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小说《棋王》赏析作为寻根小说的一个代表作家,阿城及其作品在中国新时期小说史上处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处女作《棋王》被誉为“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发表虽早,但文字简劲,结构精巧,气度超逸,为后出作品所不及,又有超迈于流派之外的内涵与趣味。
它取材于作家本人亲历的知青生活,但在主旨表达上却没有如通常的“知青小说”那样去大肆渲染、描绘一种悲剧性的历史遭遇和个人经验,而是体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自觉认同。
下面我们来深入分析小说《棋王》以及其体现的“寻根文学”的特点。
一.王一生的形象特点“寻根”所体现的对于传统社会文化结构的分析是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之后,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根”的内在动因不仅是对中国社会状况的质疑,同时也是对“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的文化原因的尝试性追溯。
“文革”犹如一场梦魇,醒来之后依然无法抹去记忆中的伤痛,在这生与死,美与恶,真理与荒谬交织的乱世中,我们看见了那个真正超脱世俗的“庄子”。
下面我从两方面分析主人公王一生的形象特点。
(1)从吃的方面看王一生所处的是一个政治动乱、物资匮乏的社会时代,他对物质追求的第一要求就是“吃”。
小说写他饥不择食,只要是能充饥的食物,不论干湿,都能享用,而且吃相极恶。
“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的一个渣儿不剩,真是惨无人道”,其“惨无人道”的吃相实质上揭示出了主人公贫寒、饥饿的生存困境。
小说中王一生与“我”在火车上大谈“吃经”,通过王一生对“馋”与“饿”的辩解,表现出他对“吃”的重视,因“吃”是生之根本,但他对“吃”的要求并不高,是“比较实在的”,“半饥半饱的日子长”足矣,而对其它的事物更是无欲无求,可见他重视生命,轻视利禄。
(2)从下棋的方面看王一生的精神追求是下棋,这个棋呆子一旦迷上下棋,便不问世事,不论场合,车厢里、路灯下、垃圾堆旁,他都乐于与人对弈,“何以解不痛快?惟有下象棋”。
他借助下棋来淡忘生活的苦难,在对弈中实现生命的自由、自我的超脱。
小说写王一生有着很高的人品棋品,特别是对棋艺的追求,不含任何狭隘的世俗名利观念。
他与深暗棋道的捡破烂的老头儿成为忘年之交,谨遵他的祖训“为棋不为生“;主动放弃脚卵用祖传乌木棋为他换来的参赛资格,却在赛后同时与九人展开车轮战。
王一生对理想境界的执著追求,他那“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与超凡脱俗的无我境界也在“连环大战”的壮观场面中得到了完美展示。
通过对王一生下棋的描写,可见阿城笔下的主人公有着庄禅的淡薄、虚静、超脱、旷达,却也有困厄中不为世困的独立的人格意志,一种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的儒家精神。
阿城在塑造王一生这个人物形象、写出他的无为的人生态度与有为的创造力时,力图表现古代道家文化思想。
贯穿在小说里的是有为与无为、阴柔和阳刚的相互转化,生命归于自然、得宇宙之大而获得无限自由的所谓“道理”,并进而把这种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人生联系起来,赋予其进取的现代意义。
但作家没有直接讲述这些“道理”,而是将其隐没于饶有风趣的故事和生动的艺术描写里而不彰。
这正是《棋王》作为“寻根文学”作品的独特的价值取向。
二.叙述者“我”的作用从文本的表层结构来讲,小说主要通过叙述者“我”的视角对“棋呆子”王一生在“文革”时期的人生经历的叙述,展现了王一生的人生见解和精神特质,因此小说中除了王一生的故事,还有一个叙述者“我”的故事。
