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研立项申报书-(参考}教学教材

科研立项申报书-(参考}教学教材

二、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论文总体框架
(1)风雨中的姐妹情(姐妹情谊的理论背景及两部小说中姐妹情谊的共同本质)
姐妹情谊最早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女权运动第二次浪潮中,它在反抗父权制这个共同的靶子基础上形成。肖沃尔特把“姐妹情谊”定义为女性团结一致的强烈情感,是指妇女在共同受压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感情上互相关怀互相支撑的一种关系。本课题提到的姐妹情谊已超出了这个名词在产生之初的意义,是从人性角度而不是政治角度进行研究。
《我的前半生》则是写大都市成熟女性之间的姐妹情谊。子君与子群两姐妹有着长达数十年的隔膜,但在风雨面前却表现出了最真挚的姐妹情谊;好友唐晶在子君离婚后帮她开启了美丽的新人生,使她避免了鲁迅时代“子君”的旧道路。这种姐妹情谊是救赎式的。
(3)女性观之差异及原因
秧宝宝与她周围诸位女性的姐妹情谊是她孤寂青春里的一道亮色,没有这些人的陪伴,她也终能从青涩的小丫头长成亭亭玉立的花样少女。这些女性在她生活中充当的是启蒙者、引导者的角色,唤起了小女孩女性意识的觉醒。而子君的生命中若是没有唐晶、子群的姐妹深情,便会重蹈鲁迅时代“子君”的覆辙,走向另一个悲剧命运。她们充当的是激励者、救世者的角色。她们坚信女人离开了男人,同样可以开创出一片自己的新天地,这是对男权制社会毫不妥协的挑战和抗争。由此可以看出,王安忆的女性观是温婉内敛的,亦舒则显得更为激进,更加大胆地张扬女性主体意识。
项目研究论证报告
王安忆与亦舒小说中的姐妹情谊之比较
——以《上种红菱下种藕》和《我的前半生》为例
一、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1、研究现状
王安忆与亦舒分别是大陆和香港地区的女作家,她们的小说大多描写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体验,彰显女性主体意识。当前学术界对王安忆的研究比较丰富,而对亦舒研究得还不太充分。针对王安忆和亦舒小说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对王安忆和亦舒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此类研究多是从小说中女性形象在恋爱婚姻中的沉浮与抗争入手,剖析她们独立的精神世界,挖掘小说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2)研究王安忆小说的叙事艺术、文体结构;
(3)王安忆和张爱玲、铁凝、池莉等,亦舒与琼瑶等的对比研究。
经过上述的粗略归纳,我发现王安忆与亦舒的小说在女性主义研究层面具有很大的比较价值,但是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乏善可陈。以往的研究都是孤立地解读王安忆或亦舒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和女性观念,而没有从两位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出发,对她们各自的女性书写进行对比研究。另一方面,从前的女性主义研究主要把目光集中在女性的爱情生活上,而有些忽略同性间的友谊。实际上,同性联盟即姐妹情谊是女性抗争之希望,在王安忆和亦舒的小说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课题拟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通过对王安忆的《上种红菱下种藕》和亦舒的《我的前半生》两部小说的文本细读,结合作品的地域、社会背景,对王安忆和亦舒小说中体现的“姐妹情谊”——这个女性主义重要理论作对比研究。
专长及
拟发展
方向
我的专长是阅读、写作。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特别感兴趣,中学时阅读了大量现当代名家名作,升入大学后开始阅读一些文学方面的理论专著和权威的学术期刊。另外,我的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成绩比较优秀。因此,我的拟发展方向是现当代文学。
项目主要
成员
姓名
院系姓名Biblioteka 院系田璐莎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试验班
邵翠翠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试验班
2008年9月—现在,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习。大一时平均学分绩在08级汉语言文学试验班排名第一,被评为三好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大二第一学期进入“博雅计划”,并且顺利通过英语四级考试。
从事科研经历与成果
进入大学至今,我在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学科上写过几篇小论文,如《忏悔与救赎——从基督教的忏悔伦理解读<雷雨>中周朴园形象》、《爱与恨的斗争——浅析<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的内心世界》、《论古代汉语的“诗性”特征》、《从“雷人”说网络流行语》等。
项目类别
A
A.科研论文B.小发明、小创作C.文学创作与评论D.摄影、美术、作品
研究起始时间
2010年3月
完成时间
2011年3月







姓名
田璐莎
性别

年龄
20
院(系)
汉语言文学试验班
个人
简历
(高中始)
2005年9月—2008年7月,就读于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2006年9月文理分科时由于对文科兴趣浓厚以及语文成绩较好进入文科实验班学习。
王安忆从小在上海长大,十六七岁曾去安徽插队,是在典型的中国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女性。亦舒五岁时便迁去香港,生活在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后来又留学英国,深受西方女性主义思想的熏陶。再加上她有过几次婚姻,对女性在社会、家庭中的地位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些原因导致了两人女性观的差异。
2、选题意义与价值
(1)结合具体文本阐释女性主义理论“姐妹情谊”在中国当代女作家中的书写,是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一种丰富。
(2)以姐妹情谊为切入点对王安忆和亦舒的小说进行比较研究,对内地和香港的女性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推进作用。
(3)对王安忆小说《上种红菱下种藕》的关注,有助于填补这部小说的研究空白。
华中师范大学
本科生科研项目立项申报书
王安忆与亦舒小说中的姐妹情谊之比较
项目名称——以《上种红菱下种藕》和《我的前半生》为例
项目类别科研论文
申报人田璐莎邵翠翠
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试验班年级2008
申报日期2010年3月16日
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制
项目
名称
王安忆与亦舒小说中的姐妹情谊之比较
——以《上种红菱下种藕》和《我的前半生》为例
《上种红菱下种藕》中的秧宝宝从小就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被父母寄养在陌生人家里,她的青春是孤寂的。《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在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和爱情奉献给丈夫之后却惨遭抛弃。但她们都在姐妹的支持和帮助之下战胜了人生的惨淡风雨。两种姐妹情谊都是女性在成长岁月中面对孤寂和来自异性爱的伤害时,对来自同性的温暖、理解、关怀的奢求和期许。
(2)启蒙与救赎(两部小说中姐妹情谊的不同之处)
《上种红菱下种藕》写的是江南小镇十三四岁小女孩的姐妹情谊。秧宝宝在成长过程中与同学蒋芽儿、张柔桑,寄住人家的儿媳陆国慎、女儿闪闪,甚至是身份暧昧的女工黄久香都发展了真挚感人的情谊。这种姐妹情谊超越了年龄,看似不可思议实则纯净如水,是青春期小女孩对异性恋关系的替代。正是有了这些人的陪伴、引导,她的成长才变得多姿多彩。这种姐妹情谊是启蒙式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