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及其下游产品的市场分析1 我国苯的产能、产量同步增长2004年我国纯苯产量为255.6万t,同比增长5.3%,年内纯苯生产平稳。
2001-2004年,国内纯苯产量稳步提高,其中2003年的产量增速达到12.4%,是近几年产量增长最快的一年,而2004年产量的增长速度为4.6%,为近几年最低的一年。
2004年,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的纯苯产量超过214.0万t,占国内总产量的88%以上,其他则主要是钢铁厂的焦化装置副产。
石油苯生产厂家中,产量最大的是扬子石化、上海石化和吉林石化等3家企业,产量分别占国内总产量的15.6%、10.6%和9.4%。
产量位居前10位的纯苯企业合计占国内总产量的65.9%,其中焦化苯厂家只有上海宝钢进入国内纯苯产量前10名。
2005年由于苯乙烯新建装置相继建成投产,导致需求的高速增长,而纯苯效益优势明显,国内许多生产厂家满负荷生产,纯苯产量同比大幅增长。
2005年1-8月国内主要纯苯企业产量统计见表1。
表1 2005年1-8月国内主要企业纯苯产量统计4套现有的裂解装置,另有1套Pygas抽提装置在建,相应配套纯苯能力也将有较大增长。
2004-2006年我国新增纯苯能力见表2。
表2 2004-2006年我国新增纯苯能力 (万t/a)3个方面:①现有乙烯改扩建的配套芳烃抽提装置能力提高和新建大型乙烯工程的芳烃装置建设;②一些炼厂芳烃装置的改扩建及新增能力;③对二甲苯装置新建、扩建可增加纯苯的生产能力。
预计将增加约70万t/a,2005年底国内纯苯生产能力将达到320万t/a左右,基本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到2010年我国纯苯的生产能力将达到460-550万t/a。
届时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尚有部分进入国际市场。
2 苯的全球市场分析2.1 2004年至2005年上半年呈现的主要特点(1)原油价格走高形成稳定支撑8月份以前,纯苯市场走势和原油价格走势基本贴合,进入9月份以后出现脱节,纯苯与原油走势背道而驰,直到9月中旬,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善。
就整体而言,原油价格走高对纯苯市场起到了主要支持作用,在原油价格变化的基础上,由于装置问题等因素的影响,纯苯市场呈现跌宕起伏的局面。
抛开基本面的因素,投机商在纯苯价格达到高位以后进行的反复炒作在其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7月中旬纯苯价格冲顶以后,市场要求价格下调。
但由于原油价格开始攀升,并在8月中旬达到阶段性峰值,对下滑的纯苯市场形成支撑。
近4个月的国际原油价格整体走势以波动上扬为主,并且不断刷新历史记录,从成本上给予芳烃市场有力的支撑。
在市场的变化中,全球范围内因地区价差而造成的套利从来都没有停息过。
从价差较小的2005年2月初开始,由于美国供应紧张的吸引,部分投机商已经开始考虑从亚洲输出货物到欧美套利。
而随着欧美价格的上涨,价格差距越来越大,套利行为大增。
统计显示,2月末到3月初总共有5.4万t的纯苯从韩国运抵欧美,并且之后套利行为持续不断。
4月初,地区性的价格差距达到200美元/t左右,引发亚洲向欧美的大量出口,造成欧美纯苯市场迅速滑落。
通常情况下,欧美与亚洲之间的运费在40-50美元/t,而如果地区之间的价差与此相当,套利窗口就开始开放;如果船运紧张,运费可能高达90-100美元/t,则价差相应拉大以后才能形成套利。
(2)检修和非计划停车因素促进价格上扬2005年亚洲纯苯装置停车检修非常集中。
虽然大部分属于计划停车,并没有给市场造成突然的冲击,但是供应紧缩无疑对市场价格上涨起到了促进作用。
检修计划大部分集中在前3个季度。
在上半年,亚洲地区有近30套纯苯装置检修,并且主要集中在5-6月份,涉及产能达到370.6万t/a,造成纯苯产量损失超过35万t。
对于纯苯市场来说,装置如此集中的检修应该是重要的利多因素。
