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投资基金论文国际经验论文:国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研究及启示

产业投资基金论文国际经验论文:国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研究及启示

产业投资基金论文国际经验论文:国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研究及启示摘要产业投资基金是将金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向融合的现代金融投资方式,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工具。

在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兴起时间较晚,借鉴国外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经验,有助于快速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点的产业投资基金发展体系。

关键词产业投资基金国际经验政策建议一、国外产业投资基金的兴起国外私募股权基金产生的根源在于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深化,资本与产业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

最初的私募股权基金产生于华尔街的犹太商人,其利用少量的自有资金和银行借款,投资价值被低估的企业,进入企业经营过程后,再利用自身强大的人脉和关系网络对企业发展进行改造和创新,待企业经营业绩大幅提高之后出售,从而获得丰厚的资本回报。

由于私募股权基金的资金运行的私密性较高、受金融监管的程度较低,大量的金融资本与实体产业相结合必将带来高额的盈利,所以私募股权基金从产生之初就受到金融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私募股权基金运作和存在形式的演变,目前已经形成公司型基金、信托性基金和有限合伙型基金三种主要组织模式。

其中,有限合伙制实现了权、责、利相匹配的原则,成为了当前国外私募股权基金最主要的形式。

有限合伙制中有限合伙人出资较多,但不参与经营,普通合伙人出资较少,但参与日常管理和经营。

双方通过有效的委托—代理模式,形成有效的出资和监管制度。

现阶段,私募股权基金已经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金融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重要形式。

从私募股权基金兴起的历史可以看出,早期的私募股权基金更加类似于风险投资基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私募股权基金与风险投资基金被当作是同义词。

现在欧洲很多国家依然将私募股权基金与风险投资完全等同。

美国(nvca)认为,创业投资基金投资范围限于中小公司的初创期和扩张期融资,私募股权基金则涵盖所有为企业提供长期股权资本的私募基金,所以私募股权基金应该包括创业投资基金。

本文认可美国的划分方式,认为现代私募股权基金不仅包括企业初始阶段的风险投资,更加应该重视对企业扩张和企业并购的投资。

在全球化的视角下,私募股权基金向企业扩张和企业并购环节的转移是推动本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表现,有助于本国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国外私募股权基金对产业发展的作用第一,私募股权基金善于发现潜在的高价值企业,有助于提高生产力、优化经济增长方式。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技术不断进步,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行业和企业越来越具有高投入、高规模效应的特点,对资金、人才、资源的要求不断提高。

如计算机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均需要大规模投资和深谙市场运行规则的专业技术人才。

私募股权基金的组织形式和特点专注于发现上述的企业,满足其发展要求,这样就保障了新兴高技术战略性产业的初始推动和持续发展。

第二,私募股权基金为企业提供初始阶段、扩张阶段和并购各个阶段的资金和智力支持,有助于在全球化的视角下推动企业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

私募股权基金不仅可以凭借自身的资金保障、人才储备和关系网络推动潜力企业初期发展,还可以协助企业在地区经营、甚至全球经营环境中不断扩张,这个特点不仅使得企业可以在本国发展中处于优势地位,也有利于快速实现全球化经营,增加国际竞争力。

第三,资金流动性低、投资期限长,有助于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

一般而言,私募股权基金公司一旦和企业签订投资计划,那么在短期内将无法随意动用资金。

同时,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领域具有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作为自有资金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者将审慎选择投资项目,一旦选定项目将很难通过投机的方式获取回报。

这个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本利用效率、也使得产业发展具有稳定的预期。

第四,私募股权基金具有高杠杆融资方式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大资金的利用效率,有助于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高财务杠杆不仅可以提高资金运作规模,也是有效集中和利用闲置资金的重要方式。

当然,高财务杠杆也是金融风险的重要表现,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五.私募股权基金的大规模发展可能会制约本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有潜质的企业发展或者产业振兴,其主要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或者公开发行,这两种方式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产业领域,有助于扩大资本规模。

私募股权基金更多的是“私人”投资,资金来源范围较小,其融资过程也没有银行贷款或者公开发行过程中监管严密等优势,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造成无效投资。

此外,私募基金对于大型企业或者新兴产业的发展融资上还存在资金来源不足,很多公共性质行业无人问津等问题,可能会制约产业发展。

三、国外私募股权基金的资金来源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私募股权基金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在于:一是资金来源的可存续性;二是私募股权基金的监管问题;三是有效的推出基金。

其中,资金来源问题是关系到私募股权基金发展规模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资本市场的发展。

