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理沿革.

中国地理沿革.

第四章中国地理沿革学习要点“九州”的来源郡县制十三刺史部节度使、采访处置使行中书省承宣布政使司第一节传说中的上古地理区划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周代以前无考。

古籍中所述有关历史传说的分州,起源很早。

如《汉书·地理志》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时因洪水灾害,分为十二州,禹治水更制九州,而列五服。

经近人研究,认为“九州”、“十二州”说法,都是先秦时期学者的一种大一统理想,而不是真实的历史行政区划。

1.“九州”传说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提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学者考证,九州的疆域约包括今河南、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省的全部,江西、湖南、陕西、甘肃的大部,宁夏、内蒙古、辽宁的部分。

比殷、周时的疆域还大一倍有余,约当宋、明时疆域的四分之三,所以说春秋以前,决不可能产生这样广阔的地理观念。

2.“十二州”传说《尚书·尧典》中还有“十二州”说法,后汉时马融在《禹贡》九州之外,再加上并、幽、营三州,作为“十二州”的名称,实际上是杂取《职方》、《尔雅》所载《禹贡》以外的州名拼凑而成。

近代学者也有人认为十二州的传说,是影射汉武帝的十三州刺史部而起,并非尧、舜时代的地方制度。

十二州之说既然非先秦所有,这也成为《尧典》一书晚出的证明。

3. “大九州”传说战国晚年齐国学者邹衍创立“大九州”的地理学说,认为中国境内的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称为“赤县神州”。

同样的“州”共有九个,但不过是裨海(小海)环绕的小九州。

这种小九州共有九个,才是大九州,其外为大瀛海所环绕。

这一说法反映了战国时齐国海上交通发达,滨海人民已认识到海外地区的广大,而作出大胆的想象。

第二节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先秦是中国行政区划的萌芽时期。

商朝、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各个领主在自己的封国内独立为君主,故商、周无所谓行政区划。

春秋时,周室衰微,一些诸侯国逐渐强大,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制度。

他们在新开拓的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国君直接统治,为了便于统治,开始萌生了县、郡等行政区划单位。

以下简介秦代及以后中原王朝的历代行政区划, 不包括与中原王朝共存的边疆民族政权的行政区划制度。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到1949年,约有2100多年, 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①“州、郡”时代:秦、汉、魏、晋、南北朝,约800年。

②“道、路”时代:隋、唐、五代、宋、辽、金,约700年。

③“行省”时代:元、明、清朝和民国,约700年。

1.秦—南北朝:郡、县时代①秦:郡、县二级萌芽于秦国。

秦朝建立,分郡、县两级,以郡统县,分天下为36郡, 秦末增为48个。

一个郡管理十几个到二三十个县。

②汉:刺史部(州)+郡、县二级汉初大封诸侯国,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封国级别相当于郡,故仍是郡县二级。

汉代有105个郡,约相当于今地区市,今一省大致相当于汉朝十二三个郡。

郡大小差距很大,落后的地方郡大,发达的地方郡小。

会稽郡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

(隋开皇三年(583)取消郡、隋炀帝恢复。

唐朝州、郡名称迭改, 宋代完全废郡。

)西汉西域都护府汉“十三刺史部”从秦到汉,基本上实行的都是郡县制度。

但自西汉以来,在我国行政区划上,又有部(州)的名称出现。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统治,向全国各路派出刺史,分区监察该地工作,这样的区叫“刺史部”,每部辖郡7、8个至10多个。

分13个刺史部:冀州、兖州、豫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幽州、并州、益州、凉州、朔方、交趾。

部(州)只监察各郡工作,无行政权。

故不算一级区划。

③三国—南北朝:州、郡、县三级三国到隋初,行政区划名义变成州、郡、县三级。

郡的范围小了,甚至形同虚设。

所以实行的实质仍是两级制度:州(郡)县制。

西汉末年,到处爆发农民起义。

皇帝为了集中调动兵力,给原负责监察的“州刺史部”增加了军事、行政的权力,从此成了凌驾于郡之上的一级行政单位。

刺史(州牧)不仅监察、主政,而且统兵,成为一方封疆大吏。

汉末军阀混战,各方豪杰多任州牧,如董卓为并州牧,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后曹操自领冀州牧,刘备也领过荆州牧、益州牧。

