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二单元说课稿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二单元说课稿
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探讨辛亥革命的历 史意义。 (4)了解新文化运动在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教材编写意图
地主阶级洋务派
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 的封建统治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 立宪
辛亥革命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民主共 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7课内战烽火
近代化的起步
3课左宗棠收 复新疆
侵略与 反抗
1、2、4、5 课列强侵华
代 史 学 习 主 题
19、20、21、22
内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构
历史意 义
戊戌变 法 洋务运 动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 动
承担起自 己的责任
自觉守法 ,维护社 会秩序
立体式整合教材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四、立体式整合教材
作用
空前思想大解放运 推翻了清朝统治, 使民主共和观念 动,为马克思主义 传播准备了条件 深入民心
教 师 主 导
结合建议运用学案导学来落实教学
发学案 先自学 情境导 入,认 定目标 联系生 活,拓 展提升
盘点收 获,方 法归纳
学 生 自 主
自主学 习,合 作交流
组际展 示,质 疑解难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背 景 辛 亥 革 命 经 过 组织基础: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军事基础:各地武装起义
武昌起义 各地响应,清政府瓦解
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袁世凯窃权
1912年3月袁在北京
就任临时大总统
性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辛 亥 评 革 价 命 功绩: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 局限性(失败之处) 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没有使中国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 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
中国人民 的抗争、 探索史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一、近代史目标
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 归纳一些基本的历史材 料,从不同角度思考和 解释历史问题。
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 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 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 发展的基本线索。
认识中国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根本原因,抗击 外来侵略、捍卫国 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是中华民族的优良 传统;树立民族自 尊心和自信心,增 强爱国主义情感, 知道没有中国共产 党就没有新中国。
兴起
内容
口号 目的
作用
评价洋务运动
洋务派 主观目的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 摆脱内外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清政府败于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 军覆灭,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封建制度的腐朽才导致中国落后,洋务派 不但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反而力图维护 第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 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 养了技术力量。 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 辟了道路。
(横向整合)
学习西方 的政治制 度
学习西方 的思想文 化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民主科学 四提倡四 反对
为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的 传播创造条
(纵向整合)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由器物而制度而文化心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而出新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图 图
新文化 运动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新文化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追求民主和科学)
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到90年代 人物: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创办民用工业 筹划海防 ---南海、北洋、福建 创办新式学堂 ---京师同文馆(第一所正规学校) 自强---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求富--- 创办民用工业 强兵富国,摆脱内外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客观上为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 代化开辟了道路。
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追 求民主和科学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寻求 新的出路的过程。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挽救中国的命运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材分析 教材编写体例(一) 中国地主阶级、资产阶
级不断进行经济、政治和 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 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 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 近代社会转型。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五、教学建议
体现学 生主体 地位
落实能 力目标
落实情 感态度 价值观
教 学 建 议
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中华民族 中 国 近 代 史 的屈辱史
中法战争(1883—1885)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日本侵华战争(局部侵华1931—1936;全面侵 华1937—1945)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中 国 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 近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代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化 的 激进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 探 无产阶级(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 索
单 元
教材分析 教材编写体例(二)
课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11、12、13课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第15课宁为战死鬼,
国共合作,国共对峙
不做亡国奴
16课血肉筑长城 10课五四运动和 中共的成立 6、7、8、9课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兴起
中华民族的 抗日战争 人民解放战争 的胜利 经济、科技与 近 思想文化
败因:
没有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背景: 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 开始时间: 1915年
新 文 化 运 动
前期
标志: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 年》,成为主要阵地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旗帜: 民主和科学
基本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意义(性质、作用)
后期
十月革命后,转向宣传马克思主义,为 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四次探索的比较:
运动名称 时间 原因 政治派别
主张、内容
洋务运动
十九世纪60 -90年代
戊戌变法 1898年
辛亥革命 1911年
新文化运动 1915年
清政府内 外交困
甲午战败,民 认清只有推翻清 反对尊孔复古 族危机加重 政府才能救中国 的逆流
地主阶级洋务 资产阶级维 资产阶级革 派 新派 命派
师以长技 变法维新
洋务运动 实际结局
洋务运动 破产原因 洋务运动 积极作用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 背景 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宣传和传播 组织基础:保国会的成立,呼吁救国,宣传变法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戊戌变法
(1898年) 内容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历史意义 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进步的知 识分子
推翻清朝统治, 前期:民主、科学 建立民主共和国 后期:马克思主义
领导人 性质
李鸿章、曾 国藩等
地主阶级领导 的自救运动
促进了民族资本 主义的产生和发 展。
康有为、梁 启超等
孙中山
陈独秀、李大钊 等
进步知识分子领导 的思想解放运动
资产阶级领导 资产阶级领导 的民主革命 的变法运动
有利于中 国资本主 义的发展
“研、煮、论”活 动
第二单元
诸城市辛兴初中 王君
说课标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一、课程目标
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 概念,丰富的历史想 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目 的 目标
总 目 标
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 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 展的、历史发展是有 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 观,学习客观地认识 和评价历史人物、历 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六、评价建议
过程与方 法
知识、历史技 能和情感态 度价值观
教 学 评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七、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图片展 示 影像资 料
导学稿 材料
积极性
教材相 关链 接
教 学
社区 活动
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情感态度 价值观
第二单元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 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 课程标准 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有新中国,坚定为中华民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对本单元的要求 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1)评价洋务运动在中 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 知道武昌起义。 作用。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 (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 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