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发展的研究一、涪陵区工业经济发展历程与特征(一)基础:底子厚,调整铸就成长涪陵区依靠原有国营的工业基础,大胆的改革创新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夯实。
数据资料表明,重庆直辖以后,涪陵经济发展进一步“硬化”,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1997年工业产值为21.6亿元,2011年增长至310.7亿元,在重庆市所有区县中仅次于渝北区,排名第二。
从占GDP的比重来看,涪陵区1997年工业产值占GDP比重为38.8%,高于重庆市的平均水平37.6%,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1.7%。
2011年,涪陵区工业产值占GDP比重高达55.8%,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近16个百分点。
从发展轨迹来看,1997~2003年,涪陵区工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占GDP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与全国工业经济比重基本保持一致。
2003年以后,涪陵区工业经济迎来第二波高涨,这与全国工业经济比重下降的趋势相反,与重庆市工业经济实力整体走强的趋势保持一致,但高于重庆市平均发展水平。
(二)意识:观念变,思路决定出路工业已经成为涪陵区发展的“引擎”,是全区经济的核心支撑,这与“工业强区”的观念意识是离不开的,涪陵区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工业经济的发展。
工业兴则涪陵兴,工业强则涪陵强。
“八五”以来,涪陵区工业先后实施“过亿超千”、“5135”、“三个一”工程和“工业涪陵”建设,工业经济取得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涪陵区坚持“内培”与“外引”并举,继续深化重点发展战略,发展和催生了一批支撑力强的骨干企业。
全区重点工业企业及预备队企业由2005年的14户增加到2010年的35户,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39.54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的82.1%。
相继有涪陵卷烟厂(重烟公司)、太极集团、建峰工业集团、中化涪陵化工公司、东升铝业等7户企业跻身重庆市工业50强之列,重点企业群体中已拥有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6个市级技术中心,创建中国名牌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涪陵榨菜”成功上市使全区上市公司总数增至10户。
到2011年,培育了100亿元级企业1户、80亿元级企业1户、40亿元级企业1户、30亿元级企业2户、20亿元级企业5户、10亿元级企业9户,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901.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775亿元。
目前,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实现涪陵工业转型升级大发展,特作出实施“十百千万”工业强基工程的决定,这对涪陵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长远的影响。
二、涪陵区与全国百强县工业经济的比较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
与自己比,可知进步,与他人比,方知差距。
涪陵区在过去十多年里,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工业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重庆市所有区县中,已经成为了佼佼者,但放眼全国来比,仍然还有很大差距。
下面以全国百强县作为参照,对比分析涪陵区工业经济的发展。
为了便于比较,分别从东、中、西部选取10个具有代表性的全国百强县,它们分别是东部的江苏江阴市、福建晋江市、山东荣成市、浙江义乌市;中部地区的湖南长沙县、河南偃师市、山西河津市;西部地区的内蒙古准格尔旗、四川双流县、新疆库尔勒市。
通过对比,涪陵区在人口规模和行政面积上与县域经济体相差无几,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2011年,涪陵区地区生产总值为557亿元,仅为全国百强县之首江苏江阴市的1/4左右,但超过河南偃师市、山西河津市的总产值。
10个全国百强县经济总产值的平均水平为798亿元,高出涪陵43.3%;2011年,涪陵区工业经济总产值为902亿元,不到江苏江阴市的1/5,但高于河南偃师市、山西河津市以及新疆库尔勒市,10个全国百强县的平均水平为1596亿元,高出涪陵区76.9%;涪陵区人均工业总产值为每万人8.2亿元,远远低于江苏江阴市的33.69亿元,但高于河南偃师市,全国百强县平均为17.62亿元,是涪陵区的2.1倍;涪陵区地均工业总产值为每平方公里0.31亿元,不到江苏江阴市5.52亿元的1/18,仅仅高于地域辽阔的内蒙古准格尔旗和新疆库尔勒市,全国百强县的平均水平为1.45亿元,是涪陵区的4.7倍。
由此可见,第一,涪陵区整体工业经济实力与全国百强县相比,差距明显;第二,涪陵区的工业经济密度很低,仅为百强县平均水平的21.4%,这对于土地资源并不宽裕的涪陵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提升地均工业产值是涪陵未来工业经济战略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第三,涪陵区工业经济的劳动力生产率偏低,不足全国百强县的一半,这是当前涪陵工业经济的主要劣势。
从全国百强县经济发展模式来看,工业经济仍然是其主旋律,工业经济强,则整体经济实力强,工业经济弱,则整体经济实力弱。
从上述10个县域经济体的发展特征来看,可以分为几种类型,第一是以江苏江阴为代表的“苏南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产业结构以乡镇企业为主;经营机制以市场调节为主。
其工业经济主要从乡镇企业脱胎换骨而来。
第二是以义乌为代表的“小商品生产———商贸”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小商品组成大市场、小城市进行大物流、小政府实施大服务,以产品生产支撑市场,不做纯中介性市场。
第三是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代表“资源型产业开发”模式。
它的主要特征是: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推动资源深度开发、提升资源附加值,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对比之下,涪陵区工业经济的发展走的是不同的道路,第一是它不同于江苏江阴的乡镇企业模式,涪陵区以“抓大放小、突出龙头”的发展模式起家,以原有国有企业作为家底,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引进大型企业,扩充工业经济实力。
