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部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称经济关系。
社会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自然经济:也称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其基本特征包括,第一,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第二,自然经济是封闭的经济。
第三,自然经济是保守的经济。
第四,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第五,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商品经济生产和存在的一般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是开放性、开拓进取型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
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而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简单劳动:是指劳动者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劳动者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以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三、一般价值形式。
四、货币形式。
货币的职能:1.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大小的尺度。
2.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3.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4.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5.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货币流通规律:为了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流通中需要一定数量的货币。
决定这一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的规律,这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其基本内容是: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流通中待售商品的数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对纸币流通的制约作用在于:纸币的发行只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具体包括: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的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资本价值增殖过程的两个层次:首先,是“到达一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价值的补偿过程。
其次,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比较的相对量,不能表示剩余价值的绝对量。
剩余价值绝对量:所谓剩余价值绝对量就是一家企业全体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数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以此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延长工人的劳动日;二是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相对剩价值生产方法:相对剩余价值: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以此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则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必要劳动时间:雇佣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雇佣工人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那部分时间。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的增值。
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利润:当人们把剩余价值在观念上当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形态,叫做利润,用P来表示。
利润率:随着剩余价值被当做全部预付资本产物这种观念在人们头脑中的固化,随着剩余价值转化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以P’表示利润率,以C表示预付总资本,则利润率的计算公式为:P’=m/C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3)资本周转次数(n)的快慢。
(4)不变资本的节约。
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或一般利润率,是指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利润率。
级差地租: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
它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
级差地租有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指并列地投在不同土地上的资本由于肥沃程度和位置不同造成生产率差异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Ⅱ:指连续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所产生的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优中劣各类土地必须缴纳的地租。
资本积聚:个别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资本的变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基本来的意思是资本积累。
资本集中:通过在竞争中大资本兼并中小资本,或通过若干个资本联合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办法,把原来的资本合并成更大的资本。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但是,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必须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另一方面,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垄断: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具体可划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替代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而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国家日益与垄断资本相结合。
并在这中结合的基础上,国家作为“总资本家”,为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利润创造条件。
这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第一,资本集中与社会集中高度发展,在主要的生产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生活中产生了居支配地位的垄断组织。
第二,工业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日趋融合为金融资本,金融资本进一步集中形成金融寡头。
第三,资本输出具有特别的意义。
第四,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第五,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以后,都不同程度的瓜分殖民地、建立殖民体系的肮脏交易。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是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积累的结果,又在资本积累过程中日趋尖锐化。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将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使再生产维持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过程。
社会扩大化再生产:企业在原有的规模上进行的生产。
扩大化再生产以简单再生产为基础和起点,是简单再生产的继续和发展。
社会简单再生产:企业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再生产。
二、第二部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关系: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生产关系能促进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共有的客观规律。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统一性:价值的存在是以使用价值为前提。
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中。
矛盾性:1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的一半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从属性上来看: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3从范畴上来看:使用价值是一切物品包括商品共有的属性。
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是商品的经济范畴。
4从生产目的上来看:使用价值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价值是满足生产者的需要。
5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方面来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排斥,相互矛盾。
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时为了获得价值,又必须生产自己所不需要的使用价值。
商品对消费者来说,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统一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或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商品生产者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指出了抽象劳动,不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是不可分割的。
没有具体劳动,就没有抽象劳动,抽象劳动郁郁具体劳动之中,抽象劳动又是各种具体劳动彼此的体现。
也是商品生产者介意相互联系的桥梁。
矛盾性: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
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则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反映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因而是历史的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属性,但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是不可分的,它们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作用形式: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表现形式。
作用:第一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生产力等要素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按比例的分配,即自发地调节、配置社会资源。
第二,价值规律促进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