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答案(A)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答案(A)

广东金融学院期末考试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考试科目:政治经济学(A)出卷老师:蔡赛男使用班级:1015211,1015212,1015213,1015214,1015221,1015222,1015223,1015224, 1015231,1015232,1015241,1015242,1015251,1015252,1015311,1015312,1015313,1015314 1015321,1015322,1015323,1015421,1015422,1015423,1015424,1015425,1015811,1015812 1015813,1015814,1015815,1015816,1015821,1015822,1015841,1015842,1015843,1015844 1015111,1015112,1015113,1015114,1015115,1015116,1015117,1015118,1015119,101512 1,1015122,1015123,1015131,1015132,1015133,1015151,1015152,1015511,1015512,1015 513,1015514,1015515,1015516,1015517,1015541,1015542,1015543,1015544,1015551,10 15552,1015553,1015711,1015712,1015721,1015722,1016211,1016212,1016221,1016271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1----5 DDADD 6----10 DDCDD 11----15 CADAD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共计15分。

二、多项选择题1----5 AE、ADE、ADE、BCD、BCD三、辨析题(请先判断正确与否,再说明理由。

)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都是制度安排,二者没有区别。

答:错。

(1分)经济制度是反映社会性质的基本性制度,它反映着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虽然两者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者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者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经济体制具有相对独立性。

(3分)2、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答:错。

(1分)劳动生产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

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

(3分)3、流动资本是指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答:错。

(1分)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是可变资本,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

不能因此混淆两种不同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作是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3分)4、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基本特征包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其中自负盈亏是核心。

答:对。

(1分)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只有具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这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其中自负盈亏是核心。

企业不能自负盈亏,就不可能自我发展,更不可能形成自我约束的机制,自主经营也难实现。

(3分)四、计算题1、某企业投资300万元建厂房,使用20年;600万元购机器,使用10年;100万元购工具,使用4年;200万元购原材料和劳动力,每个生产周期为4个月。

求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次数。

解: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次数=(固定资本年周转的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的价值总额)/预付总资本额 (2分)=[(300/20+600/10+100/4+200*12/4)/(300+600+100+200)] (2分)=0.583(次) (1分)答:该企业的年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是0.583次。

2、某制衣厂拥有平均生产条件,资本家雇佣工人20人,工作日为8小时,工人人均4小时生产1件衣,每件衣服包含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20元,以及新创造的价值8元,每个工人的日工资为4元。

计算:(1)每件衣服的市场价值是多少?(2)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其中c和v各为多少?解:(1)每件衣服的市场价值=20+8=28(元)(2分)(2)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c+v=20*2*20+20*4=800+80=880(其中c为800,v为80)(3分)答:每件衣服的市场价值是28元,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为880元,其中c为800元,v为80元。

五、简答题1、简述公有制的本质及其实现形式的关系。

答:公有制的本质是由劳动者在全社会或社会的部分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

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如何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

(2分)公有制的本质在不同的条件下要通过不同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如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等是多样化的,并且应当随着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因此,既不能把公有制的本质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混同起来,又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

(3分)2、简述企业制度的含义的内容。

答:企业制度是指企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形式,是调节企业内工人与工人、资本家、企业家,企业家与资本家之间关系的各种社会规则。

(2分)企业制度是一个多层次的制度体系,它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等内容。

其中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基础,管理制度也是产权制度的实现形式,分配制度是支配企业收入分配的具体规则。

(3分)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内容及依据。

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内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分)决定因素:1)这是由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是市场经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3)这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和不够高的状况是分配方式呈现多样性的最深层次原因。

(3分)4、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及手段。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 1)经济政策。

是由政府制定的用以调整各种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和指导、影响经济活动的准则和规则。

2)经济计划。

是建立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并以指导性计划为主和中长期计划为主。

3)法律手段。

法律是实行宏观调控和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保证。

4)行政手段。

主要是指依靠行政机构采用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任务或某些具体限制等行政方式调控经济的运行。

(3分)5、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和功能。

答: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了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活需要和劳动力再生产而建立的一种制度,它是使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安全感的一种安全保护措施。

(2分)(或者,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专门机构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对遇到疾病、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的、物质的服务和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有:提供社会安全网和减震器,维护社会稳定;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发挥内在稳定器作用;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分)六、论述题1、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有何关系?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对于当今的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应引起什么思考?答案要点: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生产率使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的资本家多得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降低劳动力价值,因为它一个企业是不可能改变劳动力价值的!(劳动力也是商品!)它是为了使自己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以便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经济效益是指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成果之间的比较,或者是投入与产出的比较。

(6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可以增加有用成果,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可以减少成本支出,由此都可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当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借鉴上述生产方法。

为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就是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增加有用成果,减少成本支出,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一要采用先进的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要加强职工的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三要更新技术设备,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四要加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个别企业可以采用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即提高经济效益。

(6分)2、试述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及对加强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重要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1)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顺序经过三个阶段及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依次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形式、生产资本形式和商品资本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3分)资本循环重点考察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提示资本正常连续循环的条件。

资本正常连续循环的必要条件是:一是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空间上的并存,二是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时间上的继起性,即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成三部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并且各自相继经历三个阶段转换成其他职能形式。

(3分)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包含着适用于一切社会化生产的共同规律,对改善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运动也要经过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长,同样要保持企业资金循环的连续性。

为了保证企业资金循环的正常进行,必须依据这一原理,将全部资金合理的分成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商品资金,并使得循环的三个阶段在时间上继起,三种循环在空间上并存。

企业竞争最激烈的环节是资本循环所经历的购买和销售这两个阶段,其中,商品的销售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它关系到商品是否能转化货币资本,实现“惊险的跳跃”,它关系到企业的命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