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给初中生讲对联

如何给初中生讲对联

如何给初中生讲对联摘要:对联,又名楹联、楹帖、对子、联语等。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讲究对仗工整,遣词典雅,寓意深刻,规格严谨。

一般研究者认为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桃符。

在教学中,从着眼于对联自身的特殊性,兼顾到它和整个文学艺术相联系的的共同性原则入手,使对联艺术更和谐地融入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也使初中生更好地掌握汉语对偶的基本特质。

关键词:对联;起源;种类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小学生进行一些引导入门的教育,我觉得很有好处。

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汉语特性,开展诗词对联教学,学生感兴趣,有收获。

这里,先谈对联教学。

一、与学生一起探究对联的起源1、对联孕育于对偶修辞手法对联区别于其他文体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它的上联与下联,从字数、句式、内容、到平仄、韵律等,全用对偶.对偶,是我国汉语修辞格之一。

《文心雕龙》有言:“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句句相衔”,“字字相俪”,“宛转相承”,“隔行悬合”。

对偶这一修辞手段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运用的修辞手段。

对偶不只是简单的字面、词义相配成偶,还要求分量相当,不能畸轻畸重。

对偶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很早就为人们所运用,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孙子》)。

不胜枚举。

对偶修辞手法,在汉赋中得到了广泛而自觉的运用。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水之回雪。

”(曹植:>),“汨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或纷纭其流折兮,忽谬往而不来;临朱祀而远逝兮,中虚烦而益怠;莫离散而发曙兮,内存心而自持。

”(枚乘:>)。

对偶修辞手法在魏晋时期的骈体文中达到了完善和成熟的程度。

对联是随着我国汉语言文学艺术中对偶修辞手法的产生,发展,完善才应运而生的,我们可以说,对联是对偶修辞手法的成熟化、典型化、文体化的产物.2、桃符习俗直接产生了对联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驱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样,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祈福避祸。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便有人在桃木板上写上除祸祈福的吉祥话,进而又发展为写两句对偶的诗句。

于是,便产生了所谓“桃符诗句”,也叫“楹帖”。

这种题桃符的楹帖,便可以说是春联的雏形。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有的同学查了资料,说孔融客厅里的“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更早,引起大家热烈讨论。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到明朝时,春联便作为一种年节志庆的独立的文化(风俗)形式,被正式肯定和推广。

据清人陈云澹>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幅。

”。

由后蜀主孟昶“题桃符”,到明太祖朱元璋“设春联”,其间经过四百多年,对联便由桃符的雏形逐步趋于成熟。

并且,种类很多,和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发生了日益密切的联系。

3、好事成双,汉族是非常喜爱对偶的。

对联,可以说是从汉族的民族传统文化派生出来的独特产物。

惟有从中国的汉族文化中,才产生出完美的对联作品。

汉族古老的哲学思想,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推演到六十四卦。

但是,汉族的民族心理中,可又并不认为这个推演出来的模式是完美的。

龚自珍诗中感叹“未济终焉心缥缈,万事翻从阙陷好!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

”后来引起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强烈共鸣。

不过,这个推演出模式本身就说明汉族是看重和喜爱偶数的。

同时,汉族更认为“数奇”是不吉利的。

就连孤单在上的领导者也很危险,有成为“独夫”的可能。

汉族传统的建筑结构是四合院。

各种大门,如殿门、辕门、院门等,全是两扇。

陪衬正房的是东西厢房和两耳房。

室内家具,也是一张桌子配两把太师椅。

朝臣上朝,衙役站班,都分成两厢。

这些都是民族心理在各方面的反映。

可以说,汉族对对偶的喜爱,融汇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无所不在。

4、从汉语与汉字的角度看,单音节,那可是从一开始就给对偶准备了最好的独一无二的载体条件。

汉语由单音节语素组成。

由这样的语言载体构成的词汇,其中配合成对偶的能力是无限的。

世界上诸多广泛使用的语言中,只有汉语具有这种天生的属对能力。

绝妙处还在于,为了适用于记录汉语,汉字从其创制之始,就成为一种兼表形、音、义的单音节方块型文字:一个字代表语言里的一个音节,一般每个字又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定的意义(有的字还不止一种意义),由一定的笔画构成方块字形。