第二是它不同于以义乌为代表的小商品生产商贸模式,涪陵区知名工业产品“小商品少,大商品多”(如变压器、船舶制造等)、“生产制造多、商贸物流少”;第三是它不同于内蒙古准格尔旗资源开发型模式,涪陵区自然资源比较缺乏,依靠资源开发发展起来的工业极少。
鉴于此,涪陵区工业发展模式注定不同于其他地区,如何在国家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大背景下,促进涪陵区工业经济走出自己特色,更上一层楼,是当前地区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每个涪陵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三、涪陵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考(一)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的生命力就在于持续的调整和优化。
国外很多传统工业基地都经历过从辉煌到衰退的过程,有些又从衰退中振兴,有些至今还没有恢复过来。
例如德国鲁尔区在19世纪50年代,以占全国的1.3%的面积,生产了德国40%工业产值,其支柱产业是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电力工业和化学工业。
但20世纪60年代后,德国鲁尔区的工业经济优势逐步被其他地区所代替,鲁尔区的经济开始衰落,很快成了“没落的贵族”,其中既有资源依赖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它过于依赖原有的产业结构,没有及时进行调整。
此外,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都遇到了类似情况,不过这些地区经过后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整治,如今又从衰退中恢复过来。
而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前是我国工业经济的中流砥柱,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区域分割,产业类型趋同、生态环境保护缺乏有效协调;经济市场化水准低,发展活力不足;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缺乏活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历史包袱沉重,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大;主导产业衰退,后续产业青黄不接等原因,东北老工业基地逐渐走向衰落,至今都没有恢复过来,如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呼声很大,但仍然是有“振”无“兴”。
目前,涪陵的工业产值主要集中在以下六大行业,第一是医药食品产业,如太极集团、葵花药业、华兰生物、三海兰陵,食品以烟草、饮料、酒类、榨菜等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如稻花香高档白酒、南方集团红酒、榨菜集团等;第二是装备制造产业,如亚东亚变压器、美心曲轴、钱江摩托车及配套件、越盛轧辊、国奥电梯、三爱海陵等;第三是材料产业,如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水泥生产、钢铁薄板、铝型材(线材、线缆)等,如攀华万达薄板、欧尼克新型环保材料及房车、科王公司高压电瓷、剑涛铝业、东庆铝业、东发碳素等。
第四是化工化纤产业,化工以现代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氯碱化工为重点,如华峰化工、龙海石化、建峰工业集团、中化涪陵化工、天原化工、蓬威石化等。
第五是电子信息产业,如亚东亚、深圳特发、波士顿锂电池、上甲电子、科宝电缆、波士顿锂电池工业等。
第六是能源产业,以太阳能电池、生物柴油、生物质能源为重点,如博奥江森车用蓄电池、水投集团、涪陵电力等。
涪陵目前的这些支柱产业中传统产业居多,毋庸置疑,这些产业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支撑涪陵工业经济的发展。
但从长远来看,每一个产业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和历史使命,这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涪陵的工业发展不能死守现有的“家当”,必须要及时调整,培育潜在的支柱产业,积极促使产业持续优化。
以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江苏江阴县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江阴的乡镇企业就发展得十分迅速,以村为单位的企业集团持续涌现,如华西村、长江村等成为全国代表性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随着周边地区的持续发展,江阴的工业经济优势持续弱化,江阴人发现,依据原有的模式,已经很难再有所发展,企业是很多,但是很零散,很难在与外面的企业竞争中获得优势。
此时,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第一是对企业进行产业重组。
以村为单位,组建企业集团。
整合供应链,重组产能,对外竞争时,不再是一个又一个的小厂,而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集团。
今天,江阴的很多村,本身就是集团公司了,长江、三房巷、倪家巷、华宏、华西、周西,等等。
第二是国企改革。
江阴作为一个经济大县,几个大型的国有企业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企的机制已经不再适合市场的需要,而且这些企业还垄断了很多资源,限制了民企的发展,因此,国企改制被放到了很高的位置,如“红星”等大型国企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被改制完成的;第三是产业升级。
一些低附加值、高能耗的产业逐渐转型。
如纺织,在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江阴的缫丝厂、纺丝厂还很多,但是纺织供应链下游的这些企业,附加值已经很低,只能赚到血汗钱,江阴政府及时作出了规划调整,企业要么做上游高附加值的产品,要么就进行产品转型。
今天,这些缫丝厂在江阴已经销声绝迹,取而代之的是阳光、海澜之家、红豆、苏派这些品牌服装的巨头。
21世纪以后,江阴又寻求规模经济向资本经济转型,目前江阴已经产生了32家上市公司,依然成为资本经济最发达的县域经济体。
依据西方的发展规律,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产品经济必将向资本市场转移,在这一方面,江阴又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让人不得不佩服。
针对涪陵的工业经济现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其一是立足涪陵的农业资源优势,做强以榨菜为首,以特色种养殖、果蔬饮料、食用油等为辅的农副产品加工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