分析方法的测试结果相同的单位表达。
24
2 测定
(1)线性:应在设计的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可用一
储备液经精密稀释,或分别精密称样,制备一被测物 质浓度系列进行测定,至少制备5个浓度,以测得的响 应作为被则物质浓度的函数做图,观察是否呈线性, 再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应报告相关系数、Y轴截距、 回归线斜率和残差平方和,必要时,响应可经数学转 换,再进行线性回归计算。
通常是已知的,应参照国际协调会议的要求加以适当控制。
19
㈣ 检测限
1 定义
检测限(LOD或DL):为试样中能被检测出 的被测物质的最低含量或浓度。 对限度试验,只需证明被测物质的量是在某一浓度之上或之下。 LOD通常用被测物质在样品中的浓度表示。 (如百分浓度)
20
2 测定
(1)非仪器分析法:用已知浓度的被测物质,试验能被 可靠地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 (2)仪器分析法:可以用与非仪器分析相同的方法。 在分析方法送审时,大多情况下,不必测定实际检测限, 而是用含已知浓度被测物质的样品,其浓度在所需的检测 限之上或以下,进行分析,证明检测限已足够低即可。
7
准确度用误差来衡量。误差是指测定结果与 真实值之间的差值。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 误差可用绝对误差或相对误差表示。 在样品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质后进行测定, 准确度一般的回收率(%)表示。 评价准确度,需在规定范围内,至少制备3个 不同浓度样品各测定3次,即至少测定9次, 报告已知加入量的回收率(%)或测定结果平均 值与真实值之差及其可信限。
13
2 测定
在规定的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重 复 性
如制备3个不同浓度样品(高、中、低浓度),各 测3次,或采用同一批样品(中等浓度),用至少测 定6次的结果进行评价。此处所述的各次测定是指 从称取样品直至取得试验结果的实验分析过程。
14
㈢ 专属性
1 定义
专属性系指其他成分(如杂质、
16
(2)杂质分析 可向试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证明
杂质测定具适当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3)含量测定 证明有杂质或辅料存在时方法不受
影响。可向试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或辅料, 考察测定结果是否受干扰,并与未加杂质和辅 料的试样比较测定结果。
17
在杂质未能获得的情况下,可将含有杂质的试样进行 试验并与另一个经验证了的或药典方法比较结果。 这些比较应包括试样用强光、加热,高温、酸、碱水 解和氧化的方法进行破坏。 对于含量测定,应比较测定结果。对于色谱杂质试 验,应比较杂质图形、检出的杂质个数。 采用色谱法时,应附代表性图谱,以证明专属性,色 谱峰应适当标记,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用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差表示时,取样测定次数 应有统计学意义,至少用6次结果进行(n≥6)。
10
精密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同一个均匀样品,经 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用偏差 (d)、标准偏差(SD)、相对标准偏差(RSD) 表示。
11
介绍3个指标: 介绍3个指标: 1 重复性 1 重复性 2 中间精密度 2 中间精密度 3 重现性 3 重现性
8
中药分析的准确度一般用加样回收试验衡量。 中药回收率一般要求在95~105%范围内,有些 方法操作步骤繁多时,可要求在90~110%范围 内。RSD一般在3%以内。
9
㈡ 精密度
1 定 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用一 个均匀样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各个 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精密度一般用偏 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差表示。
(2)仪器分析法:可以用与非仪器分析法相同的方法。在分
析方法送审时,大多情况下,不必测定实际定量限,而是 用含已知浓度被测物质的样品,其浓度在所需的定量限之 上和以下,进行分析,证明定量限已足够低即可。
23
㈥ 线性和范围
1 定义
(1)线性:线性系指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数据与试样中
被测物质的浓度直接呈线性关系的程度。
34
附录Ⅱ A 药材取样法
药材取样法系指供检验用药材样品的取样方法。 取样时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抽取样品前,应注意品名、产地、规格等级及包件 式样是否一致,检查包装的完整性、清洁程度以及有无 水迹、霉变或其他物质污染等情况,并详细记录。凡有 异常情况的包件,应单独检验。
35
二、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供检验用样品的原则: 药材总包件数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 100件以下的,随机抽5件取样; 100~1000件,按5%比例取样; 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比例取样; 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25
(2)范围:应根据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和线性、 准确度、精密度的结果和要求确定。
原料药和制剂含量测定范围:应为测试浓度的80%一120%; 制剂含量均匀度试验范围:应为测试浓度的70%~130%; 根据剂型的特点,如气雾剂、喷雾剂等,范围可适当放宽; 溶出度或释放度中溶出量测定范围:应为限度的±20%; 如规定限度范围,则应为限度下限的—20%和上限的+20%; 杂质测定:研究时范围应根据初步实测,拟订出规定限度的±20%。 如果含量测定与杂质检查同时测定,用百分归一化法,则线性范围应为 杂质规定限度的—20%至含量限度(或上限)的+20%。
4
二、验证内容,分析方法性能 ㈠ 准确度 1 定义
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 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 表示。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试。用 于定量分析的方法需做准确度验证。 原料药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或样品测定, 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建立准确度的另一方 法的结果进行比较。
2 测定
色谱柱、固定相、担体、柱温、 载气及流速和检测器温度等。
28
㈧ 检验项目和验证内容
不同的检验项目,应有不同的验证要求。 不同的检验项目,应有不同的验证要求。
CategoryⅠ为用于原料药中主成分或制剂中 活性成分(包括防腐剂)含量测定的分析方法。 CategoryⅡ为用于原料药中杂质或制剂中降解 产物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定量测定及限 度试验。 CategoryⅢ为用于测定制剂性能,如溶出度、 释放度的分析方法。 CategoryⅣ用于鉴别试验。
33
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依据下述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 附录ⅪⅩA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 (2) USP24,〈1225〉Validation Of Compendial Methods; (3)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编 原料药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讨论稿),1999年; 制剂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讨论稿),1999年; (4) 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6n(FDA),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CDER),Center for Biologies Evaluationgrid Research(CBER),Guidance for lndustry,Analytical Procedures and Methods Validation(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