北朝后期,一些郡太守甚至成了只拿俸禄的空头官。

④隋朝:州、县二级隋开皇三年,隋文帝撤郡,又恢复了二级行政制度,但变成了州、县制。

与郡县制级别相当。

2.道、路时代⑤唐代:道、州、县三级唐初改郡为州。

为便于统治,把全国300多个州分做为10道,每道都派出相应的监察官员。

负责监察该道的官声吏治,不负责行政事务。

因此,道不能算一级行政单位。

后来的地理书《元和郡县图志》就以这10道来划分政区,分统全国各州。

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陇右道。

唐玄宗时,改划为15道,每道置采访处置使,定官定位,其职责和汉武帝设置的十三个刺史部差不多。

安史之乱前后,唐玄宗设置节度使。

节度使掌兵权,兼领数州,俨然一方行政长官。

节度使的辖区也称之为道,但和采访处置使的道有着本质的不同。

安史之乱后,各方节度使增加到近50道,成为州之上的一级行政机构。

所以唐后期的行政区划,就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唐代与“州”同级者有“府。

(唐玄宗开元以来,把京都所在的州改称为府,长安所在的雍州改为京兆府、洛阳所在的洛州改为河南府。

唐末,已有了10多个府了。

)⑥宋代:路、州、县三级宋太祖鉴于唐代节度使的专权难制,取消了节度使及其“道”,但在府州之上设置了路。

路设转运使掌财赋、提点刑狱掌司法、安抚使掌兵政,此外还有一些管理粮储、专利的机构。

路是一级行政单位,不同于唐初只负责监察的道,也不同于晚唐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节度使的道。

宋代在路之下设州不设郡(在《宋史·地理志》等书中,每州之下,又挂一个郡名。

如京东路:青州北海郡,密州高密郡等,只是作该州的别号)。

北宋继续把重要的州改为“府”,与“州”同级者还有“军、监”。

(四京:开封、河南、应天、大名4府)府、州、军、监是同级行政单位。

(建宁府、南剑州、邵武军)3.行省时代元、明、清至现代的三级政区,固定有行省一级,故称为行省时代。

⑦元代:省、路、州、县四级元代疆域辽阔,为控制全国州县。

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前身是尚书省),行使宰相之权,总理全国行政;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代表朝廷,处理地方事务。

行中书省起承上统下的作用,逐渐变成了一级地方常设机构。

这样“省”就由中央走向了地方。

元代有一个中书省直辖区和10个行中书省。

⑧明代:布政使司、府、县三级明初太祖取消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但民间仍称行省,全国分为两京、13承宣布政使司即13省,长官为左右布政使,掌一省之政。

有战事时,派朝臣出巡地方,处理军务,称为巡抚。

遇到牵连几省的军事问题,巡抚不能解决时,则派总督处理。

这些都不是正式的地方官。

⑨清代:省、府、县三级清朝时行省分为18个,另有盛京、吉林、黑龙江、伊犁4个将军辖区,后来增加到23个。

总督、巡抚也都成了正式的地方官,巡抚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总督则总揽一省或两三省的军民要政。

⑩民国:省、专署、县三级民国建立,国民党政府废除“道”,实行省、县两级制,后在各省设行政督察专员,建立专署,作为省的派出机构,一个专署管10多个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也使用过专署建制,后来改地区。

1936年第三节总称合称地名一、地区名江东、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江北:指长江以北江苏、安徽的部分地。

关中:指河南灵宝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山东:指河南崤(x iáo)山以东地区。

河北、河南: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关东、关外: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三都:东汉三都(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

三国三都(蜀都成都、吴都建业、魏都邺河北临漳)。

晋·左思《三都赋》所指即此)。

唐三都(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太原、西都长安)。

两都:东汉指长安、洛阳。

又叫“两京”。

三辅: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Píngyì)、左扶风3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因是管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合称”三辅”。

其他:两广、两湖、三湘、三吴、五岭、八闽、九州、八州。

二、山川关隘名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四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五湖:一般指具区、洮滆(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滆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东南)、洞庭。

三、地名古称、别称古代文人对地名喜欢用古名,别名。

如:北京:燕、幽州、燕京、蓟门、北平天津:直沽、津沽、沽上、津门南京: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苏州:吴中、吴门、姑苏、阊门、金阊开封:汴、大梁、汴梁、汴京、东京、夷门。

扬州:维扬、广陵、江都杭州:临安、钱塘、武林绍兴:会稽、大越、山阴、越州。

福州:三山、左海、闽都。

泉州:温陵、刺桐、鲤城思考与练习1“九州”的来历怎样?2.什么是“十三刺史部”?3.唐代节度使的“道”与采访处置使的“道”有什么区别?4.唐代“府”与“州”的区别?5.“承宣布政使司”是什么机构?6.搜集家乡所在县市的别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