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06级综文专业现当代文学毕业试题
A卷答案
一.填空(每小题2分,共30分)
1.归来作家
2. 1985
3.先锋小说
4.伤痕
5.蒋子龙
6.陈奂生进城或李顺大造屋
7.艾青
8.朦胧诗
9.女人10.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1.文学的“根”12.商州13.你别无选择14.十八岁出门远行15.张承志
二.名词(每小题8分,共40分)
1伤恨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
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得名。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
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代表作家作品有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知青文学是用来描述八十年代一种文学现象的概念。
它的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作品的内容,主要有有关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但也包括知青在后来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感情;它专指叙事性作品的创作;知青文学也常带明显的自传色彩。
代表作品有孔捷生的《南方的岸》、王安忆的《本次列车重点》、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和《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
知青文学作为一种潮流在八十年代中期已失去了实质性意义。
3“朦胧诗”运动七八十年代之交,一股新诗潮惊骇了许多诗人评论家,引起大规模的争议。
敏锐的诗歌评论家谢冕的文章《在新的崛起面前》最早捕捉到了这种手法新颖的‘古怪’探索诗。
1980年章明在《诗刊》发表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排斥这一艺术变革中的新诗潮。
“朦胧诗”因这篇文章而得名。
代表作品有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等。
以一种新的审美意识关照生活,创造出富有新的美学气息的诗境。
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并将象征、暗示、通感、联想等交织并用,在朦胧的艺术氛围中透露出含蓄的情感倾向和凝重的思辨力量。
“朦胧诗”冲击了传统审美习惯,重构了以人的情思为核心的诗美理想,拓展了当代诗歌的艺术表现空间,形成如烟似梦的朦胧风格,为当代新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启迪。
4“第三代”诗:80年代中期,一批比朦胧诗人更年轻的作者开始涉足诗坛,他们采用了一种与朦胧诗对抗、反叛的姿态,将自己称为“第三种人”,他们的创作称为“第三代诗”。
代表诗人有韩东、于坚、陈东东、陆忆敏等。
其中以翟永明组诗《女人》为代表的“女性诗歌”是第三代诗的重要收获。
5文学“寻根”运动寻根文学是80年代第一个具有自觉、明确的理论主张的小说创作流派,它的变革性极大的影响了80年代后期的文学创作。
1984年12月的杭州会议标志着这一运动的形成。
韩少功最为活跃,会后发表了论文《文学的“根”》,被称为是寻根文学的宣言,由此掀起了一场文学寻根运动。
代表作贾平凹《商州初录》、郑义《远村》、《老井》、张承志《黑骏马》、阿城《棋王》等。
作品主要从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的角度开始尝试以中国文化之根,铺设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对话的桥梁。
三.简答(15分)
简析《陈奂生上城》主人公形象(答案略)
四.分析(15分)
赏析顾城《一代人》(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