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郭元祥作为一种实践取向和经验取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比其他任何形式的课程都注重过程的教育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反映了一种“实践哲学”或“过程哲学”。
因此,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
我在课程改革实验区调查发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存在着过于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价值”的现象。
在实施中强调过程是否就意味着对结果的忽视?强调过程是否仅仅注重活动形式?应该引导学生获得什么样的结果?究竟如何处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这是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
一、关注过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强调过程的教育价值的课程,可以说,没有了实践活动过程,也就没有了这门课程本身,其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便不复存在了。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为什么要关注过程?“关注过程”究竟意味着什么?如何去关注过程?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在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是针对长期以来单一的学科教育或知识教育的局限性而设计的一门面向学生生活的实践性课程,其基本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在实践中自主地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尝试问题解决,获得丰富的经验,体验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发展实践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态度及个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种开放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
这种发展空间和机会是开放的,是需要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实践才能把握的。
在开放的发展空间和实践机会中,儿童会发现他们在书本中难以发现的无数生动的事件,经历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遭遇的无数现实情境,获得书本上几乎不能获得的真实体验、经验和感悟。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儿童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我实践故我在”。
看看孩子们在实践中的感受,我们就不难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就在过程中。
(学生活动日记略)在儿童的实践过程中,他们获得了成败的体验,知道了做任何事情事先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
那些冷嘲热讽甚至对孩子们人格的侮辱几乎是切实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每所小学的孩子们都遭遇过的。
正式这些遭遇,引起了孩子们对理解、尊重、合作的认识和感悟。
如果离开了具体的活动情景和真实的活动过程,这些认识、体会和感悟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获得的。
成功的喜悦也罢,失败的教训也罢,几乎都发生于过程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什么?可以简要地说,过程就是目标,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得到核心要素。
儿童经历了完整的活动过程,一系列的目标和价值伴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得以生成。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认识水平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价值可能比具体结果更有意义。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价值我们不能期望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哪些具有创新价值的技术或知识,但完全可以通过活动的具体实施,期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以活动主题为中心,丰富小学生的经验和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是学生以活动主题为中心的经验重组的过程。
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个体已有的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乃至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经验都可能受到来自亲历行为和亲历情境中新经验的冲击,或得到矫正,或得到改写,或得到充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经验重组的价值不是通过口耳相授或知识传承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儿童完整的、具体而生动的活动环节来实现的。
从此意义上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经验的积累、总结与反思。
⑵以活动任务为取向,发展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学力”。
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
从此意义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围绕活动的任务进行方法实践的过程。
如日本滋贺县教育委员会提出的综合学习时间的核心目标是围绕“学力”和“生存能力”来设计的[②]。
广岛县教育委员会明确提出了方法论层面的目标,并作了如下分解:[③]①信息处理技术与能力,包括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术与能力、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分析和选用适当的信息、运用概念图式适当地整理与表述信息;②表现的技术与能力,主要包括用写作、绘画等多种方式灵活地表达、具有个性的表达、问题解决过程中合理地表述观点、应用本人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并适当加以区分;③内容·思考·判断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地提出活动课题、课题设计的明确性、深入地分析课题的意义;④论理的合理性,主要包括内容的适切性、学会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⑤兴趣、关心与态度,主要包括兴趣与意念的发展、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活动的参与程度、积极参与活动的评价、自主学习与自我反省,以及自信心的增强。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出的六大总目标之一便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意义实现的过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价值的体现。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经历制定活动方案、搜集处理信息、运用调查、考察、实验、设计与制作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等,在具体的方法体验过程中,形成了自主发展的愿望和能力。
另外,学生的问题意识、环保意识、合作意识等思想意识和个性品质也在活动过程中得以发展。
应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价值在于体验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实现。
