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材料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材料

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讲稿本单元主要由三篇课文和一个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组成。

三篇课文分别是诗歌《祖先的摇篮》、童话故事《当世界还小的时候》、神话故事《羿射九日》。

细读文本,我们发现,三篇文章解决的共同的问题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最开始是什么样子的?”《祖先的摇篮》能读出作者思考的方向是: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哪里?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读《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能感受到作者所思: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如何有序运转的?《羿射九日》这个古老的神话故事,能让我们发现:故事中的主人公有这样一种精神,他勇于担当,不畏艰辛。

为什么天上太阳?我们可以梳理出两条主线,一个是人文主题:世界之初。

当我们和学生一起读完本组的课文,我们应该在学生的心中埋下这样一颗种子——关于世界,我有许多的好奇。

我可以无限想象,也可以立志去探索,还可以去创造…通过对课后题的审视,我们还可以梳理出另外一条语用点的主线。

《祖先的摇篮》课后题第一题:课文的朗读要求。

第二题:指向单元的语言训练点,能展开想象,练习仿说。

能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练习讲述。

第三题:训练的是动词的恰当使用。

指向语言的积累。

《羿射九日》课后第一题:指向默读要求。

第二题:根据表格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关于复述故事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要求。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推荐一部动画片。

指向说与听的训练。

《语文园地八》在识字加油站部分,识记生字方法的总结。

“字词句运用”落实词语积累并运用词语说句子。

课文中学习的想象画面的方法在字词句运用中来实践。

“我的发现”指向年段目标“学习独立识字”。

“日积月累”指向阅读积累。

选编的古诗,也是契合了本单元的主题,通过读古诗,想象画面。

“我爱阅读”则指向课外阅读理解。

本单元的教材结构从课文到我爱阅读,构成一个完整的由人文主题与语言要素贯穿的学习体系。

那我们可以确定这些单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33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学习利用形声字规律识记生字的方法,正确读写46个词语。

2.能结合语境体会表示动作的词语的恰当运用。

3.能关注标点符号,读好带问号的句子。

能默读课文,做到不指读。

4.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能就自己觉得神奇的内容和同学交流。

5.能注意说话的速度,让别人听清楚讲的内容。

能认真听,了解别人讲的主要内容。

6.通过品读课文的语言,感受作者对世界无限的想象,激发学生探索世界起源,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能正确认读33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重点指导利用形声字规律识记生字的方法,正确读写46个词语。

2.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能就自己觉得神奇的内容和同学交流。

3.能注意说话的速度,让别人听清楚讲的内容。

能认真听,了解别人讲的主要内容。

4.通过品读课文的语言,感受作者对世界无限的想象,激发学生探索世界起源,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通过好奇发问,推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

诗歌共有四个小节,结构清晰。

先是由爷爷的话“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的说法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由此,“我”产生了许多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又都源于真实的童年生活,这构成了课文中间部分的内容。

课文最后,树叶的响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也对古老的原始森林——人类祖先的摇篮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并与诗歌的开头彼此照应。

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尤其文中动词的运用,既准确又形象,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范例。

教学目标:1.会读“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摘、掏”等5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3.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展开想象,仿照二、三小节进行说话训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其中第三点和第四点是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摇篮吗?大海是鱼儿的摇篮草原是小羊的摇篮大地是小草的摇篮……那我们人类的祖先是从哪儿来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祖先的摇篮》。

2.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1.自读要求:(1)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圈出本课生字词,多读几遍。

(2)标出文中的小节。

2.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1)出示:摘野果掏鹊蛋读准摘、掏,发现两个字的共同之处,识记“掏”。

(2)出示:逗松鼠逮蝈蝈逗、逮都是走之旁。

(3)出示:蘑菇蔷薇结合草字头识记形声字“蔷薇”。

(4)巩固认读词语:祖先树荫遮住掏鹊蛋蘑菇蔷薇逗松鼠逮蝈蝈回忆三、细读课文,品读体验(一)学习第一小节1.读第一小节,爷爷说祖先的摇篮在哪儿?(原始森林)结合图片,联系文字,展开想象,体会原始森林的浓绿、辽阔。

2.通过理解“一望无边”,指导学生读好感叹句:“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读出惊奇、赞叹的感觉,也可以加入合适的表情。

)(二)学习第二、三小节1.这么大的森林,我们的祖先曾经在这里会做那些有意思事情?认真读读第二、三小节,把祖先可能在这里做过的事情圈画出来。

(1)合作交流:摘野果、掏鹊蛋、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逗小松鼠……(2)想象当时的心情,指导朗读:掏鹊蛋摘野果采蘑菇逗松鼠捉蜻蜓逮蝈蝈(3)看看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发现构词的特点,第一个字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4)能不能把这些动词换成别的词呢?把“掏鹊蛋”换成“拿鹊蛋”可以吗?(“掏”在字典中的意思是:用手或工具伸进物体的口,把东西弄出来。

