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施工图审查注意事项

施工图审查注意事项

7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第3.2.2条
对于房屋高度大于60m的高层建筑在计算位移时,其基本风压能否按50年一遇考虑?
按照现行高规要求,对于房屋高度大于60m的高层建筑在计算位移时,其基本风压应按100年一遇考虑。
新版高规(征求意见稿)拟改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按50年一遇考虑”,但新规范未实施,应执行现行规范。
1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9.5.1条
现浇砼楼板的简支边,板面负筋是要否满足ρmin?
既然是简支边,板面负筋为构造钢筋,不需要满足ρmin的要求,但要符合混凝土规范10.1.6和10.1.7条的规定。
1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9.5.1条
板块有高低差处,板支座配筋是否需控制最小配筋率?
不可行,与闷顶有关的判断原则是判断坡屋面砌体房屋高度的方法。
坡屋面混凝土建筑高度如何确定,规范未予细化,但01版抗震规范与02版高规都淡化了高度对抗震等级的影响,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2005年建设厅《施工图审查专家研讨会纪要汇编》:混凝土建筑“出屋面房间面积大于楼层面积的30%时应作为一个结构层并计入结构高度。对于坡屋面房屋,若坡屋面面积大于屋面总面积的50%,房屋高度可算至坡屋面斜坡部分一半位置的高度”,与是否有闷顶无关。
当持力层为同一土层时,第一种情况是允许的,第二种情况宜尽量采用同一种桩型,当采用不同桩型时应注意不同桩型的沉降差影响。抗震设计时,还需仔细分析不同地基基础形式对上部结构地震反应差异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这两种情况都应注意管桩的适用条件。
2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
16
《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33-2001
第5.6.6条
石材和金属幕墙横梁与立柱连接时,角码与立柱焊接,横梁与角码焊接或螺栓连接,是否可行?
横梁一端焊接连接、横梁另一端采用长圆孔与角码栓接以释放温度应力是可行的,但从施工角度考虑则角码与立柱焊接固定后不能再调节会带来施工不便。
17
《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33-2001
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第4.1.1条
荷载规范规定的卫生间活载与《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不符,如何执行?
荷载规范定。
10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规范给出的风压值不够详细,很多地方均无风压值,就福建省而言,有关部门能否给出更为详细的风压分布图及各县的风压值?
国家标准《建筑幕墙》GB/T 21086-2007第6页表11中石材幕墙的钢型材立柱和横梁可以按L/250控制挠度,但考虑到这只是推荐性的标准,虽然《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是2001年版,但该规范尚未修改,原则上应从严要求按照规范规定L/300控制,若要按L/250控制应经过论证或提供充分的理由。
对有地梁的框架柱而言,柱根指基础到地梁还是地梁面以上?
柱根部指结构嵌固端处,基础顶还是地梁顶作为嵌固端应根据具体工程条件确定。一般情况下,当地梁高于基础面不多时,地梁到基础面的抗侧刚度远大于底层抗侧刚度,柱根应为地梁面,且其构造措施尚应向下延伸至基础顶。对于地梁埋深较大存在刚性地面的约束时,柱根加密区高度从地面标高起算并向下延伸至基础顶。
15
《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33-2001
第4.2.3条
第4.2.3条钢型材的相对挠度L/300与《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6.2.7条和6.3.10条L/250限值不一致,且国家标准《建筑幕墙》GB/T 21086-2007将金属与石材幕墙钢型材相对挠度限值定为L/250,应如何执行?
该规定主要是考虑隔墙的不合理布置对主体结构构件的不利影响,如:嵌砌在框架柱间填充墙不到顶或房屋外墙在框架柱间局部高度砌墙,造成短柱;框架建筑一端有隔墙、另一端无隔墙造成扭转;上层有隔墙、下层无隔墙造成刚度突变。该规定没有定量指标,属概念设计范畴。
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
第3.3.5条
规范要求建筑物与边坡应留有足够的距离。现不少高、多层建筑一边或三边与边坡连在一起作半地下室,未脱开。如考虑土压力对主体的作用,及基础或桩基抗水平力作用,是否可以不要脱开?
规范要求建筑物与边坡应留有足够的距离,主要是考虑地基场地的稳定性和边坡上部建筑的地震作用放大效应。如果是坡底建筑不存在这两个问题,可以不脱开。但不脱开时主体结构增加挡土构件(钢筋混凝土墙)造成刚度不均匀及矮墙效应,对抗震不利,高层建筑应尽量脱开。
8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第4.8.1条
某7度设防的7层框架结构,室外地面到坡屋面檐口高度为29.8米,坡屋面檐口至坡屋面顶为2米。檐口标高处若设置整层的水平楼板时(形成闷顶),房屋高度按30.8米计算,抗震等级取二级。檐口标高处若未设置水平楼板时,房屋高度按29.8米,抗震等级可以按三级。以上判断原则是否可行?