在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过程中,欧美国家逐渐意识到资金来源可持续性的重要。

为了促进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各个国家逐步开放资金管制,容许除私人资本以外的社会资金进入私募股权基金的领域。

如允许银行、金融机构和养老金资金进入私募股权基金公司。

因为各国金融体制和发达程度不同,私募股权基金的资金来源也不尽相同。

美国和英国的私募股权基金除了私人资本以外,主要由养老金账户、银行和证券企业资本组成。

与英美模式相比,日本和德国等国家的资金来源主要源于银行资金,这与其追求金融和资本市场安全的金融监管理念,以及日德金融发达程度高度相关。

德国是混业经营的“万能银行”制度,日本重视银团企业的发展,所以民间资本很少进入私募股权基金的领域。

与安全的融资模式相对应,日德的投资领域也很少集中在风险高的新兴技术产业和产业初始发展阶段。

与私人或者银行主导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不同,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重视政府在私募股权基金中的作用。

四、国外产业投资基金的监管和退出模式因为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风险较大,是进入市场不稳定因素之一,所以国外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对其监管。

英国的金融服务机构定期发布对私募股权基金的监管报告,向社会公众披露基金建立和运行的风险。

美国对私募投资基金的监管主要体现在建立高度完善的监管法律,其法律框架既减少私募股权基金运营成本和不必要的限制,也高度重视其运行带来的金融风险。

美国法律对各种基金的经营、以及基金和其他证券投资的不同之处均有详尽的规定,避免了在监管过程中的界定问题。

日本也高度重视对基金监管的法制建设,其中对经营主体的行为规定非常严格,极大限度的规避金融风险。

近年来、国际证券监管委员会(iosco)、国际证券交易联合会(fibv)等组织也开始高度重视对国际私募投资基金的监管,保护投资人的权益和抑制金融风险。

国外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目的不在于长期经营和控制企业,而是当企业经营业绩较好时将其出售,以达到资本增值的作用。

一般认为,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方式主要有四种:首次公开上市发行(ipo)、企业并购、股权回购和破产清算。

其中,ipo的投资回报率最高,破产清算最低。

据美国风险投资业的统计,风险投资的各种退出方式的年平均回报率是:破产清算为0,回购和并购为14.9%,而ipo则最高,平均在30%—60%之间。

由于创业企业上市的难度极大,日本的产业投资基金主要通过原投资企业回购和被其他企业兼并收购实现退出。

德国的银行家们则广泛参与企业的管理层承接和购并活动,以实现投资收益。

五、国外产业投资基金对我国的借鉴综上所述,我国国内发展的产业投资基金与国际通常提到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所区别,但是国外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方式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产业投资基金应以实体经济为依托,注重金融资本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鼓励国内资金发现代表先进生产技术发展趋势的潜在价值型企业,实现资金集约利用。

发现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特点相适应的产业基金运作模式,充分发挥专家对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先进产业发展模式。

第二,重视政府在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和运作中的作用。

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建立时间较短,资本市场建设、金融监管等制度和规定还没有完善。

我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很多基础性产业投入高、风险大,仅仅依靠民间资金和私人资本难以满足投资需要。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本投入、资金监管、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三,重视产业发展基金监管机制的建设。

重视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与产业投资基金建立、运作、退出等环节的相关法律建设,完善执法机制和执法主体。

重视产业投资基金运作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保护投资者利益。

完善投资环境,发挥产业基金资金运作灵活、信息敏感的特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重视资本市场完善,提供退出渠道。

充分建设产业投资基金相适应的配套设施建设,完善ipo发展机制,鼓励企业并购,为产业投资基金提供退出渠道。

□注释:蒲祖河.风险投资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p206.参考文献:[1]raphael amit,james brander,christoph zott,why do venture capital firms exist? theory and canadian evidence.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13(2):441-466.[2] yasushi hamao, frank packer, jayr..institutional affiliation and the role of venture capital: evidence from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n japan. pacific-basin journal,2000,42(8):529-558.[3]ashok k. lahiri, asian development bank private equity fund operations, 2008.7.[4]benjamin graham, jason zweig,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harper business essentials, 2006.[5]季敏波、徐莉芳.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战略与模式选择.财经研究.2000年第26卷第5期.[6]盖永光.国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信托公司的启示.金融发展研究.2009年第9期.[7]刘昕.产业投资基金及其管理机构的模式选择.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10期.8、张东生、刘健钧.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的几个问题.宏观经济管理.2000年第3期.[9]李超、范玉贞.政府与产业投资基金关系研究.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7期.[10]蒋萍.不同组织形式产业投资基金的比较分析.经济论坛.2007年第4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