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柏杨的智慧忠告_第三章 动人春色不需多 柏杨的尘世凡心

柏杨的智慧忠告_第三章 动人春色不需多 柏杨的尘世凡心

君子爱财这些财富是特权阶级所独有,每一文钱,都是小民的一掬血泪,或一声哀号、一声叹息,可称之为“凶钱”。

种下凶钱的因,定有凶杀的果。

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毛骨悚然,只有富贵之家的子弟,还在那里乐不可支。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洛阳暴动.五一九年己亥》财富有多少才算是满足呢?不管你如何绞尽脑汁,想要获得的,都不过是自己或者别人的血汗。

唯一不同的是,越是贪欲大的人,越想不劳而获。

于是他们铤而走险,利用手中的权力,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要抓紧一切可能攫取金钱,并且为此不惜丧尽天良坏事做绝。

然而结果真的是令人欣欣然了吗?在观赏了无数历史的循环演出后,柏杨先生为人们总结出这样一句话:“种下凶钱的因,定有凶杀的果。

”因此,对于金钱这个东西,一定要慎之又慎,思之又思。

柏杨先生在品读《资治通鉴》的时候给我们翻译过这样一则故事:北魏帝国末期,皇亲国戚、当权官员互相比赛奢侈。

高阳王元雍,无论官位爵位和拥有的财富都居全国第一,王府房舍,花园猎场,跟皇宫禁苑,相差无几。

有奴仆6000余人,婢女500余人,出来的时候,仪队卫士塞满道路;在家的时候,歌声乐声日夜不断,一顿饭就消费数万钱。

李崇的财富跟元雍相当,但性情吝啬,曾经对人说:“高阳王的一顿饭,够我吃三年。

”河间王元琛屡次想跟元雍斗富,养有骏马十余匹,马槽都用银铸成;门窗上面雕有口衔铜铃的玉凤和口吐旌旗的金龙。

曾经有一次,元琛邀请各位亲王欢宴,酒器中的水晶酒杯、玛瑙酒壶,以及赤虹色的璧玉酒瓶,制作精巧,都是中国所没有的进口货。

元琛同时展示女子歌舞和名贵骏马,以及各色各样奇异宝物;再引导所有亲王逐栋地参观他的仓库、钱库,绸缎布匹多到无法计数,他回头对章武王元融说:“我不恨看不到石崇,只恨石崇看不到我。

”元融素来自负他的财产,回家后叹息三天,甚至病倒。

读完这个故事,柏杨先生语重心长地对我们只说了两个字:凶钱。

没错,当人们无节制地去疯狂敛财聚富而丝毫没有人情味的时候,他离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难道不是吗?元琛元融不必说,自古亡国之君大都丧命在了“财”上,而这种“财”,就是他们不顾百姓死活搜刮而来的,它们是名符其实的“凶钱”,是送人走上黄泉之路的“冥钱”。

因此,钱财虽是个好东西,但必须谨慎小心对待,以防跌入钱眼挣脱不出来。

那么,对待金钱,我们应当怎样呢?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翻译过来,就是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

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孟子将其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什么是“道”?道即合法之道,通过正常的劳动、活动所得。

说到底,也就是仁义之道--仁道。

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础,生活的原则。

所以,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绝不能违背这个基础和原则。

用孟子的话来说,十个字就能概括一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追求金钱原本是件挺高尚的事情。

因为财是养命之源,为了生活及生存,我们谁也离不开它。

不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该是每个求财人的正确理念。

道即路也,世上的路千千万万,但世人都知道求财有两条路可走,即正道与邪道。

不错,你选择了正道,努力拼搏,遵纪守法,却可能事倍功半,不但未发财反而破财。

因财耗身,遭受灭顶之灾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屡屡发生,于是有很多人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说产生了质疑,从而选择邪道走下去,却更是一步步迈向黑暗的沼泽地……我们都深知,走邪道的人下场是悲惨的。

为了生存,怎样才能获取应有的养命之源呢?那便是顺命而行,在不与命运相反的方向上努力奋斗,这才是明智之举。

我们来看看范蠡的故事:范蠡助越灭吴后,淡泊江湖来到山东定陶经商,因为他认为定陶是天下的中心,与四方的诸侯国四通八达,货物交易起来十分便利。

范蠡的方法是治理产业,囤积居奇,但是随机应变,与时逐利,而不是苛求他人。

他认为善于经营致富的关键是:能够任用贤人,懂得把握时机。

在19年的时间里,范蠡三次赚了千金之财,两次都散给了贫穷的朋友和远房的亲戚。

到了晚年,范蠡精力衰竭,把产业委托给了子孙,变成了家族式的企业。

子孙们继承了他的产业,继续滚雪球式地发展,终于有了家财巨万。

范蠡两次散尽家财救助穷朋友和远房亲戚,这种对待财富的恬淡态度,这种仗义疏财的义举,不仅照亮了两千年中国史,也照出了部分富翁们狭小的器量。

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是照出了富翁们皮袍下面的“小”来。

当然,这也告诉人们钱财怎样取得才是正规途径。

怎样做才是正确对待钱物的态度、方式。

只有符合了“道义”,才能真正地富有。

师承不是神明不扬弃师承,中国学术水准就一直倒退,不能跃升。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洛阳暴动·五一九年己亥》在没有飞机原子弹,没有电脑电冰箱的古代,技艺的流传和传播,靠的是一批能工巧匠收几个伶俐的小徒弟来继承自己的衣钵。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若果然聪明用心,自然水到渠成得到了吃饭的家伙,说不准还能搞点发明创造,让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不过这些凭的可是各人的造化,只有少数几个有能力的人而能为之,否则就不会只有一个毕昇,只有一个蔡伦和黄道婆了。