体验和生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性价值的核心。
在活动过程中,所体验的也许是痛苦的、失败的经历或感受,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与成长来说则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这种作用往往表现在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实践能力和思想意识等方面。
3.“关注过程”不是关注活动的形式关注过程,不是关注活动的形式,不是追求活动形式的开放性,而是关注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生成和经验重组,关注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感受和收获,即关注过程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由于综合实践的教育价值集中在活动过程中,因而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⑴让每个学生切实经历活动主题实施的全过程。
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引导每个学生自主地关注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从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问题到小组的活动主题的提出,应该让小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形成共同感兴趣的活动主题。
放手让小学生自主制定活动方案,通过学生自主制定活动方案,并为活动的展开做好充分合理的准备,发展他们的规划与组织的能力。
在活动实施阶段,留给小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在开放的活动情景中去实践,去体验,去感悟。
在活动的总结与交流阶段,引导小学生有意识地对亲历的行为和活动过程进行全面的反思和总结。
小学生只有亲历了活动的各个具体环节,才有可能获得丰富多样的实际体验和感悟。
因此,“关注过程”首先要求的是必须保证小学生参与完整的活动过程。
⑵亲历活动情景,体验活动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认识,提升观念,发展能力。
关注过程不是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或表面的热热闹闹。
关注过程反对“形式主义”,要求每个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完整地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获得实际的感受和认识。
因而,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亲历实际情景的时间和空间,并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及时总结。
只有关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价值生成,才能防止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化”的倾向。
二、兼顾结果任何教育活动或课程都应追求一定的结果。
但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相对于发挥过程的教育价值而言,只能兼顾结果,而不刻意去追求活动结果。
1.综合实践活动追求什么样的结果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不要结果的课程。
区别于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有其特殊性。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在关注过程的同时,综合实践所要兼顾的“结果”是什么。
⑴综合实践活动不可以追求系统化的理论化的知识,但要求学生通过主题活动自主获取知识,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整体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不追求基于文本学习的纯粹的认识结果,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所决定的。
在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活动主题的实际,形成对有关事物或事务的基本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⑵综合实践活动不刻意追求小学生活动结果或活动产品的科学性和独创性,但要求学生通过主题活动体验研究、设计、制作等实践方式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通过研究、实验、设计、制作等具体活动方式,学生必然会提出自己对相关问题或现象的认识与判断,设计问题解决的思路与策略。
在活动的评价中,我们不应以“科学参照”或“成人参照”为标准来评价学生所获得的认识成果、活动产品的价值,不应对学生的活动结果和产品做出是否科学,是否具有独创性的判断。
当然,不以科学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活动结果,并不表示学生的活动结果就可以违背科学性,也不表示不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⑶不仅仅兼顾有形的结果,而且要突出无形的结果。
有形的活动结果往往表现为学生的活动论文、报告以及具体的产品等,而无形的结果则主要表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的兴趣、主动性、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能力等。
这就要求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对学生实践能力、情感、态度、思想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积极结果。
就活动主题的实施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或价值来说,这不仅仅是应兼顾,而且是应加强关注的。
学生的实际发展就是活动的结果,远比有形的产品重要。
而这些无形的结果往往是与活动过程相伴随的,是在过程中生成的。
从此意义上讲,关注过程就是关注了这种“无形的”活动结果。
从下面的例子中就不难看出,无形的结果往往对学生的发展是最有生命力的。
(略)2.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不能完全脱离结果来关注过程的价值,也不能脱离过程来追求纯粹的活动结果。
为了保证活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在“关注过程”的同时,不能没有“结果”意识。
如何保证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⑴学生和指导教师都应有明确而具体的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开放性的先天性活动和学习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活动主题的展开过程是随意的、盲目的,相反,活动的展开应该是具体的、清晰的,目标明确的。
在全班学生形成了一个或几个综合活动主题后,指导教师要参与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的过程。
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方法引导,并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保证活动方法的合理性。
只有学生进行有知性的活动和有理性的实践,才能为活动结果的合理性奠定扎实的基础。
如何进行调查、如何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如何进行小实验,如何表达与交流等等,在活动准备阶段以及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都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⑶活动结果表达的形式多样化。
活动结果的表达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活动报告、研究小论文、设计的产品,方案、也可以是日记。
在美国应用学习标准所引用的案例中,学生的活动结果大部分是以活动日记的形式来表达活动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