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两极格局的形成目标导航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雅尔塔会议内容;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战后美国的意图;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大;英国与法国衰落的表现;战后苏联与美国相抗衡的实力;东欧和亚洲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2、理解:了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内部国家实力对比的巨大差异,明确雅尔塔体系的概念,分析雅尔塔体系确立的必然性,从整体上把握两极格局的形成。
从中认识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对国际关系格局带来的多方面的影响。
3、运用:通过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形成的讲述,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当前世界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综合比较:综合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规模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异同。
2、问题探究:通过对雅尔塔体系建立的背景及过程的分析,探究雅尔塔体系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3、论从史出:通过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和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相关史料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一个国家的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所决定的;外交的背后是实力和利益的较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既是维护世界和平、民主的国际格局,同时也渗透着大国强权的意识。
2、为抗衡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全面加强联系与合作;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居于绝对领导地位;3、认识经济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信念和责任感。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雅尔塔体系之下两极格局基本形成的情况。
雅尔塔体系及其之下的两极格局是二战后美苏两国共同作用的结果。
战后的美国因为其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无可匹敌而成为全球性的超级大国,充当着资本主义的霸主;而苏联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战时共同敌人的消失,这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不同开始反目。
它们各自操控下的势力集团不断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日益形成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性的严重对峙局面。
这给整个国际关系带来深刻影响,形成了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
教学重点:雅尔塔体系,美国的强大。
教学难点: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的形成。
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的分析,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西欧各国普遍衰落,欧洲世界中心的地位丧失。
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空前膨胀和苏联政治军事实力的强大,使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确立成为必然。
然后回忆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有关内容,说明雅尔塔体系基本原则的形成过程,并对由于战争引起的各种力量和消长变化进行重点分析,以认识雅尔塔体系出现的历史条件及必然性。
整体感知本课主要讲述了三部分内容:即雅尔塔体系、美国的强大与西欧的衰弱、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二战后期,以美、苏、英为主的同盟国通过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就结束战争、处置战败国和战后安排等问题达成协议,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它是美、苏、英互相让步、妥协的产物,起到了将二战所造成的力量对比的既成事实固定下来的作用。
雅尔塔体系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二战使西欧各国的力量普遍削弱,而美国却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战争尽管使苏联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军事力量却得到了加强;战争还使社会主义得到发展壮大。
在雅尔塔体系下,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相抗衡的两极世界。
教学重点:雅尔塔体系,美国的强大。
教学难点: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的形成。
教学方法:本课内容学生已从必修Ⅰ第25课中获得了一定的认识。
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努力创设认识历史问题的新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采取和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通过设问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学生自己的归纳、分析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通过学生在讨论、思考和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论从史出地认识问题。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1思维导图2知识梳理知识梳理1知识点一雅尔塔体系1.背景(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
(2)二战后期,同盟国召开一系列国际会议,就结束战争、处置和战后安排等问题达成协议。
2.含义雅尔塔体系是指二战后,在国际关系领域内形成的以两强为首,东西方政治、军事集团对峙,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截然对立的国际关系体系。
3.内容(1)铲除日本、德国的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对德国分区占领管制。
(2)苏联占有部分岛屿,日本在中国的一些权益交给苏联。
(3)创建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性组织——。
