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参考考试题一、填空题(15分,15空)1. 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三类。
2.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是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40小时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3. 高温作业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A25C的作业。
4. 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匚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使用。
5. 生产区宜选在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好的地段,布置在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非生产区布置在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辅助生产区布置在两者之间。
6. 风向玫瑰图上所表示的风向即风的来向,是指从外面吹向地区中心的方向。
7. 放散大量热量或有害气体的厂房宜采用单层建筑。
当厂房是多层建筑物时,放散热和有害气体的生产过程宜布置在建筑物的高层。
8. 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的有毒、有害的生产车间的布置应设置与相应事故防范和应急救援相配套的设施及设备,并留有应急通道。
9. 浴室、盥洗室、厕所的设计,一般按劳动者最多的班组人数进行设计。
存衣室设计计算人数应按车间劳动者实际总数计算。
10. 空气流动动力的来源主要包括风机动力、热压、风压、密度差。
11. 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选择应遵循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的原则。
12. 产生或可能存在毒物或酸碱等强腐蚀性物质的工作场所应设冲洗设施。
13. 在生产中可能突然逸出大量有害物质或易造成急性中毒或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的室内作业场所,应设置事故通风装置及与事故排风系统相连锁的泄漏报警装置。
14. 车间卫生特征共分为 _级,应根据车间卫生特征等级设置辅助用室。
15.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在其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在其竣工验收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6. 用人单位应当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等的要求,对可能阐述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备案、审核、审查或竣工验收。
17.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18. 在放散有爆炸危险的可燃气体、粉尘或气溶胶等物质的工作场所,应设置防爆通风系统或事故排风系统。
19.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组织上岗_ 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杳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
20. 按通风系统的工作动力分类,通风系统可分为自然通风系统和机械通风系统。
21. 自然通风是利用室外风力形成的风压与室内外空气的温差所产成的热压作用使空气流动所形成的一种通风方法。
22. 在排除有毒化学物的措施中,可利用自然通风,在多数情况下以采取机械通风为主。
23. 按通风系统的作用范围分类,通风系统可分为全面通风系统和局部通风系统。
24. 全面通风的效果取决于通风换气量和车间内气流组织两个因素。
25. 局部通风可分为局部送风和局部排风两大类。
26. 在观察时间内,采用声级计慢挡”动态特性测量时,声级波动v 3dB(A)的噪声为稳态噪声。
27. 噪声突然爆发又很快消失,持续时间 < 0.5s间隔时间〉1S,声压有效值变化> 40dB( A)的噪声为脉冲噪声。
28. 工厂中噪声源可分为机械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和电磁性噪声三大类。
29. 当数种溶剂(苯及其同系物、醇类或醋酸酯类)蒸气或数种刺激性气体同时放散于空气中时,应按各种气体分别稀释至规定的接触限值所需要的空气量的总和计算全面通风换气量。
30. 事故通风的风量宜根据工艺设计要求通过计算确定,但换气次数不宜v _J2次/h。
31.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核,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应当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后,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验收。
32. 用人单位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职业卫生“三同时”的备案、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
33.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工作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作出评价,确定危害类别和职业病防护措施34. 我国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程度,将建设项目分为职业病危害一般、职业病危害较重和职业病危害严重三类。
二、选择题(15分,15T)1. 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方针是:_C_。
