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试行稿)》解读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试行 稿”)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试行稿”是在“讨论稿” 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几易其稿,最后由专家审定而付印 的。 “试行稿”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作了较大的 修改,期望使语文课程更能适应学生的发展,能切实改变语文教学 长期以来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现象。 现在,小学一年级已全部使用新“课标”、新教材,明年,六年 级将全部使用新“课标”、新教材,后年,高一年级将全部使用新 “课标”、新教材。未全部使用新“课标“、新教材的学校、年级 ,也将在语文课程活动中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使学生能够主动 语文课程活动中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语文课程活动中体现新 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使学生能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试行稿”编写者的理 使学生能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想,理想的实现,还是要靠师生的共同探索。在实际操作中,会遇 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在这几年新教材试验过程中已经反映 出来了。为了使学校、社会对新“课标”有更全面的了解,我们特 确定一些话题对“试行稿”作解读。
要使学生能够动态地体验、感受,就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 充分的时间和空 点拨和指导,要用教师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智慧和人格魅力去 间, 要及时地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 点拨和指导 智慧和人格魅力 影响、感染学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求精神 问题意识和探求精神,要鼓励学生 问题意识和探求精神 形成独立的见解 独立的见解。 独立的见解 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要点之三 之三,就是要把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以单 之三 把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以单 项训练为主,转化为以阅读为基础 项训练为主 以阅读为基础,以表达能力的提高为外显标志 以阅读为基础 的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 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 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 以阅读为基础,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是应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 以阅读为基础 高为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 语言运用的规范,在阅读 语言运用的规范 过程中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 思想认识水平。以表达能力的提高为外显标志 以表达能力的提高为外显标志,指的是在语文学习 以表达能力的提高为外显标志 过程中,既要有“心有所动而口不能言”阶段,又要有随时表达自 己的所思、所感阶段,要在表达过程 ,主动学习、吸收典范的语言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也提升思想水平,语文水平 ,语文素养,最终总要通过表达来体现的。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 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 ,是母语学习的基本规律,虽然在某一阶段,可以以提高某一能力 (如阅读能力)为主,但就能力发展规律来说,应是听说读写能力 整合发展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 ,都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说文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因为“工具性”中本已包含文化的因素,而作为 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然也包含着对语言规律的认识和感受。说语言是交际工具, 自然饮食着思维工具的思想,因为语言与思维本是一体的,而作为思维工具,自 然也包含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内心世界的丰富,因而它又是认识客观世界、丰 富内心世界的工具;从母语学习的角度来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是 作为社会的人的生存方式。因而,对工具性的认识不能过于窄化。说语言是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指它是文化的载体,又指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内容给人的教育、 启迪、鼓舞,乃至震撼,就是文化的内涵之一;因为这一文化的外显形式是语言 文字,因而也必然隐含着对语言的认识与感受。 “试行稿”的目标、内容与要求等部分的描述中,都具体表述了文道的不可分 割这一特点。因此,在理论上认识文道关系,应该不是大问题,问题的核心是怎 么操作。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语文的课堂教学虽然也注意文道的关系,但实际操作中往 往是两张皮 两张皮,即说文管说文,说道管说道。有些语文课,只停留在对字、词、句 两张皮 、语、修、逻等知识的演绎,有些课只停留在对抽象道理的,甚至是一些概念的 讲述、识记。讲文道统一 首先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与认识来唤醒已有的记 讲文道统一,首先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与认识来唤醒已有的记 讲文道统一 理解、体验文本内容,发现蕴含在文本中的道理,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 忆,理解、体验文本内容,发现蕴含在文本中的道理,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 如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等等, 如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等等,吸收文化的 精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精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话题三] 现在的语文教学是否不再重视汉语的基础知识? 语文课程也好,语文课堂教学也好,从来没有否定过汉语的基础 知识,只不过从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实际出发,不再像过去那样系统 地学习汉语知识。