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诗两首教与学目标知识目标:背诵诗文。
能力目标:1、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2、领悟诗句蕴涵的哲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正确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教与学重难点1、熟读背诵全诗。
2、感悟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3、体会此诗和婉亲切、热诚坦率、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的语言特点。
教与学方法指导,点拨、导读,自我探究、合作学习第一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是苏东坡在屡遭贬谪之际唱出的人生哲理。
同学们,你们又曾有过什么“阴与缺”?比如学习上、跟同学交往中、与家长沟通时曾经历过什么困难、挫折?面对这些困难与挫折我们该怎么办?世界著名大诗人普希金为此写了一首诗,给了我们一番特别的叮咛和嘱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提示: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的思想与诗歌,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恐慌与仇恨,先后两次遭反动政府的流放,但他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别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为他自己,而且也为整个俄罗斯文学赢得世界声誉。
特别是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
他的著名诗篇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他还写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剧本。
《别尔金小说集》是俄国短篇小说的典范,其中,《驿站长》是俄国文学中描写小公务员或其他城市底层人们的“小人物”形象的第一篇杰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形象,开创了俄国文学歌颂农民起义英雄的先例;其他作品还有叙事诗《青铜骑士》、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和小说《黑桃皇后》。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2、整体感知让学生带这两个问题先自由吟读诗文①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②它在哪方面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伟人毛泽东《沁园春》中评论古今、指点江山的那般激情?是徐志摩《再别康桥》中“河畔金柳”的那种优美意境?还是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深刻哲理?)③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朗读这首诗?3、教师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的纪念册上的。
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1、教师设疑,让学生通过讨论试着解答问题①题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什么意思?②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这句诗的含义?③你能用一句话把此诗的哲理表达出来吗?提示:(适当插入写作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指在生活中遭遇到了艰难困苦等不幸(这是特指在生活中因遇到遭遇艰难困苦而身处逆境)。
诗人写这首诗时正遭流放,正处在不幸的逆境之中。
②首先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坚信这一切一定会过去的,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
其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者要表达的看法是,人生的经历与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每一种经历与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尤其是在逆境中磨砺,更是一种宝贵而亲切的精神财富,更能锻炼生活的勇士,更能铸造精彩的人生。
③面临挫折要正确、乐观地对待它,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美好的。
2、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提出尚未疑问的地方,教师帮助解决)3、了解作者(注释、通过网络或课外资料书等了解作者)4、小结领悟方法:①善于抓住关键词②结合作者写作的背景(知人论世)③调动现实生活经验(三)品读升华1、品味此诗的语言特点①有丰富的哲理意味②劝告口吻、促膝谈心式:亲切和婉、热情坦率2、形成有感情品读3、延伸:与人交际的语气语调4、明确学习目标三、课堂练习1、是一首著名的诗,作者是俄国伟大诗人——————。
2、“生活欺骗了你”并非单指上当受骗,而是指———————。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告劝我们: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因为我们要相信——————————。
4、“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一句应怎么理解?四、迁移拓展引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试着写一写:假如,不要,不要!需要。
相信吧,。
例:假如生活中遇到了困苦,不要惊慌,不要沮丧!阴暗的日子里需要信心,相信吧,开心的日子定会到来。
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了作者身处困境时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再次领略了诗美的艺术魅力。
对我们今后在人生道路上经历风雨,经受磨练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和巨大的教育意义。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次来齐声朗读(背诵)这位伟大诗人的不朽之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播放音乐,让学生和着音乐吟诵这首诗,以加强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领悟和诗歌艺术美的品味。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七、板书设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哲理诗生活“欺骗”不要悲伤、心急积极(困境、挫折)镇静、永远向往乐观八、教后记:学后记:答案1、普希金2、人生遭受挫折3、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4、人生难免会遭受挫折,我们要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对待,“心地永远向往着未来”,这样,越过坎坷之后回首过去,那一切艰难困苦都将变成“亲切的怀恋”,因为苦难是最好的老师,欲见彩虹必先经历风雨。
第二课时《一条未走的路》教与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与学重难点1、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2、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与学方法指导,点拨、导读,自我探究、合作学习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指名背诵或集体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上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学习了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诗《一条未走的路》。
(板书课题、作者)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
母亲把他带到祖籍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
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
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
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
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2整体感知(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2)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试着和乐而诵,进一步激发情趣。
(3)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教师启发:说到路,人们自然会很容易地联想到生活之路。
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哲理思辨;……人们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于是,人生的选择,也就是“路”的选择了。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一条未走的路》有着深刻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的。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吗?(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我们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2、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静。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
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
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
人生之路有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
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竟人意的地方。
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
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小结:从全诗的结构看,诗人写自己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另一条未选择的路上。
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就意味着放弃,放弃也蕴含着选择。
所以这首诗中诗人恋恋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来意味深长。
教师:刚才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理解来读这首诗,希望大家能在诵读中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提问: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一条未走的路”?请大家展开讨论,谈谈你们的看法。
(同桌或前后左右互相讨论,然后请同学发言。
教师针对不同意见适当加以评述,但要鼓励发表自己的意见,表扬有创新精神。
结果不必求统一。
)明确: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作答:从诗歌内容与结构看,诗中虽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是那条“未走的路”;从诗歌的感情基调来看,诗人并不是要抒发为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而欢欣或庆幸,而是对未走的那条路的留恋;从诗歌的主旨上来说,诗人的写作意图是要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加以思索,从而也是对最初的选择的反思,进而告诫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慎之又慎。
所以,诗歌以“一条未走的路”为题。
提问: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与《一条未走的路》有什么不同?先讨论,后作答(方法同前)。
明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一条未走的路》则表现出些许的忧郁。
提问:3这两首诗可能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先讨论,后作答(方法同前)。
明确: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透露出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更多的是给人以鼓舞;而《一条未走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考,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或许更能容易读者的共鸣。
三、课堂练习1、诗人笔下的路显然不是指行走的路,而是指:2、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是因为这条路:3、面的理解不合诗意的一项是:()A、选择什么路反映什么样的思想性格,看得出来,诗人是位好于探索、勇于探索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