这就像同类形状的积木或方砖,能搭成一堵堵整齐划一的墙那样,为它们两两相对搭配造成了基本条件。

再看汉语的词、词组、句子的结构,也是相当整齐划一的。

汉语词汇中的词,大部分是单音词和双音词,就是多音词,也是由一个个单音节构成的,同样很便于两两搭配。

由这些词构成的词组和句子,其结构搭配方式不多,不外有:联合(并列)和偏正、动宾(包括使动和意动等变通用法)、动补,以及仅为记音的不可分割的连写(联绵词、音译词语等)等等。

因其有上述的单音节方块字为组成基础,所以同结构形式的两两搭配也很容易。

总的来说,汉语和汉字,从它的产生开始,就自然而然地给对偶创造了条件。

在世界诸多语言文字中,这种特殊性质是其他语言文字所不具有的。

通过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讨论,同学们认识到:对偶是对联产生的先决条件和必然条件。

汉族文化中的对偶的运用,使对联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二、分析了解对联的种类1、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从后蜀主孟昶“题桃符”的第一幅春联的出现,到明太祖朱元璋“设春联”的普遍推广,在旧历“春节”时贴春联,就作为我国一种民族风俗习惯,一直绵绵流传至今。

在封建官场,朝廷常见有“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读书人春联“效祖宗执笔,名垂青史;愿儿孙读书,身显庙堂。

”2、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后来,也常作为对联的雅称。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孔府楹联)。

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3、婚联婚联又叫“喜联”,是男婚女嫁时的专用对联。

婚联是在嫁娶之日,贴在大门,洞房门旁以及洞房梳妆台两旁,旧时也有贴在花轿,嫁妆箱柜等处的。

婚联的内容,大多是表现喜气盈门的情景和祝愿新婚夫妇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的吉利话。

婚联在艺术上的特点,最突出的是对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花,鸟,鱼,月,水,珠等一类美好的事物,来比喻佳期美满,男亲女爱的情景。

“常慕连理花并蒂,合成彩翼蝶双飞。

”,“柳暗花明春正半,珠联璧合影成双。

”,“皓月描来双飞燕,寒霜映出并朵梅。

”4、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在修辞艺术上,寿联也和婚联一样多用比喻,以高山、流水、青松、翠柏、神龟、仙鹤等比喻寿者,以寄寓延年益寿之意。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凤凰枝上花如锦,松菊堂中人比年。

”。

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为乾隆皇帝八十圣寿而做的祝寿联“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备,正昌期五十有五年。

”此联堪称天造地设,从艺术的角度上说是无懈可击的。

5、挽联也有叫做“丧联”,为了评价逝者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治丧祭奠时专用的对联。

挽联在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多数并非应时应景、无病呻吟之作,而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既出即为心声的佳品。

贺龙、聂荣臻挽叶挺联:“忆赣水南昌,并辔驰驱犹昨日;哭大河兴县,并承遗志创明朝。

”6、交际联交际联主要应用于社会名流、名人学者一类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文学素养和社会阅历的人们之间,因而,它比起其他类型的对联,艺术性要高一些。

李啸村赠郑板桥联:“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郑板桥赠焦山长老联:“花开花落僧贫富;云去云来客往还。

”鲁迅书清代何瓦琴一联,赠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三、对联的要求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

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

对联的要求如下:1、上下联字数要相等;2、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3、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

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

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4、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

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5、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

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

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

四、对联的书写每年春节前夕,我都会和我的学生们书写对联,送给老师、街坊和敬老院的老人;有时也带他们去附近的风景名胜区看那些名家对联以及诗词碑刻。

这种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对联和诗词关系密切,和书法有不解之缘。

如何书写,如何张贴,如何撰写,如何欣赏,不少同学兴致高,成绩不错,大家充满着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