“试行稿”是这样表述的:“汉语知识的学习不 “ 求系统,而是让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 求系统,而是让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重在提高语 言运用能力。”这一表述至少提供了三个信息:一是仍然要学习语 言运用能力。 一是仍然要学习语 言知识, 言知识,但必须从中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能力 和接受程度,要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要“随文学习”,而 不是概念的演绎;二是“不求系统”,也就是不要把大学生中文系 二是“ 二是 不求系统” 要学的汉语的系统知识全都下放到中小学,而是要根据需要,为“ 我”所用;三是以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为目的 三是以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为目的,中小学语文学习是 三是以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为目的 以语言运用的,而不是以语言运用规律的研究为主的,因而语言的 学习和运用,必须重视语淡化语法”的口号,其目的 恐怕也是考虑到中小学语法知识教得过全、过繁、过死这一现象。 不过,“淡化语法”的提法似过于绝对。因为,“语法”所及包括 隐性的和显性的。所谓“隐性的”就是体现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是 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并能自然运用的,如表达“我想读书”这一意思, 必然是这样的语序,这样的主谓结构;所谓显性,就是通过知识要 领显现出来的,“我想读书”这样的句子,就有词性、短语、单句、 语法成份、句式等语法概念。如果要“淡化”,恐怕也是指显性的 语法概念。现在提出“不求系统”,要“适度”、“有用”,就是 希望不要多纠缠于概念,而是要把学生无意识学会的语法,转化为 自觉运用语言规范来进行语言实践。 随文学习”“适度” ”“适度 有用”的语言知识,有三个问题要 要“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 解决:一是哪些知识是“适度”、“有用”的;二是这些知识怎样 一是哪些知识是“ 有用” 一是哪些知识是 适度” 二是这些知识怎样 与文本的学习结合在一起;三是教材编写过程中 三是教材编写过程中, 与文本的学习结合在一起 三是教材编写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怎样 渗透这些知识,怎样在渗透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内在的语言潜能, 渗透这些知识,怎样在渗透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内在的语言潜能,让 他们由无意识转向有意识。这三个问题,“试行稿”制订者、教材 他们由无意识转向有意识。 编写者、教师和有关教研人员将作进一步研究,期望能在六年级全 面推开时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意见,经过实验后体现在教材和课堂教 学之中。
[话题一]“试行稿”提出要“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那么课堂教学将处于怎 “ 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样的地位? 关于“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试行稿”是这样表述的:“语文课程要关注 “ 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 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也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 活动中的‘习得’ 要将语文课程活动和其他课程活动, 活动中的‘习得’,要将语文课程活动和其他课程活动,将课堂学习和课堂以外 的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 的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 这一表述首先肯定了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在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中的地位——是学生语 语文课堂教学 文能力发展的主渠道 主渠道,也就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学得”。学生从不识字到识字 主渠道 “学得” ,进而进入阅读天地,逐步地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将口语表达转化为书面语表 达,并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主要是通过语文的课堂教学;随着语言感受能力 的提高,学生逐步地增加文化积淀,提高思辨、鉴赏能力,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 自身发展的价值观,主要也是通过语文的课堂教学。 之所以提出“拓宽”的课程理念,主要是针对以往的语文课程活动中语文学习 的渠道过于单一——关注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忽视了学生课堂以外的语文能力 的发展——期望能从语文学习的规律出发,将学生的“学得”与在自然状态下的 “学得” 习得” “习得”融为一体。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评价”等部 。 分都有“综合学习”的内容,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和专题研究,这本身就包含着多 渠道的语文学习,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内容,也渗透着对学 生“习得”的关注。 语文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这就是“试行稿”的基本思想。
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要点之二 之二,就是要把静态 静态的分析训练为主的教 之二 静态 学模式,转化为动态 动态的,以学生的体验、感受为主 以学生的体验、 动态 以学生的体验 感受为主的教学模式。 静态分析,就是只着眼于对文本内容肢解,包括字、词、句、段 、篇的分析和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的理解、归纳,满足于回答三个 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训练也是依据 分析来演绎的。有几篇文章作一点这样的分析也未尝不可,但是每 篇文章都是这样慢问细析,学生能获得什么?他们的兴趣又怎么持 久?语文课堂教学不能随意地肢解课文,也不能变成知识概念的演 绎,而是要让学生在主动、独立自主的探求过程中,有所体验,有 让学生在主动、 让学生在主动 独立自主的探求过程中,有所体验, 所发现,有所感悟, 所发现,有所感悟,这就是动态的体验与感受。 要做到“动态”,就必须给学生以沉浸、体验、感悟、思辨的过 沉浸、体验、感悟、 沉浸 沉浸,就是要让学生进入文本,这个阶段,不必急于归纳中心 程,沉浸 沉浸 、把握情感,而是要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心动,形成一个大体的感觉 ;体验 体验,就是依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包括生活的积累、知识积累和 体验 思想认识水平,从具体的语言中体会到文本的内涵,或产生共鸣, 或产生疑惑;感悟 感悟,是指经过共鸣、生疑、探求以后,明白一些道 感悟 理——包括知识的道理和思想内容上的道理,形成自己的见解;思 思 辨,是指能在一定积累之后,上升到理性高度来认识,能辨别是非 优劣,这本身就包含着鉴赏的因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