(4)对战后欧洲一些国家的边界也做出相应的规定。
4.评价(1)积极性: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
(2)消极性:该体系建立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色彩,这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格局所取代。
知识点二美国的强大、西欧的衰落1.美国的强大(1)政治:早在1943年4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授意他人在《星期六晚邮报》上发表了《》一文,提出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
1945年12月继任的总统又在致国会的咨文中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2)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美国为中心的已经确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实力上升。
(3)军事:战后美国一跃成为头号军事强国。
它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还率先掌握了、氢弹的制造技术。
战后初期,美国在56个国家派有驻军,在国外建立了484个军事基地。
2.西欧的衰落(1)英国:战争使英国元气大伤。
战后,英国的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也日益降低。
印度等广大殖民地的运动风起云涌,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一老牌殖民帝国的基础。
(2)法国:战争也造成了法国经济的严重倒退。
法国的也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
知识点三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苏联的强大(1)军事上:力量增强,成为仅次于的世界军事强国。
(2)政治上:政治影响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苏联帮助东欧国家摆脱法西斯统治并于战后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2)为抗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苏联积极同人民民主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3)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承认和支持亚洲新兴社会主义国家。
(4)1950年《》缔结,标志着以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最终形成。
【答案】一.1.法西斯 2.美苏 3.军国主义日本联合国 4.法西斯主义大国强权冷战两极二.1.(1)罗斯福的世界蓝图杜鲁门(2)资本主义经济体系(3)原子弹2.(1)工业生产民族解放(2)海外殖民地三.1.美国 2.东欧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知识梳理2【答案】一、1.法西斯 战后安排 波茨坦2.(1)军国主义 分区占领 (2)日本 中国 (3)联合国3.美苏 社会制度4.(1)和平 (2)大国强权 (3)欧洲大国均势二、1.(1)美国 (2)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3)原子弹 海军2.(1)民族解放运动 (2)外汇储备 海外殖民地三.1. (1)军事力量 领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2.(1)美国 社会主义阵营 (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情景素材图片素材丘吉尔的自嘲二战后的欧亚社会主义国家文字素材《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节录)(1947年9月)这样,两个阵营形成了: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和摧毁民主,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残余势力。
两个完全相反的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反帝国主义阵营──之间的斗争,是在资本主义总危机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的势力日益削弱和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力量更为加强的情况下发生的。
因此,帝国主义阵营及其主导力量美国,就展开了具有特殊侵略性的活动。
这种活动正在各方面同时展开──在军事战略措施方面,在经济扩张方面。
杜鲁门──马歇尔计划,不过是美国在世界各地执行的全球扩张政策的总计划中一个组成部分,是这个总计划中的欧洲一章而已。
美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奴役欧洲的计划,正由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奴役中国、印度尼西亚与南美洲各国的计划所补充。
昨日的侵略者──德国和日本的大资本家,正被美国用来扮演新的角色,作为美国在欧洲和亚洲的帝国主义政策的工具。
波兰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友好互助和战后合作条约(节录)第一条缔约双方和所有联合国家一起共同继续进行反对德国的斗争,直到最后胜利为止。
缔约双方同意在此次斗争中通过它们力量所能做到的一切办法,彼此间给予军事或其他援助。
第二条深信为了波兰和苏联人民的安全和繁荣,在战争期间和战后必须保持和加强一个牢固和永久的友谊,缔约双方将按照相互尊重它们的独立、主权以及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加强两国间的友好合作。
第三条缔约双方同意在目前对德战争结束后,尽力采取一切联合行动以消灭来自德国或来自直接或以任何其他方式和德国勾结的其他国家的重新侵略的威胁,因此,缔约双方以真诚合作的精神将参加为保证国际和平和安全的一切国际活动,并为这些崇高目的实现,贡献出一切力量。
在本条约执行方面,缔约双方将按照它们所参加承认的国际法原则行动。
第四条如果缔约一方在战后期间,与重新执行侵略政策的德国发生战争,或与在这一战争中直接或以任何其他方式和德国勾结的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时,缔约国另一方应立即尽其全力给予卷入战争的缔约一方军事和其他方面的援助和支持。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节录)(1950年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特派中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特派苏联外交部长安得列·扬努阿勒耶维赤·维辛斯基。
两全权代表互相校阅全权证书,认为妥善后,同意下述各条: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双方并宣布,愿以忠诚的合作精神,参加所有以确保世界和平与安全为目的之国际活动,并为此目的之迅速实现充分贡献其力量。
第二条缔约国双方保证经过彼此同意与第二次世界战争时期其他同盟国于尽可能的短期内共同取得对日和约的缔结。
第三条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
第四条缔约国双方根据巩固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周恩来(签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全权代表安·扬·维辛斯基(签名)毛泽东论二次大战后的国际形势“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