绝大部分匠人还是谨遵师命,每日里来回地鼓捣学来的那点子技术。

有的师父在教徒弟的时候因怕徒儿将来超过自己,就偷偷儿地留了一招,如果徒弟自己再不思进取,那恐怕永远都比不上老师,而老师又比不上祖师爷了。

柏杨先生说:“师承,是一种毒药,两千年来,一直在摧毁中国人的创意,阻挠社会进步。

西方文化精髓最早表现在柏拉图的一句话:‘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酱缸文化则恰恰相反:‘我爱我师,因为我师就是真理!'实际情形是:‘我师就是饭碗!'真理一旦和饭碗结合,事态就十分严重,不但自己不敢批判老师的见解,也不准别人批判,如果有人批判,立刻奋不顾身,群起猛攻。

蠢血沸腾地去保卫老师,也就是保卫自己的饭碗。

对老师的任何质疑,都是异端,罪大恶极。

……不扬弃师承,中国学术水准就一直倒退,不能跃升。

”(白话版《资治通鉴·洛阳暴动·五一九年己亥》)所以,一个有志向的人,如果不摒弃师承,则追求进步的愿望就始终是一个幻想,永远没有美梦成真的一天。

要发展自己,就必须走一条创新之路。

创新,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改变自己生存方式的权力。

早一点觉悟的人最先达到事业的顶峰,迟钝的人则永远没什么出息。

创新与师承,在辩证统一之间,维持着看似藕断其实丝连的关系。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还是那句话,过去不等于未来。

过去不成功,不等于未来不成功;同样,过去你在某一方面出色了,不等于未来你一定能够很出色。

因此,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将你的出色进行到底。

《伊索寓言》里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位穷人到富商家讨饭。

“滚开!”仆人说,“不要来妨碍我们干活。

”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

”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

这个可怜人惊讶地请求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厨娘惊讶地说,“我想看看你怎样能用石头做成汤。

”穷人于是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

”厨娘想了想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豌豆、荠菜、香菜。

最后,又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汤里。

当然,你也许能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创新不需要天才。

创新只在于找出新的更有效的方法。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因为能找出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办法。

创新也不神秘。

创新有大有小,内容和形式可以各不相同。

创新活动不仅仅是科学家们的事,普通人想成功也能办到。

当然,你得下番苦工夫,如果只知道坐享其成,那么就只能像白日做梦,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然,创新思维也不是无源之水。

“有志者,事竟成”,这是创新者的性格。

创新是座挖掘不尽的宝藏,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创新者往往有这样的顿悟。

做任何工作,首先是思路,然后才是方法。

比如创新,主要是思路的创新,这是最根本的创新,也是最艰苦、最直接的创新。

创新之要敢为先。

但敢想不是空想、幻想,而是在具备一定的理论思维层次上,用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对事物进行全面的、深刻的、合理的分析、判断、推理、综合。

其结果应该是新颖、先进、有实用价值。

创新要敢闯。

敢闯不是蛮干瞎闯,不是唯书唯上,而是在准确把握工作全局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敢于冒险、敢于冒尖、永不言败。

敢闯是一种品德、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一种价值,是创新发展的具体行动,是通往成功的阶梯。

只有遵从实际敢于实践,才能真正使思想创新成果转化为工作创新成果。

懂得创新,学会创新,纵使你成不了大众的英雄,也会成为自己的英雄,因为你战胜了自己的怯懦和卑微,你在创造自己的时代,从这个角度来讲,倘若你不成功,那么谁还敢夸口说自己已然获得成功了呢!“利”是道义路上的绊脚石呜呼,一个社会必须处处都有可以共事的人,才是兴隆之相。

越是老朋友,越不能合作,乃上天赐给中国人的一种严厉惩罚。

--柏杨《冒出几个主意》柏杨为人忠厚,谦虚和蔼,宁愿人负我,绝不我负人。

对穷人充满同情,对朋友从善如流。

又是因为他过于善良、无私,对人缺乏应有的警觉之心,连“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原则也常忽略,而吃亏上当,遭人暗算。

吕坤在《呻吟语》中说:“你在冤屈的时候,心居广大,则无往而不泰然。

”他继而进一步阐述他的看法:“在遭遇患难的时候,内心却处在安乐;在身处地位贫贱的时候,内心却达到了富贵;在受冤屈而不得伸张的时候,内心却是居于广大宽敞的境界,就自然会无往而不泰然处之了。

心底无私,天地自然宽。

”人的一生怎么可能不遇上一点曲折,不被别人误解?天下之大,哪能什么利益、好处都被你占了去?不被理解的时候就觉得委屈,得不到好处,就抱怨命运的不公平,不思自己是否努力,只是怨天尤人,是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的。

遇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要豁达大度,不要以一事一时的不顺利为念,应该看到社会的发展,什么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孔子和墨子一个不愿无功受禄,一个不愿卖义获封,他们二位固然都是当时的大贤,有他们不菲的自身价值,但如果他们放弃做人,不过一介凡夫而已,又有什么圣贤的价值呢?所以,义不苟取,正是这二位圣贤的价值所在。

在他们看来,他们自身的价值,他们的学说,他们的人格精神,其价值远在人主所能赐予的爵禄食邑之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