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及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及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
及关系

济南章丘圣井李福小学
蒋国成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
让学生认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并重,方能全而提高
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 写作 环节 提高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的关系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我
们可以把阅读理解成为写作的源泉,把写作理解为阅读的升华。而这两个环节在教与学的过
程中通常很难被把握,其中关键原因在于语文阅读与写作因其人文感悟色彩浓厚,而不同于
自然科学课程可以提供客观的唯一答案;加上教学对象处于稚幼年龄阶段的特定性,主体没
有完全被激活,使得阅读与写作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难题,这样导致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
成为薄弱环节,写作文成为学生很痛苦的一件事,长期以来都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而
事实上,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读写资源,课后练习也设计了很多以读促写的习题,我们应
认真地利用教材的范式文本提供给教学对象的丰富资源。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探讨
粹取范式文本、巧得仿写文本。不利于学生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无论教学方式如何改革变化,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不可或缺的。我借鉴成功的教学模
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阐述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重要性。近些年,课堂教学
大量引人多媒体教学,提前制作了精美课件。背景资料、文章结构、段落分析等,逐一在投
影屏幕上亮相,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整堂课下来,鼠标代替粉笔,屏幕演示代替教材,唯
独少了学生的读书声。我则认为:不管教学方式如何创新,教师都不应忘记引导学生能力的
培养加强朗读,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又是难点。通过课文分析,探究 ,运用语
言方式与语言沟通这一规律。把语言训练放在语文教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探讨,
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语言训练的理念,语言训练的目
标,语言训练的方法。 2、 摹仿,化用,融合,创新。 3、 白话文书面词和口语的相互转化,
文言文词和普通话的相互转化, 普通话和方言词的相互转化。口语和书面语的要素的相互转
化。 4、 体会作者的感觉表现力,审视作者的心理倾向,理解作者的感情抒 发。 5、 感觉
的沟通,心理间的沟通,感情的沟通,感觉、心理和感情的相互沟通。 6、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
文性的统一是学生的语言的实践和素养的整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
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既要
有明确的目的,又要有科学的方法。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而且浸透了语文情
感。在内容和目标上,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又是指导包括内正在新课程如火如荼进行
的当下,语文教学无论是在理念、模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改革过程中也有值得注
意的地方,其中语言训练的削弱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一味追求阅读的形
式,而忽略语言训练的内容。教师引领学生学词炼句,进行默念、复述、背诵等训练等等传统
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在如今的课堂上已经很难看到,又或者过于重视自主性、想怎样说就怎样
说,使训练不达效果,缺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逐渐淡化了,
课堂往往是华而不实。语言教学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能正确理解、品味语言是
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试图以语言
为立足点,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契机,从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等方面进行语言训
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注重知识、语言、技能、情感和
思维的同步积累,全面展示阅读教学中的内容美、语言美、方法美和过程美,力图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坚守语文教学的个性,真
正让语言教学活起来眼下,在一些公开课中,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能获得好评,用表演、说唱、
课件等形式来代替诵读、感悟、理解,抛弃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忽略语句的鉴赏的教学形式,
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的味道,甚至变味。造成学生听不明白,说不得体,读不出感情,写不畅达,
学生的语文素养严重滑坡。正如厨师名家,烹饪菜肴突出菜香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突出
语文味。其实语文味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还语文教学的本色就要回归课文,使
语文课堂充满日久弥香、沁人心脾的语文味。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做到以下三
点。一、理直气壮地把握语文是交际工具的。二、加强学生的朗读时间,把课堂让给学生。
三、加强学生的讨论,交流。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
力。读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人们常说"文章不是无情物",所以"读得好,
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朗读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对词语的
感受能力、对语境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审美能力。因此语文课应该上成扎扎实实的语
言训练课。而语言训练的主要途径之一。

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 写作中的反应,它需要进行长期的、不懈的努力,事
实证明,学生应该具备写作的基础能力。写作能力的提 高需从多方面做出努力,对其必须
有足 够的重视,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勤于思 考、善于观察、广泛阅读,注重实践,多积累、
多学习,从而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写作能力。但很多时候,我们误以为写作是技术问
题,以为解决了写作方法,学到了写作技能,学生就能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但事实上,写
作技巧只是一个指头的问题,甚至连一个指头都算不上。这些年,我们教授的写作技巧还少
吗为什么一到正式写作之中,学生就只能干巴巴的说一些地球人都知道的废话、套话、假话、
空话呢独抒性灵的文字,发人深省的言论,启迪智慧的篇章,却累届而不见。阅读学生作文,
常常让我们“怅然心中烦”,甚至有“拔剑四顾心茫然”之叹。其实,道理很简单。作文即
生活。素材的累积,是生命记忆的衍生;不管是真实的来自实践的记忆,还是从阅读中,从
那些一代代物化的经典中得出的间接生活,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忽缺的素材和营养。材料的
分析,则是对生活与生命的阐释;用我们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去解读材料中的生活和生命,这
是生活的交叠,也是生命的交融。每一次材料的分析,都是生活的一次丰富,生命的一次重
生。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不仅是客观的河流在变,更重要的是主观的人随时在更
新。所以,重要的不是材料,不是事实,而是阐释,用自己的心灵之眼和生活的阅历去阐释。

笔墨的流淌,则是情感与思想的激荡。处于真正的情感之中,应该达到无我的境界。
这个时候没有观察者,只有观察。摒弃了一切前见,只有当下,只有存在,如海德格尔所言,
存在不断涌现。在现代社会里,人们进行各种社会活动、互相交往、传递信息、协调工作……
都要使用到应用文,可以说,在所有的文章体裁中,应用文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近
年来,许多公司、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都十分注重考查应聘者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因此,对于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应用文的撰写和使用,既是职业素质的体现,也是职业岗位的要求,
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将来就有可能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和损失。应用文写作是一门综
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和工具课。职业学校是侧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中等学校,在“以
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本应将应用文教学作为语文
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而加以重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得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
情况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我国语文教学大方向看,我国中小
学语文的语言教学方向一直偏向于文学性语言,有人称之为“文艺性散文”或“文艺腔”,
学生最擅长写的是“记叙文”——文艺性散文,而不是实用、合逻辑的语言——应用文,学生
学的都是堆砌辞藻的陈词滥调,或是无病呻吟的情绪性的发泄,真正带点学术研究味的文章
很少,而绝大多数学生将来要在社会上生存,就要与人书面交流,因此就要学会写作。重读
轻写、读写割裂是目前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病.阅读费时费力,写作成了附庸和装饰,其结果是
写作依然是学生头疼的事,以致于写作水平提高不快,语文难学,作文难教。如何解决这一
难题呢笔者以为有效的办法是:读写并重,以读促写。
其实,古人早就明白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他们对阅读与写作是十分重视的,而且把读
与写紧密联系起来,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一条根本途径。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
神”。“破万卷”是说读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文章才能
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
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古人对阅读与写作的论述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当然,这里所说的阅读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课文阅读。它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本”为本的教学观念,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
性地适时地引进生活中的新教材,让学生多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特别是报刊
上的新鲜时文,也应引导学生自觉地阅读。有了强烈的创作动机,一篇又一篇优秀的文章才
能产生,以读促写,写而促读,读与写产生了良性循环,阅读与写作才能给学生带来乐趣。
写也可以促进读。自己有了写的体会,自然就提高了理解、欣赏的能力。”可见阅读和写作
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认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读写并重,方能全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联系电话: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