尽管过去一直把这个“我”仅仅看做一个旁观者和记录人,王一生的陪衬,而忽视了其主体作用。
在解读“我”的同时,也不由钦佩阿城不动声色的简略文字背后所蕴涵的丰富空间。
1.我们可以看出,叙述者的思想前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小说刚开始时,叙述者的观念不自觉地接近于流行的思想,但是他在与王一生的交往中则不断改变自己和否定自己,最后达到对“异人”的认同,这就是叙述者的“悟道”过程。
作者巧妙设计第一人称叙事情景,第一人称叙述者为小说设置一系列悬念,把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
作为一个目击者,主要人物和事物的观察与记录者,从“我”对棋王的一步步描述而进入到故事文本中探寻,作者运用“我”与棋王不同之处的逐渐消弥和价值趋同,展现出“我”从迷到悟这一过程的深层意义。
2.其实可以说,我”与王一生就是作者的自我的对应的两面。
通过王一生的追求来探讨作者认同的一种本真,朴素和自足的人生态度,而又通过“我”的感悟来凸显现代人的更高的价值和欲望在特殊年代受到压抑的无奈和悲哀,即作者的另一半的追求。
对王一生的铺叙大段而精微,“我”的思绪则在执著中若隐若现,两者对应的内在结构昭示了同一种境遇下的两种人生追求。
总的来说,阿城希望通过王一生的追求,来探讨一种被那个时代的阴影蒙蔽的,本真、朴素和自足的人生态度,而又通过“我”的感悟来凸显现代人的更高的价值和欲望在特殊年代受到压抑的无奈和悲哀,即作者的另一半的追求。
这体现阿城的“寻根文学”在描述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中,揭示那个时代人生的苦难。
三.“吃”与“下棋”的寓意和小说的思想主题整个小说中,反复突出和反复描写的是两种意象:饥饿和象棋。
吃是人生和社会的基本需要。
王一生一生只有两种基本欲求:一是吃饭,二是下棋。
乍看起来吃饭与下棋毫不相干,一个是纯物质需要,一个是纯精神活动。
其实,这蕴含了丰富的人生道理。
小说写了三次吃饭,三次下棋,可每次写都有不同的寓意。
1.写吃饭的故事第一次写吃饭是在火车上,“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的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
”王一生的吃相虽然有些恶心,但可以看出他对吃是十分重视的。
这是一种最纯粹的吃,接近某种仪式,赶尽杀绝,巨细无遗,吃着吃着,甚至“眼睛里有了泪花”。
在这仪式中,粮食的价值得到了彻底的尊重。
阿城是一个认识吃的意义、并且把吃当做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家,他对吃的态度是虔诚的。
”第二次写吃饭是王一生去找“我”,大家一起吃蛇,蛇是代表大自然的美味,“蛇肉碰不得铁,碰铁就腥,所以不切,用筷子撕着蘸料吃”可以看见,第二次吃饭讲究多了,吃饭像美味那样吃,材料自然,表明最好吃的美味在自然,遵循自然之道。
第三次写吃饭是生活,说明事业为了吃饭,而非吃饭为了事业“吃”的故事解决了生存的物质方面,王一生对“吃”因然重视,但又知足常乐,比较实在,他不苛求麦乳精、油多,只要顿顿饱就是福。
从“寻根”上讲,“吃”蕴含着一种人生态度,即中国普通老百姓对生计的基本追求:只有首先解决“吃”的问题,也就是最基本物质问题,才能言其他。
2.写下棋的故事第一次写下棋是在火车上,王一生被称为“棋呆子”,在江湖中学下棋出了名。
第二次是王一生与倪斌的棋艺对比,说明王一生是象棋高手。
第三次写王一生在一群高手中胜出,成为棋王,点明他下的是道家的棋。
“棋的故事”却解决了生存的精神方面,王一生下棋目的在解忧,所以下棋就仅为下棋,既不“为生”,亦不在乎参赛的名次,甚或也不在乎输赢,当冠军老者提出言和,他便毫不犹豫地就说“和了”。
正因为他在下棋的问题上淡泊名利,从来没有想到要比赛拿名次,最后却又大战群雄,杀败了十位高手而成为棋王。
从而导出“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的人生思想。
从“意念”上说,棋为解忧,吃亦为解忧,二者的追求目标是一致的,所以王一生才同样地执着而沉迷。