下游苯乙烯的停车检修装置尽管只有11套,但是总产能达到了337.5万t/a,对于纯苯需求的影响非常大。
估计由此造成的对纯苯需求总量减少超过30万t,与因纯苯装置检修造成减产35万t的损失接近。
同时装置突发事件影响芳烃的正常生产,为及时消化高价原料带来的风险,近2年世界各地的炼厂芳烃装置都在开足马力生产,年初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装置出现突发性事故,从而推动芳烃市场价格上涨。
国内大多数芳烃装置建厂年代已久,加之自2003年以来的芳烃市场价格不断攀升,一些装置长期带“病”运行,2005年初九江炼厂芳烃装置和广石化芳烃装置都出现了突发性故障,造成年初华南市场资源相对紧缺,价格出现突发性上涨。
今年下半年国际、国内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故障,造成装置停工或检修,如果在消费旺季出现这种情况就会使得芳烃价格突发性上涨。
(3)东南亚进口量将持续增长2004年日本已经转变为纯苯的净进口国,中国台湾因2套新建苯酚装置的启动,纯苯净进口量逐渐增大。
但韩国的纯苯出口量较大,仍将使整个东北亚地区保持净出口格局,但对东南亚的年出口量将降低17万t,东南亚地区净进口数量保持继续增加态势。
亚太地区纯苯产能增长统计见表3。
表3 亚太地区纯苯产能增长统计 (万t/a)2005年1月1日-2006年7月1日是我国的“WTO后过渡期”,根据入世承诺,要逐渐取消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进口招标商品的限制等。
2005年我国关税总水平将由2004年的10.6%降低到10.1%,同时人民币升值也使纯苯的进出口受到影响。
2005年8月,我国纯苯进口量为1.5万t,较上月减少28.5%;1-8月累计进口量13.87万t,同比增加435%。
8月平均进口价格为847.5美元/t,1-8月累计平均进口价格为900.4美元/t。
2005年8月,我国纯苯出口量为8890t,较上月增加205.67%;1-8月累计出口量1.62万t,同比增加171.7%。
8月平均出口价格为862美元/t,1-8月累计平均出口价格为871.4美元/t。
(5)苯上下游产品价格同步上涨,尽管上游原料价格暴涨,但是下游许多产品呈现同步上涨局面,而且许多生产企业总结出一条规律,原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下游产品装置效益会有一定幅度增长。
(6)流通领域炒作市场,由于我国近年来股市低迷,部分游资进入化工市场,对苯的价格上涨起一定推动作用,同时流通商也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
2.2 苯市场走势不容乐观虽然发生克特里娜飓风之后,原油和石脑油价格大幅上涨,但是由于供应能力增加而需求减弱,纯苯市场仍将呈熊市格局。
将对生产成本产生巨大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纯苯与石脑油差价继续缩小,已经由4月初的412-415美元/t缩小至129-233美元/t。
据分析,过去维持盈利水平的纯苯与石脑油价差为70-80美元/t,考虑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的因素,依照目前的价格水平计算,维持盈利水平的纯苯与石脑油价差应在120-130美元/t水平。
从短期来看,亚洲纯苯市场供应充足,而下游苯乙烯和苯酚生产商需求依然维持弱势。
供应过剩背后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美国套利窗口关闭。
东北亚某主要纯苯企业面临着价格下跌和库存增加的压力,8月中旬开始降低其12万t/a甲苯岐化(TDP)装置开工率,预计在2005年底前都将会维持低开工率状态。
市场普遍认为,由于亚洲出口到美国的纯苯数量减少,加上美国本土纯苯企业开工率降低将使市场供应趋于平衡。
在下游市场方面,由于苯乙烯类塑料需求较弱,亚洲几大苯乙烯生产企业已决定降低开工率,这将严重影响纯苯需求。