)联系“一窝喜鹊蛋”图片,理解手伸进了鸟窝中,所以用“掏”。

迁移运用:在生活中,还可以说掏什么呢?(掏耳朵掏钱掏口袋)(4)“掏”不仅用得准确,而且写得很有趣味,一读就能想象出人很小心,偷偷地在树上掏鹊蛋的有趣情景。

生活中我们需要做很多事情,用到不同的动作,所以要把词语用准确。

我们一起再来体会着读一读:掏鹊蛋摘野果采蘑菇逗松鼠捉蜻蜓逮蝈蝈2. 像这样的词语你能说几个吗?假如你和伙伴们一起,你们还会做哪些事情呢?小溪边,花丛里,夜空下……抓小鱼、捉螃蟹、追蝴蝶、赏月亮、数星星、看夕阳……3.我们的祖先,除了课文里说到的这些事,还会做哪些事情呢?仿照着课文,来说一说。

4.指导读好问句:我们的祖先在森林里做了这么多事情,作者真的都看到了吗?那这些事都是作者的猜想(我想——),他们到底有没有做过这些事情呢?想到那一棵棵大树,我们想问一问: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想到那绿油油的草地,我们想问一问:我们的祖先,可曾在那片草地上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想到那时候的孩子们,我们想问一问: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也在这里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吗?这一个一个的小问号,写出了我们心中美好的想象。

(三)学习第四小节1.读第四小节,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作“祖先的摇篮”?(因为原始森林是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饱含着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和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的美好祝愿。

)四、观察发现,指导书写1、生自主观察字形结构,关注重点笔画。

2、交流发现,互相提醒。

3、师指导书写:祖、摘、掏4、生练写,相互评价,再次练写五、巩固延伸,布置作业1、背诵全诗,积累语言2、联系课文,继续想象,向家长说一说祖先在原始森林里是怎样生活的。

《当世界还小的时候》教材分析:本文选自《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这本书,课文以孩子童稚的视角,通过九个段落的讲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世界之初简单、自由、和谐的生活画面。

文中重点写了太阳、月亮、水以及其他事物的变化,并告诉孩子们一切事物都做它最容易的事情,最终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世界才会因此而美好、和谐。

语言特色鲜明。

教学目标:1.会认“纪、必”等14个生字,会写“世、界”等9个字,会写“世界、学习”等18个词语。

2.指导朗读,感受课文奇妙的想象。

3.能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续编故事。

第三点是本课重难点。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贴近生活,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导入课题。

二、认读字词,指导书写(一)初读课文,圈画生字1.要求:标好段落,边读边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多种形式朗读(二)小组合作,讨论识记方法(1)小组长领读生字,互相检查字音识记情况。

(2)互相交流识记方法。

能灵活运用换偏旁,偏旁归类,形近字对比等方法认读生字的音、形等。

(3)汇报展示,教师预设指导(4)朗读巩固(三)学写“世”、“界”两个字 1.教师播放“世”、“界”范写视频,学生观察。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小儿歌记忆指导。

3.学生在田字格上写两个。

4.同位评价、教师展评。

三、通读文章,整体感知(一)读通句子,指导朗读1.标注段落,范读引领2.自由朗读,勾画出难读的句子。

3.选择学生逐段朗读全文4.指导朗读句子预设:句1:每样东西只要弄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就行了。

句2: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

难点长句子指导,扫清障碍,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抓住问题,走进课文学习要求:大声朗读全文,做到正确、流利并完成问题,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

问题:①课文讲了当世界()的时候,每样东西都()。

②文中主要写了太阳学会了(),月亮学会了(),水学会了()的故事。

四、深度探究,展开想象思路:走进句子,提炼词语,习得方法,(一)走进太阳学习第2自然段(太阳)(1)指名读第2自然段(2)找一找太阳学会了什么?(用横线划出)(发光、上下山)板书(3)词语理解:词语理解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试想:为什么其他没成功呢?出示:“譬如说唱歌,它粗糙的声音,把这个敏感的新世界吓坏了。

”猜一猜“譬如、粗糙、敏感”的意思。

(4)展开想象:太阳这个可爱的孩子,可能还想学什么本领呢?(二)走进月亮和水1.学习第3、4自然段(月亮、水)通读并思考:它们分别学会了什么呢?(不断变化和往低处流)粘贴板书2.展示朗读并指导(标点符号)句1:“学发光吗?”句2(对比朗读)朗读指导要分类:长句子朗读特殊标点符号的朗读①水开始学习流动。

它很快就学会了,因为只有种方式,那就是:一直往低处流,往低处流,往低处流……②水开始学习流动。

它很快就学会了,因为只有种方式,那就是:一直往低处流……(三)总结板书,理解重点句子1.品读第五、六自然段问题:为什么太阳只学会了发光、上山和下山,月亮学会了不断变化,水学会的是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一直往低处流呢?同学们自由读,找出答案。

2.理解重点句子出示:那时候,生活就是这么简单。

每样东西只要弄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就行了。

(1)理解“容易”。

(造句-联系自身谈体会)(2).出示句子,多种形式朗读(3)结合句子,继续说一说文中的省略号可能省略了什么?结合提示说一说。

(4)根据提示内容,想象说话(出示小草、小树、星星、小鸟……)的图片提示表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