抗震构造措施:是指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所采取的细部构造,主要就是抗震规范各章中“抗震构造措施”中的内容,是抗震措施的一部分。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
第3.7.4条
“框架隔墙的不合理布置”是否有定量指标?除了折减结构周期外,还有什么更好的考虑框架隔墙对抗震影响的方法?
第5.7.2条
石材幕墙上下立柱连接缝隙处,当立柱采用槽钢或H钢时、上下立柱仅采用单片钢板在腹板一侧连接,是否可行?
单片钢板不能做到上、下立柱通过钢板紧密接触,上、下立柱传力不可靠,因此不可行。
二.非强制性条文部分:
序号
条文代码
所 提 问 题
判 定 原 则
18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住建厅正组织有关单位编制福建省风荷载技术规程。
1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第7.1.1条第2款
围护结构风荷载标准值计算公式中,局部风压体型系数μs1取值存在争议。如对圆弧或圆形平面,退台式建筑平、立面等,这种情况幕墙墙角区的作用宽度怎么计算?
如果圆弧半径大于墙角区则不按墙角区处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风阻较小,不产生漩涡;退台式立面的墙角区应按幕墙所在高度建筑物宽度计算,高度仍按建筑物的平均高度计算;退台式平面墙角区应按所在位置的建筑物整体宽度计算,因为退台处只要处在建筑物的边角区、由于风流场湍流结构特征其风洞效果是类似的,而此时风阻仍然为整座建筑物的宽度和高度,这可以从风洞试验结果来映证。
由于挑梁钢筋内伸造成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虽然不是小震下内力计算所需的配筋值,但考虑到大震时的延性要求,保证梁端塑性铰的形成,箍筋加密区箍筋最小直径应按规范要求增大,同时控制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不应大于2.5%。
6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
第6.3.8.条
2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
第3.3.4条
对同一结构单元,由于持力层埋深变化较大,有的适宜采用预应力管桩,而有的地方持力层露头可采用墩基,同一持力层采用二种桩型,可以吗?或有的采用人工挖孔桩,有的因持力层埋藏较深,人工挖孔桩长度超过15m规定,不得不部分采用预应力管桩可以吗(变形验算可以满足)?
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
第4.1.8条
若坡高很小坡顶宽很大,是否要执行该条文?希望能明确执行该条文的坡高宽限值。
条文说明中己明确给出考虑局部突出地形对地震动参数放大作用的各参数指标。
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
第6.3.3条
挑梁端搁置于梁上的支座处,造成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箍筋加密区箍筋最小直径是否需按规范要求数值增大2mm?是否需按规范要求控制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不应大于2.5%?
第4.1.6条
地勘报告中已判断出建筑场地类别和特征周期,而抗震规范4.1.6规定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土层厚度且其值处于场地类别分界线附近时,应按插值法确定特征周期。是否应按插值法确定特征周期,地勘报告的判断做参考?
如果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土层厚度且其值处于场地类别分界线附近时,可以按插值法确定特征周期,地勘报告的判断做参考。
2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
第4.4.3.条2款
4.4.3条规定了存在液化土层的低承台桩基的抗震验算,第2款要求按二种情况验算并按不利情况设计。第二种情况验算中“地震作用按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10%采用”如何理解?如何操作?
这是基于对地基液化的滞后现象考虑,当地震波的主波到达时,地震作用最大,但液化并没有完全形成,当主波过去以后,大量喷水冒砂现象才发生,此时地基完全液化,但地震作用已经不是最大了。根据上述现象,要求分别验算这两种情况,地震力最大时,(即全部地震作用)液化层还有一定的摩阻力和水平抗力,所以对摩阻力和水平抗力乘一定的折减系数;当地震作用已经减小了,用10%地震作用计算,液化完全发生,故应扣除全部摩阻力。取这两种计算结果的不利情况控制设计。计算后一种情况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按前一种情况的10%输入即可。
对于高职高专类学校,有相当于未成年人的高中生,也有已成年的大专生,其教学用房、宿舍、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由其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2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
小于6度区的乙类建筑是否按6度区进行抗震构造设计?
抗震规范1.0.3条规定该规范适用于设防烈度6度及以上地区,住建部对抗震设防区没有发文调整,所以小于6度区的建筑不需要进行抗震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