由于需求不旺,印尼Styrindo Mono公司2005年9月1日起关闭了位于印尼Merak的10万t/a苯乙烯生产装置。
台湾Grand Pacific石化公司(GPPC)也计划降低位于高雄的36万t/a苯乙烯装置开工率,此前由于市场需求下降,该装置自8月中旬起就维持80%的开工率。
韩国Yeochun NCC公司计划2005年10月20日关闭其14万t/a苯乙烯装置,进行为期40天的脱瓶颈改造;日本旭化成化学公司计划2005年10月上半月关闭2套苯乙烯装置,它们的产能分别为33万t/a和15万t/a。
日本NihonOxirane 公司也将对位于千叶县的42万t/a苯乙烯装置进行30天的检修。
众多苯乙烯装置开工率的降低将导致纯苯市场需求不旺。
同时,东北亚地区苯酚生产装置开工率的大幅降低也使纯苯市场前景不甚乐观。
由于我国和东南亚下游需求减弱以及供应增加,共有6家苯酚生产企业开工率已降低至85%-90%。
3 苯乙烯3.1 产量及进出口情况随着国内苯乙烯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加,苯乙烯产量也在逐年增加,表4为我国苯乙烯供需情况。
由于我国苯乙烯需求量较大,近几年苯乙烯消费增长率一直在20%以上,虽然生产能力和产量不断增加,但仍严重产不足需,不能满足国内实际生产的需求,每年都得大量进口,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2/3,我国仍将是苯乙烯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
表4 我国苯乙烯供需情况中国乙烯资源严重供不足需,发展苯乙烯受到了乙烯资源的制约。
大部分是为了满足聚乙烯、乙二醇等产品的急需,而用于苯乙烯生产的量及所占比例都很少,实际生产的乙烯用于生产苯乙烯的消费比例与国内苯乙烯的当量消费比例差距很大,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中国乙烯自给率得不到较大提高的情况下,这种结构性矛盾仍将长期存在。
中国乙烯资源紧张,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结合中国炼油装置结构状况,用炼厂干气中稀乙烯制乙苯不失为获得苯乙烯的较好途径。
中国国内的石化企业应看到巨大苯乙烯市场资源,适度加快发展苯乙烯,从中获取更大的商业机遇效益。
我国苯乙烯同其他基本有机原料一样,其表观需求增长较快,而自给率增长较慢,这与我国乙烯生产能力水平有关。
据此分析,到2008年前后在我国乙烯供应水平仍然较低的情况下苯乙烯进口仍将不会太低,所以不会影响乙苯过氧化物(EB-HP)法PO-苯乙烯的生产,我国在近10年内苯乙烯都将是纯进口。
据分析,一条苯乙烯生产线,其生产规模至少应在150kt以上,否则其生产就不能达到经济运行,未来几年其竞争力会大幅下降。
已知国外公司的生产规模都在200kt以上,并且都在扩建或改造,以尽量降低成本。
国内目前运行的装置中,年生产能力最大的为120kt,总能力不过1Mt,与国外生产装置差距很大。
况且国内装置多采用国外工艺技术,能耗、物耗要比国外高,生产成本难以继续大幅降低,竞争能力较差。
因此要加速苯乙烯生产装置和技术的国产化建设,大力促进我国苯乙烯行业的发展。
4 苯酚4.1 消费情况目前,我国苯酚主要用于生产酚醛树脂、双酚A、水杨酸以及壬基酚等。
水杨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医药产品阿司匹林。
目前我国水杨酸的总生产能力约为5.0万t/a,生产厂家主要有江苏丹徒县化肥厂、山东新华制药厂、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染料厂以及河北平山县化工厂等,2003年对苯酚的需求量约为6.0万t。
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水杨酸对苯酚的需求量将以年均约11%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对苯酚的需求量将达到约7.5万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