3.小说的思想主题小说通过棋呆子王一生的故事的描述,表现和肯定了王一生刻苦执著钻研棋艺的精神和他正直的人品、高尚的棋品,表现了王一生的特别的处世之道和淡泊无争的性情,表现和肯定了衣食是人类生存的本质基础,和作为人要有一些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的生存哲学。
这也是“寻根文学”探讨文革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甚至全民族在乱世动荡中得以生存的要义。
四.小说营造紧张气氛的手法读过《棋王》,我们就可以看出阿城善于营造气氛的特点,通过仔细阅读我找出几处场面描写,分析每一处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1)“众人都轰动了,拥着往棋场走去。
到了街上,百十人走成一片。
行人见了,纷纷问怎么回事,可是知青打架?待明白了,就都跟着走。
走过半条街,竟有上千人跟着跑来跑去。
商店里的店员和顾客也都站出来张望。
长途车路过这里开不过,乘客们纷纷探出头来,只见一街人头攒动,尘土飞起多高,轰轰的,乱纸踏得嚓嚓响。
一个傻子呆呆地在街中心,咿咿呀呀地唱,有人发了善心,把他拖开,傻子就依了墙根儿唱。
四五条狗窜来窜去,觉得是它们在引路打狼,汪汪叫着。
”一人单挑象棋大赛冠、亚、季军三人,这场闻所未闻的鏖战必然引起轰动,人们巴望着一睹这样的奇观。
作者通过这个场面营造出既紧张又热闹的氛围。
作者用浓墨叙写“众人都轰动了”,都“拥着往棋场走去”,写行人的惊讶,傻子的起哄,甚至狗的忙乱,层层蓄势将整个事件的氛围造得很浓,预示着这场车轮大战必是一场鏖战,其结局也必将惨烈。
(2)“人是越来越多。
后来的人拼命往前挤,挤不进去,就抓住人打听,以为是杀人的告示。
妇女们也抱着孩子们,远远围成一片。
又有许多人支了自行车,站在后架上伸脖子看,人群一挤,连着倒,喊成一团。
半大的孩子们钻来钻去,被大人们用腿拱出去。
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
”一场扣人心弦的与九人同时下盲棋的车轮大战的即将打响,交战的双方,一边是无名小子,一边是骄气炽盛的高手同盟。
开战前的紧张热闹气氛被这段描写烘托得淋漓尽致。
(3)“棋开始了。
上千人不再出声儿。
只有自愿服务的人一会儿紧一会儿慢地用话传出棋步,外边儿自愿服务的人就变动着棋子儿。
风吹得八张大纸哗哗地响,棋子儿荡来荡去。
太阳斜斜地照在一切上,烧得耀眼。
前几十排的人都坐下了,仰起头看,后面的人也挤得紧紧的,一个个土眉土眼,头发长长短短吹得飘,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把命放在棋里搏。
”鏖战已经开始,热闹不复存在,而换为安静肃杀的气氛。
当时棋局的剑拔弩张一窥便知。
综合上面几处场面描写的分析,可得知小说场面描写的作用,即烘托、蓄势、铺垫。
五.小说的艺术特色(1)独特的角度,深刻的主题。
“知青题材”小说很多,多写农村的严酷现实对天真烂漫的城市知识青年们的考验,或发出弱者的呻吟乃至血泪,或叹息农村之落后贫困,或描写绝望中的希望、黑暗中的光明,或赞美大地与人民、发忧国忧民之思,或归结为这种考验是有益的。
在这些小说里,城市青年上山下乡这个事件是绝对的主角,是一切人物命运、纠葛、悲欢离合的主宰力量。
但是《棋王》不同,“棋呆子”王一生的身世、性格、下棋故事是真正的主体,知青上山下乡事件是背景。
可以说,这篇小说突出了人是自己的主人,人不会仅仅是被历史的狂风吹来卷去的沙砾的思想,表现了一种新的活力。
(2)善于抓住场面、细节描写,细致刻化人物。
文中大量运用场面描写,尤其是在棋局对弈的过程中,通过场面描写,表现王一生的精湛棋艺。
周围人的不同的反应形象地展现了王一生的棋艺所拥有的影响。
文中还采用了人物外貌、心理活动描写。
如外貌描写从“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到“众人都不禁吸了一口气”这一段着重描写了王一生的眼、脸、头发,通过这些深刻的描写,深刻揭示了王一生心胸开阔,洞察世事,执着不服输的生命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