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陈银惦
来源:《数学大世界·中旬刊》2019年第11期
【摘要】课堂上积极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利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还有益于他们学会尊重、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他们的人文底蕴,让他们有文化自信。
本文将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渗透问题展开详细阐述,旨在通过二者融合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数学教学;中华传统文化;渗透
中華传统文化是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体,是需要传承的民族历史文化。
我校作为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关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和福建省首批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学校”研究基地,非常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从课堂上营造传统文化情境氛围,注重确立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目标,部署学科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路径,完善文化传承体系。
一、引入传统文化故事
在悠远的历史中,有很多关于数学的传统文化小故事和名人故事。
课堂上可通过引入小故事,向学生呈现古人数学思想,普及古人的一些计算方法。
在了解故事过程中,学生将被其蕴含的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等传统文化精神所感染,主动继承故事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
故事通常具备一定说服力,所以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巧妙引入经典故事,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魅力的体验,树立正确的成长方向。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时,可先引入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原理来计算平面图形面积的小故事:刘徽思想敏捷,一生都在刻苦探求数学。
在面积计算上,他经过数次研究,提出可把一个图形分割、移补来计算出它的面积。
听了刘徽的故事以后,学生被他坚持不懈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所感染。
当学生与故事中的刘徽产生情感共鸣以后,可再顺势引入割补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种教法不仅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S=a×h这个计算公式,还将促使他们主动继承坚持不懈的传统文化精神,积极探求多边形面积知识。
二、了解古代计算工具
古代计算工具有着独特作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课堂上为了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带领学生认识由古人智慧创造而成的计算工具,启迪他们透过计算工具发展史增强文化自信,了解更多中华传统文化。
期间,要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自主调查古代数学计算发展历史,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