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炎症课件PPT课件
④ PGD2与PGF2 和PGF2α协同作用引起血管扩张和促进 水肿发生;
⑤PG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还能协同 其他炎症介质增加血管通透性和化学趋化作用。
25
(2)白细胞三烯LT
炎症介导作用: ①LTB4是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和白细胞
反应的激活因子; ②LTC4、LTD4、LTE4可引起明显血管收缩、
IFN-
extravastion
巨噬细胞 macrophage
非免疫因素 内毒素 基质
炎症介质
组织损伤
O自由基 蛋白酶 N趋化因子 凝血因子
PG LT
NO
活化的巨噬细胞
纤维化 fibrosis
生长因子
(PDGF,FGF,TGF) 血管生成因子(FGF) 重塑胶原
9
同的微环境可以促使巨噬细胞发生不同性质的 活化,使之成为具有不同分子特征和功能特征的
来源: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单 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血小板本身。
作用:①激活血小板;②引起血管、支气管收缩; ③引起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促进白细胞化学趋 化和脱颗粒;④极低浓度下可使血管扩张和小静脉 通透性增加,其作用比组胺强100-1000倍。
中性蛋白酶:可降解C3、C5和各种细胞外成分,在 化脓性炎症的组织破坏中起重要作用。
28
4、细胞因子
来源:由激活的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 细胞产生,也可来自内皮、上皮和结 缔组织。
作用:介入、调整其它细胞的功能, 参与免疫反应。在急性和慢性炎症中 都起重要作用。
29
5、血小板激活因子 (PAF)
•干酪样坏死 •类上皮细胞 •Langhans巨细胞 •淋巴细胞 •成纤维细胞
20
炎症介质介绍
21
(一)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
22
1、血管活性胺
包括组胺和5-HT。
⑴组胺来源: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血小板颗
粒。 炎症介导作用
①使细动脉扩张、细静脉通透性增加; ②对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
亚群。
活化过程分三个阶段:未活化、活化和充分活 化,每个阶段均有特异性膜型或分泌型蛋白的
表达,并且通过这些蛋白分子表达上调或下调 从而调节巨噬细胞的功能。
目前,研究认为巨噬细胞的活化包括两种类型:
①M1 型巨噬细胞(经典活化型巨噬细胞
classically activated macrophage)具有呈递抗原、
⑵5-HT来源:血小板、内皮细胞。
炎症介导作用: ①使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②致痛作用。
23
PL
Phospholipase A2
(磷脂酶A2)
Corticosteroids
(皮质类固醇)
Lipoxygenase
(脂质氧化酶)
Arachidonic acid
(花生四烯酸)
Aspirin
Cyclooxygenase
异物 — 上皮样细胞 可增生转变成特殊形态的细 胞。如类上皮细胞、泡沫细胞、伤寒细胞、 Aschoff细胞等。
多核巨细胞 由巨噬细胞增生融合而来。如 异物巨细胞,Langhans 巨细胞等。
14
15
16
伤寒细胞
17
18
异物肉芽肿
19
结核性肉芽肿的组成
(环氧化酶)
LTA4
LTB4
PGI2
TxA2
LTC4 LTD4 LTE4 2、花生四烯 酸代谢产物
PGD2 PGE2 PGF2
24
(1)前列腺素PG
包括PGE2、PGD2、PGF2、PGI2、TXA2。 炎症介导作用:
① PGI2由内皮细胞产生,抑制血小板聚集和使血管扩 张;
② TXA2由血小板产生,使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 ③ PGF2使痛阈降低而引起疼痛,在感染过程中与细胞 因子相互作用引起发热;
病变特点:常以增生为主,浸润的炎细 胞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2
一、一般慢性炎症
3
病变特点
①炎症灶内浸润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 浆细胞和单核细胞,反映了机体对损伤 的持续反应; ②主要是由炎症细胞引起的组织破坏; ③常有较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血管以 及上皮细胞、腺体和实质细胞的增生, 以替代和修复损伤的组织。
第三节 慢性炎症
慢性炎症是致炎因子持续存在并损伤组织引起。
原因: 某些病原微生物持续存在
结核菌、梅毒螺旋体、某些真菌 长期暴露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毒性因子
SiO2粉尘 自身免疫反应
SLE 风湿性关节炎
1
特点
持续时间:几周或几月,可发生在急性 炎症之后,也可潜隐地逐渐发生。临床 上开始并无急性炎症表现,或反应轻微。 急性炎症反复发作,在发作间期无明显 症状,也表现为慢性炎症。
支气管痉挛和静脉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26
3、白细胞产物
主要来源: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类型:
①活性氧代谢产物如超氧负离子、H2O2以 及羟自由基。
②溶酶体成分如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 等。
27
炎症介导作用
活性氧代谢产物:在细胞内可与NO结合,形成活性 氮中间产物。 ①低水平时可增加IL-8、细胞因子以及ICAM的 表达,以增强和放大炎症反应; ②高浓度下可引起组织损伤、内皮损伤,血管 通透性增加,并能引起肿瘤细胞、实质细胞和红细 胞的损伤。
4
炎性息肉:在致炎因子作用下,局 部粘膜上皮、腺体及肉芽组织增生 形成的突出于粘膜表面的肿块。
常见于鼻粘膜、胃肠道和宫颈。
5
6
• 炎性假瘤:慢性炎症持续存在时, 引起纤维结缔组织、上皮和血管 等成分在局部增生而形成的境界 清楚的瘤样病变。
• 常发生于眼眶和肺。
7
8
活化的T细胞
单核细胞 monocyte
吞噬异物、杀灭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能力,从
而达到抗增殖、抗肿瘤的作用;②M2 型巨噬
细胞(替代激活型巨噬细胞alternatively activated
macrophage)起到促进血管、淋巴生长,促进肿
瘤迁移的作用。
10
二、慢性肉芽肿性炎
(chronic 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
11
概念: 肉芽肿:是由渗出的单核细胞和局部增
生的巨噬细胞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 病灶。病灶较小,直径约0.5~2mm。 慢性肉芽肿性炎:以肉芽肿形成为基本 特点的炎症。
12
慢性肉芽肿性炎的原因
诱因 —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细菌感染 — 结核病、麻风 螺旋体感染 — 梅毒
原因 真菌和寄生虫 — 血吸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