A. 以人为本,标本兼治B.安全第一,预防为主C.预防为主,防治结合D.分类管理,综合治理2. 《职业病防治法》所指的职业病是: A oA. 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B. 劳动者因接触粉尘及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疾病C. 劳动者在工作中所患的疾病D. 劳动者在工作中所出现的职业健康损害3. 铅尘属于C危害因素。
A. 粉尘B.物理因素C.化学有害因素D.生物因素4. 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并在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B—和中文警示说明。
A安全标识B警示标识C英文D危害说明5. 采用空气调节的车间,应保证人均新风量 B ,洁净室的人均新风量应_CA. >20 m3/hB. >30 m3/hC.两0 m3/h (A)D. >50 m3/6. 稳态噪声是指声级波动A的噪声。
A. 小于3dB (A)B.大于3dB (A)C.大于0.3dB (A)D.小于0.3dB (A)7. 非稳态噪声是指声级波动 B 的噪声。
A. 小于3dB (A)B.大于3dB (A)C.大于0.3dB (A)D.小于0.3dB (A)8. 脉冲噪声是指持续时间<0.5s间隔时间B ,声压有效值变化》40d( A)的噪声。
A. 大于0.5sB.大于1sC.小于1sD.小于0.5s9. 电离辐射是能使受作用物质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即波长_C_的电磁辐射。
A. 大于100nmB.大于50nmC.小于100nmD.小于50nm10. 事故通风的风量宜根据工艺设计要求通过计算确定,其换气次数不宜_C_。
A. 大于12次/hB.大于24次/hC.小于12次/hD.小于24次/h11. 下述噪声控制措施中,_D_不符合要求。
A. 对于生产过程和设备产生的噪声,应首先从声源上进行控制B. 高噪声车间与低噪声车间应分开布置C. 在满足工艺流程要求的前提下,宜将高噪声设备相对集中D. 控制噪声发生源后,进一步的措施是为接触噪声人员配备防噪用品12. 劳动者接触某种化学物质的状况为:400mg/m3、接触2h;150 mg/m3、接触2h; 100 mg/m3,接触3h;该劳动者接触该化学物质的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3是—B_mg/m。
A. 200B. 175C. 150D. 216.713. 全面通风的排风口应设置在_B_。
A.有害气体发生源较远位置;B.有害气体的发生源或其浓度较高的区域C.有害气体浓度较低区域;D.操作工位上风测14. 当车间内同时散发热量和有害气体时,在热设备上方常形成上升气流。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采用B的通风方式。
A •上送上排;B.下送上排;C.下送下排;D.上送下排。
15. 下列关于局部排风罩描述不正确的是—B_。
A •应将有害物质发生源尽可能密闭,排风罩应尽可能靠近有害物质发生源。
B. 排风罩的吸气方向应尽可能与有害物质逸出的方向相反。
C. 排气罩的布置应使污染空气不致流经工人的呼吸带。
D. 排风罩的设在不应妨碍工作的操作并保证有足够的照度。
16. 下述风管的布置中,不正确的是_D_。
A .风管的布置要与建筑结构配合,少占有用空间,不影响生产操作,便于安装和维修。
B. 风管的布置应力求顺直,减少阻力。
C. 排气、除尘系统的吸气(尘)点不宜过多。
D. 为防止粉尘在风管内沉积,除尘风管应尽量避免水平敷设,风管与水平面的夹角一般大于30°17. 风机的选择过程中,下述描述错误的是。
A .根据输送的气体性质,确定风机的类型。
B. 根据所需风量、风压及选定的风机类型和机号。
C. 考虑到管道可能漏风、有些阻力计算不够完善,选用风机的风量和风压应大于通风系统的计算风量和风压。
D. 风机的风量应越大越好18. 关于脉冲噪声描述错误的一项是_D_。
A •噪声突然爆发又很快消失,持续时间 < 0.5sB. 噪声间隔时间〉1sC. 噪声声压有效值变化 >40dB (A )D •噪声突然爆发又很快消失,持续时间〉 0.519. 根据毒害作用机理不同,职业性有害气体可分为窒息性气体和刺激性气体。
下列气体中,属于刺激性气体的是(—。
A .一氧化碳B . 二氧化碳C .硫化氢D .氮氧化物20. 根据毒害作用机理不同,职业性有害气体可分为窒息性气体和刺激性气体。
下列气体中,属于窒息性气体的是(C )。
A .光气B .氨气C .硫化氢D .氮氧化物21. 辐射可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属于电离辐射的是(__B )A .红外线B . x 射线C .激光D .紫外线下述哪一项不属于类比工程选择应当遵循的B. 生产设备基本相同或相似 D. 建设地点位于相同或临近区域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B )。
B. 可视为对 PC-TWA 的补充C. 主要是针对具有明显刺激、窒息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D. 应在了解生产工艺过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工种和工作地点采集化学物22. 职业病危害评价选择类比工程,原则,(D )。
A .原辅材料基本相同或相似C .生产工艺基本相同或相似 23. 下述有关最高容许浓度的描述, A .任何情况都不能超过的限值质最高瞬间浓度的空气样品进行测定24. 下述有关短时间接触浓度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C )。
A •旨在防止劳动者接触过高的波动浓度,避免引起刺激、急性作用或有害健康的影响B. 可视为对PC-TWA的补充C •主要是针对具有明显刺激、窒息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D. 在监测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同时,对浓度变化较大的工作地点,进行监测评价25. 消除噪声污染的根本途径是减少机器设备本身的振动和噪声,下述(C)不属于控制机器设备本身噪声振动的措施。
A. 选用低噪声、低振动的设备B. 设备安装时设置减震基础C. 将噪声设备隔离设置D. 设置消音装置26. 消除噪声传播的方法中,下述(C)是不适宜的。
A .高噪声车间与一般噪声较低的车间、生活区分开B. 生产工艺设备的平面布置采取静闹分区”防止互相影响C. 将各车间同类型的噪声源分别单独布置在隔离厂房内D. 利用天然地形上的土坡、树丛和草坪控制噪声传播27. 消除噪声传播的方法中,下述(C)是不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