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心理学第4章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

发展心理学第4章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


一、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具有两种心理机能:初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主要 • 初级心理机能是与生俱来的心理结构,主 指个体对自己思维的有意识关注,对其行 要由生物特点决定,人和动物都具有这种 为的有效掌控,处理抽象的观念以及运用 功能,这种机能的特点是由环境的刺激所 逻辑关系和概括的能力。如问题解决和思 引发,依赖于具体经验,思维与行动联系。 维的功能。
二、心理发展观
•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 理结构。
维果斯基认为:言语对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交往中,言语可以使 儿童获得他人掌握的知识。同时,言语有为个体提供了一种认知的工具,帮 助儿童认识世界。此外,言语又是控制和反映儿童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心理发展观
果跳 一 跳 就 能 摘 到 苹
D1=儿童现有发展水平 D2=儿童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 =D2-D1
教育和发展的关系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 发展区” 。教学应该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并把这种潜能变为现实,同时创 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可以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 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只要教学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现有的发展 水平,而且能够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就一定 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四、维果斯基的研究在教育中的应用
1.教学支架
• 教学支架:即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 长时撤去帮助。
二、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观点。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 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 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包括四个主要的表现: • 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随意机能是指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有意性,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 觉引发的。儿童心理活动的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 •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儿童随着词、语言的发展和知识经验的增长,各种心理机能的概括性和间 接性得到发展,最后形成最高级的意识系统。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 维果斯基强调个性特点对认知发展的影响,认为儿童意识的发展不仅是个 别机能由某一年龄阶段向另一年龄阶段过渡时的增长和提高,更主要的是其 个性的发展,整个意识的增长与发展。
二、心理发展观
• 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
• (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 (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 工具,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 (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第四章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维果斯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布鲁纳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CONTENTS
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研究
维果斯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第二节
维果斯基(1896--1934)
维果斯基1896--1934)是前苏联 的卓越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 儿童语言、思维等心理学问题。 作品:《心理学危机的含义》《儿 童期高级注意形式的发展》《儿 童心理发展问题》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 儿童心理发展的两种水平 现有发展水平:儿童独立完成作业的心理水平。 潜在发展水平: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问 题解决水平。 •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帮助所达到的问题解 决水平与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问题解决水平的差异。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狼孩这一源自例说明了什么?• 人类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天赋的,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 有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人脑的发育有不同的年龄特点。 言语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错过这个关键期,会给人的心理发展带来无 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就不会产生人所具 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成 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长期离开人类社会后又重新返回时,则不会出现上 述情况。这就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人类社会环境对婴幼儿身心发展所 起的决定性作用。
类别 心理 机能特点 自主性 反应水平 实现过程 起源
低级心理机能
不随意的、被动的 具体的、形象的 直接的、无中介的 种系变化
高级心理机能
有意的、主动的 抽象的、概括的 间接地、以符号或词为中介 社会历史、受社会规律制约
个体发展
依靠遗传、生理成熟或个人 依靠人际、借助群体经验 经验
一、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和智力是在活动当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 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与其他人以及语言符号系统的这种社 会性的相互作用,包括教学,对发展起形成性的作用。人的高级心理活 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
狼孩儿
• 1920年,在印度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 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 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 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在狼窝里终于发 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其 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 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 ,还给她们取 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 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 1929年。这 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
维果斯基
维果斯基他主要探讨发展心理和 教育心理,全面论述思维与言语, 儿童的学习、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问题。
他和列昂节夫、鲁利亚都是文化 历史派代表人物,被称为“维列鲁 学派”。
维果斯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最近发展区理论 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应用
心理发展观 评价
一、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 基本观点是,个体心理发展在历史、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下,儿童通过语言符号系统从低级心理机能发展到高级心理机能 的过程,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