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说课课件(思修)
学生主体法
教师课前指导,课堂引导 学生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小结问题
师生互动法
教师提问 和讲解
学生自由提问 和参与讨论
教室
师生共同讨论 和交流
案例教学法
呈现新知---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布置教学任务: 呈现案例---结合教学内容,展现案例 讨论案例---学生接受任务,教师引导进行分组 讨论或自主讨论;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总结---学习成果表演展示,检验任务完成 的好坏
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其他教学资源
校内:我院图书馆、阅览室、文化墙、农耕文化馆、 校史馆、学生社团等。 校外:铜仁市图书馆、铜仁红色资源等。
3、
课程实施方法
教师主导法
课程实 施方法
学生主体法 师生互动法 案例教学法
教师主导法
章节中的重点、难点。 教师系统讲解基本概念、理论, 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参与为辅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说课课件
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
提纲
一、课程定位 二、课程目标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设计
五、教学条件
课程定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 它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
பைடு நூலகம்
一、课程定 位
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提高思想道德 修养和法律素质的的重要课程,对于 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
授课班级为护理学院高护班,全部为女生,部分是中 职考取而来,因此基础总体薄弱,各生素质参差不齐, 理论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差,但
动手能力强,实践类课堂参与热情高,对新生事物好奇
心大。
一、针对学生理论学习能力不足的情 况,多采取情景教学,多以影像资料、图 文并茂,以讲故事,摆道理的方式设计。 二、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设 计时注重引导,以抛出问题,寻找答案这 种方式设计课程,组织教学。 三、针对学生参与度高的特点,组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 2、认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认识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培养爱国情操;增强国防观念。
3、提高处理理想与现实矛盾能力,包括化解矛盾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正确处理身心健康、个人与他人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人
与自然关系的能力;包括体能、生活能力、生存能力、语言表达能 力、处事能力、驾驭坎坷能力、认识自己的能力。
本章在思修课程中的定位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是思修课程的第二章。第一章 是理想信念,第三章是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三者之间并没 有很强的逻辑承接关系,是相对独立的一个章节。 但本章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的重要内容
课程目标
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从当代大学生面临
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学院素质教育核心课
程进行建设。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是教会、引导学生如何做人。 做一个讲究社会公德、遵循职业道德的人,做一个有志向、有理
想,爱自己国家和人民,懂得奉献的人,做一个知法、守法的人
。为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严格遵循思想政治理论 课新方案的原则和要求将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密切 联系我院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与生活实际,将理论教育与社会实 践相结合,精心设计,务求实效,努力做到让学生“思想上有感 悟,心灵上有触动,行动中有体现”,使这门课程成为大学生真 正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 .
律 基《 础思 》想 道 德 修 养 与 法
4、课程考核 作业成绩 10%
课堂表现 10%
总评成绩 (100%)
考勤成绩 10%
实践成绩 10% 期末成绩 60%
五、教学条件
院 栋 教 学 楼 C
铜 仁 职 业 技 术 学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奉献国家、奉献社会的精神。 2、培养学生大公无私、先国家后自己,先人后己的美德。
三、教学内容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4学时)
节目
第一节:中国 精神的传承与 价值 第二节:以爱 国主义为核心 的民族精神
主要内容
中国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的基本 内容;什么是爱 国主义,如何弘 扬爱国主义 时代精神的主要 体现,改革创新 的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 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 讨论法
时间安排
1个学时
重点/难点
难点
备注
中国精神的重 要意义 爱国主义的时 代价值
2个学时
重点
第三节:以改 革创新为核心 的时代精神
讲授法、案例 分析法
1个学时
重点
改革创新的重 要意义
学生情况 设计思路及理念
四、 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
课程实施方法
课程考核
(一)学生情况
(二)设计思路
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自我学习,自我
提高。
设计理念
一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导向的育人观。
二
终身学习导向的教育观,强 调可持续发展。
三
多元智能导向的学生观,强调 学生主体。
律 基《 础思 》想 道 德 修 养 与 法
(三)教学资源 1、教材
2015年修订版,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 体验,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
二、课程目标
值、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 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