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指导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指导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指导
新课程中语文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工具。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我感受颇深,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深深的认识到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一样,在整个语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我认为作文教学不止是习作上的任务,而需要渗透与讲读课、阅读课中。

因为讲读课和作文课是相辅相承的,只有做到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的“知识积累”。

在我校大语文观的教学实践中我受到很大的启发,领悟到了自己的“理论”。

让教材为作文服务,是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中最巧妙的方法,也是简便易行而又易见成效的做法,这是我近几年执教的感悟。

一、将作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作为整体组织推进单元教学的切入点。

突出主题,目标全面,按照教材编排体系,每一单元确定一个单元主题,并以此作为讲读教学的切入点,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材料收集、运用、创造信息能力的训练,还要关注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情感熏陶、品德教育、心理素质训练等,为学生作文奠定基础。

二、利用教材为范文,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第一、从课题入手,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审题是习作前极为关键的一步,审题错了,则”下笔千言,离题
万里”,因此教师在讲读课文时释题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实践中我发现小学阶段课文的类型无外乎是写景、记事、说明这三种形式。

如五年级教材中的《秋天的怀念》一文,主要是借用萧瑟的秋景来展开哀伤的记叙,抒发了作者”秋天的怀念”。

很显然《秋天的怀念》中,”秋天”是关键词,它要求文章选取的材料发生的时间是在秋季,这点从文章的”望着天上南归的雁阵”“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北海的菊花开了”等语句而知。

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明白了这一点,故习作《秋天的早晨》都能先从题目入手,找到关键词”秋天”与”早晨”,所描摹的景物都能突出秋天早晨的特点,再如《记暑假里经历的一件事》,学生通过审题懂得必须抓住”暑假里”(所记的事必须有夏天的特征),经历的(必须是自己做的或参与其中的,不能是道听途说的),”一件事”(只能写一件事),审题无误,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

第二、理清教材线索结构,训练学生作文思路
文章的思路,结构是作者的认识在写作上的反映,体现了作者对事物理解的深刻、透彻的程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剖析范文的构思,讲清作者是如何根据写作目的确定中心,并围绕中心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的,从而学会根据材料,准确地确立主题,开拓写作思路,使写作时也能博采众家之长。

如在讲授《詹天佑》一文时,向学生讲清,作者在原文中并没有交代人物的外貌、服饰等特点,而是用一句话?来统领全文,全文也正是为这句话服务的,这样就更好的反映了文章的主旨,以及体现了积极的社会意义。

再如《桂林山水》和《林海》这两篇课文在讲读时,我我只交代一句,“这是写景的文章我们应怎样学?”学生很清楚地找出了“静、清、绿”的特点,并强化了总起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和总述句“这样的山,……”教师在讲读教学中不但讲解了知识,还更好的讲解了这类文章的仿写。

无论是从结构上、句式上、修辞上学生都有仿写的印迹。

我确实尝到了这种课型的甜头。

第三、从教材细微处入手,提高学生的描述能力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能在细微的地方打动人心,所以教师要帮助阅读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要帮助其揣摩关键字眼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达的特定意义。

如教学《军神》这篇课文时,通过请学生圈找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让学生体会到习作如能将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恰如其分的描写,那无疑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无疑使文章更生动更具有感染力,更能吸引读者,学生领会了以后,在自己的习作中就非常重视,并经常去模仿这种写法,如能学以致用自然是受益不少。

第四、精析范文精彩语段,指导学生加以模仿。

许多优秀的范文往往有一段或几段较为精彩的语段,它集中体现了文章的主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珍珠鸟》某段写到:”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低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
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这一节把珍珠鸟那可爱、淘气、顽童般的样子描绘得相当传神,我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了诸如此类的精彩语段,带领学生细心诵读,潜心体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受到文章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并由此得到写作上的启迪。

一位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在他的观察日记中这样写他家的一只小花猫:晶晶(小花猫)十分可爱也十分调皮。

记得有一天下午,它照例蜷缩在门口,忽然从外面飞来几只麻雀,一下子落在天井里,它们蹦跳地寻觅食物,全然不把晶晶放在眼里,晶晶见麻雀对自己居然”视而不见,大发其火”,只见它“霍”地站起来,一下子竖起了尾巴,对准离它最近的一只麻雀飞一般扑过去,只听见一阵小鸟的惊叫,一只麻雀已成了晶晶的”俘虏”。

第五、学习课文结尾,变淡而无味的结尾为意味深远。

作文有了好的开头,还要有好的结尾。

古人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结尾不好,文章就成了虎头蛇尾,或导致前功尽弃。

如《荔枝》一文的结尾是这样的:“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这句话含蓄地记叙,既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又颇有含而不露且又能令人深思之韵味。

如《同学之间》这篇日记中,有一位同学在结尾处写道:虽然我们没有语言,但我们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我认为许多课文都是能当作范文来教学生的,它们或文质兼美,或寓意深刻,或结构独特,或选材别致,或感情细腻,学生多读多
学这些文章,教师在讲读教学中归类渗透,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学生自然就会提高写作水平。

三、利用范文,讲评作文
通常的作文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在学生们作文之后,进行为数不多的讲评,将学生们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讲,但缺少讲评的参照文章,学生常常有过眼烟云的感觉。

我的作文讲评,除了在作文课进行作文讲评外,更多的则是把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带到讲读课上去讲评。

这有个好处,就是把范文当作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出学生作文的瑕瑜,使学生们从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欣赏鉴别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在作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常常是“大眼睛炯炯有神”等千篇一律,毫无特色。

在写人的作文教学时时,我找几名同学在前面当“模特”,引导其他学生仔细品味人物特征,引导学生描写人物片段。

要求学生在表现人物时能够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地方。

结果,大量佳作涌现,我在班上一读习作,学生就能猜出是谁。

总之,在讲读课中进行作文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语文学习一个全新的课型。

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讲读教学重在“读”,作文教学重在“写”,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就是努力将“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想使写作知识起作用,就得在多写多练中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要想使典范作品起
作用,也得在多写多练中完成由借鉴“转化”为创新的工作。

我“涉水不深”,仅有的几点“思考”难免有疏漏之处,谨以此求教同仁,企盼斧正便于我更好的实践。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