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性学习总结与反思

研究性学习总结与反思

研究性学习总结与反思一、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的初衷研究性课程设置的初衷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课程改革说起。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谈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存有的问题、弊端明显地突现出来,教育观点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合,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仍然存有,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有,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与选拔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等。

这些问题的存有,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正说明了推动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同时指出:当前我们的教育改革,就是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教基字〔XX〕6号通知中说:研究性学习是《全日制普通高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的重要内容,是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它对于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动老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也明确指出,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使用于实践的机会,促动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

”“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中学课程计划》将会逐步推行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个活动的深化,満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自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水平的需要。

”教育部教基字〔XX〕6号通知中还说:“展开研究性学习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展开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

”从以上引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的初衷,是基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质量这个最终目标的。

为要能够达到这个目标,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来改变教师和学生不能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为了保障课程实施时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又具体地指出了“研究性学习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门”。

当前,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是否做到了这些呢。

我们有必要对两年多以来的研究性学习作一个回顾和反思。

二、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回顾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每周3课时,每所普通高中学校都应该按课程计划开课设节,可集中和分散使用。

但是直到现在,我们很多学校在课表中没有体现,有的将全部课时安排在课外活动中实行,实际上形同虚设。

还有的学校干脆把这三个课时分配给数学、物理、化学三科,意思是只在这三科当中实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好的是安排1个或2个课时在正课(课表上)时间中,其余安排在课外活动和其他课余时间中实行。

那种把研究性学习只分给几个学科的作法是不妥的,因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但仅某几个学科的事,应包括所有的学科,而且,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很多是跨学科综合、交叉的。

研究性学习只安排在某几个学科是不妥的,只安排部分教师实施,也是不妥的。

研究性学习每周3课时,高中14大学科中,除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信息技术这些科目本身就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外,其余9大学科都应安排研究性学习的课时,每期作16周上课时间计,全期共48课时,如果每周2节安排在正课中,每期有36节,则9大学科每科能够排4课时的研究性学习课。

排课时,总课表上不分到学科,另用单列课表将研究学习的课时分配给每位任课教师。

督促检查,才能使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每个学科每位教师4节研究性学习课干什么?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展开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水平的一种课程。

它是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索活动为过程的一种综合学习活动。

当前在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上有三种情况:一是以课题研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课题内容选择的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注重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方面。

课题研究还包括项目(活动)设计类的课题。

这种以课题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实行,即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交流表达阶段,相对应地,对于这种学习的评价过程就分为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对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实行讨论交流等),和结题评价。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组织形式又可分为个人研究、小组研究和班集体研究三种形式。

第二种,就是有人称之为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研究性教学”,即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校热衷于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即在一节课中铺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即使这种问题也会是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多数只与某一个学科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

这种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与各自的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这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放弃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的自主探索学习活动形式,那么研究性学习就将背离它的初衷,而被纳入“应试教育”的狭窄轨道,终究是没有什么前途的。

反过来,如果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与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的研究性学习密切结合,则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会更加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与性质。

因为,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探究水平。

第三种情况,就是“带研究性特点的”学科教学形式。

就是教师在日常的各学科中,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问题,也就是将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中的作法。

这也能在一定水准上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和性质,对提升学科教学水平有积极意义。

综合以上三种研究性学习的三种基本形式看,当前的重点仍然应是第一种形式。

没有第一种研究性学习形式的广泛展开,就无法造成一定的气势和氛围,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

也正所以,教育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特别强调“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展开社会调查研究和实践活动”。

另外,研究性学习的很多问题是一个持续研究的过程,不是一堂课或两堂课所能解决的。

但是,与此同时,当然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形式也能够有教室课堂上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前所述,活动评价中的开题论证,中期评价,结题论证,活动总结与交流都能够在教室课堂中实行。

走出课堂和校门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不是仅仅当前为了转变观点有权宜之计?理应说,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因为,不但仅现时的观点转变问题,学生创新实践水平和探究水平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亲自体验,学生要获得社会生活的亲自体验,今天的学生要走出课堂和校门,明天的学生同样要走出课堂和校门,今天对我们教师来说,可能是不太自觉这样做,明天则可能是一种自觉和自我意识的行为。

研究性学习每周3课时,一期至少48课时,三年将是276课时,这么多时间的研究性学习,确实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看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学生理应走出课堂和校门。

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困难,不但是存有理解上的模糊,观点落后,更在于研究性学习管理上的困难,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评价机制的问题。

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管理与评价,要做好过程管理和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

在这里我主要谈一谈活动过程的管理。

有的学校对于活动过程的做得比较好。

广东番禺中学采用了建立“课程档案”的措施。

规定:学生必作:(1)研究方案:课题名称,目标,意义,内容,方法,所需资源,人员分工,进度安排,成果形式,专家或指导教师等内容,开题前上交,教研处备案。

(2)研究周记:每人每周学习情况记载,每篇很多于400字,含时间、地点、研究内容(要具体)、收获、体会、问题等,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期末总结要求1000字,每周上交专职教师批阅。

(3)研究成果:每小组或个人从下列内容中至少选择一项,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科技作品以及软盘、录像资料等,期末上交专职教师。

教师必作:(1)指导笔记:含对全班或所负责小组(个人)的指导的详细记录,有时间、地点、对象、主要内容,由专职教师共同完成,每周一次,每月底交教研处。

(2)项目总表:项目汇总(名称、项目成员、指导教师单位、联系渠道、进度所需资源等内容)开题后交教研处备案。

(3)学习心得:每月写一篇与课题相关的心得。

(4)项目评估:对项目的意义,成功与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每篇很多于5000字。

教研处必作:(1)检查记录:每月末检查教师的指导笔记和学习心得,按a b cd四等评分;每学期抽查每班各项目小组(个人)的研究周记,按a b cd四级评分。

(2)科研论文:每学期以校研究性学习课题为研究范围,写一篇科研论文。

每学期编辑一本优秀研究成果集。

从番禺中学的情况看,这所学校还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中,主要是专职教师发挥作用。

实际上研究性学习的展开,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应参与其中,理应充分发挥每位教师、备课组、教研组的作用。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问题。

对教师的评价:研究性学习涉及教师工作量的认定和工作情况的考核。

有的学校作出了相关管理与考核的规定:例如有一所学校规定专职教师每人带3个班为満工作量,兼职教师其工作量与语、数、英教师等同;另一所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指导的课题数为1—5个;还有的规定:(1)因为示范性高中要求教师能胜任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所以,能承担研究性学习指导和任意选修课教学的教师是合格的。

并作为示范性高中教师的必备条件,学校将以此作为教师晋级、评选、年度考核优秀的硬指标。

(2)工作量计算:专题讲座按1:1计算课时,应与学生共同听课,讲座期间较长时间在年级室者视同旷课。

其他指导活动计算为:课题数×权重(根据课题质量确定权重)×每课题津帖数。

(3)课题研究指导工作认定依据:①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专项记录本。

包括学习笔记、听课记录、指导活动设计与过程记录,授课教案等。

②所指导课题组的相关原始研究资料的收集,研究的阶段成果(如小论文),对学生的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