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学案及课后练习题

导学案及课后练习题

《再别康桥》导学案【课文】再别康桥徐志摩①轻轻的我走了,⑤寻梦?撑一支长篙(gāo),正如我轻轻的来;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轻轻的招手,满载一船星辉,作别西天的云彩。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②那河畔的金柳,⑥但我不能放歌,是夕阳中的新娘;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波光里的艳影,夏虫也为我沉默,在我的心头荡漾。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③软泥上的青荇,⑦悄悄的我走了,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正如我悄悄的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挥一挥衣袖,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带走一片云彩。

④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注解:青荇:即荇菜。

浮藻:浮在水面上的藻类植物。

漫:悠闲,不受约束。

溯:逆水而上。

【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自然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

2、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中的三美主张。

感悟徐志摩的诗风。

教学重点:朗读体味诗歌感情教学难点:意象的运用【知识链接】1、识作者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他是主要成员之一。

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时年35岁。

徐志摩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

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2、知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此留学,并在此遇到了年轻貌美的才女林徽因,度过了他一生当中最幸福的时光。

1928年秋诗人重到英国,《再别康桥》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故地重游、再次离开康桥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课前预习】1、字音字形河畔.( ) 荡漾.( ) 青荇.( ) 榆.阴( ) 揉.碎( ) 浮藻.( )长篙.( ) 漫溯.( )斑斓.( ) 笙.箫.( )2、常识填空徐志摩,(诗派)主要成员之一。

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等,代表作《再别康桥》。

“新月派”提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 A 、B 和 C 。

A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B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C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

【教学设计】一、激情导入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了解学习诗歌目的,以及本课目标)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理清结构全诗共七节,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根据诗歌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将诗歌分为三层。

写出层意:三、合作交流【美美的读】配乐朗诵1、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重音和节奏的把握。

3、全班齐读。

【细细的品】:(新月派的“三美”)★品读音乐美1)、《再别康桥》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轻轻”“悄悄”的运用,有什么意味?2)、韵律和谐。

全首诗压韵,韵脚为:( ) 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

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品读建筑美建筑美:表现在诗节的匀称和诗句的整齐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品读绘画美(重点)诗中选取了一系列特有的意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意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探究问题:你认为诗中什么意象,最具有绘画美,试举例赏析(学生活动: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①金柳:金柳,妩媚而美丽,浸透着诗人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绿的柳、碧的水与西天的夕阳交融一体。

柳树化为金色,色彩对比是那么鲜明和生动,并且柳树又化为“新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她那婷婷的艳影在夕阳与河水的映衬下闪射着迷人的色彩!②③④四、拓展训练同学们,还有6个月,你们就要离开美丽的四中校园了。

假如一年后你再回到母校,哪些地方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引起你的回忆呢?请大家仿写诗歌,表达出自己对母校的怀念之情。

或写出对初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五、作业:背诵诗歌六、总结反思我也是诗人:(情真意切诗字美)答案交代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写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照应开头,写诗人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而康桥却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

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写潭水及由此引发的联想;根据诗歌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将诗歌分为三层。

第1节缓步飘然别第2—6节徜徉离别情第7节无奈怅然去1、《再别康桥》的二到六节中,诗人捕捉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点拨】诗人捕捉的意象主要有:①金柳,妩媚而美丽,浸透着诗人欢喜和眷恋的感情;②青荇、柔波,写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更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眷恋;③榆阴下的清潭、倒映天上的彩虹,有如梦如幻之美;④星辉、水波与星光辉映,色彩斑斓,表现了诗人的快乐心情;⑤夏虫的“沉默”,渲染了一种静寂的氛围,衬托了诗人的离情别绪。

诗人选择的这些意象,都是自然景物,给人清新之感,而诗人要表达的是怀念惜别之情,诗中的这些意象却有一种纯净的美感,能让读者也不知不觉地从离愁别绪的伤感中超脱出来,而去全身心地感受诗中优美的意境。

2.《再别康桥》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轻轻”“悄悄”的运用,有什么意味?【点拨】诗的首尾两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重叠复沓,具有一种节奏感和旋律美。

首节以“作别”二字,概括全诗主要内容,而三个“轻轻”的运用,既定下全诗抒情的基调,又因其音节轻盈柔美,而形成一种轻盈跳跃的节奏。

尾节中两个“悄悄”与前文“轻轻”照应,而表意略有不同,“轻轻”强调动作的轻盈,“悄悄”写不忍打破康桥和谐宁静境界的心情。

首节不说“告别康桥”,而说“作别西天的云彩”显得清新飘逸,尾节中,将本不能带走的云彩说作“不带走一片云彩”,显得情意绵绵。

3.试从“三美”的角度去鉴赏《再别康桥》这首诗。

《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

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1)音乐美:1)、回环往复。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

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

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

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

2)、韵律和谐。

全首诗压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

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2)建筑美:表现在诗节的匀称和诗句的整齐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3)绘画美: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曾这样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条河。

”的确,康桥的美是令人向往的。

“青荇在水底招摇”采用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

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显得生动、形象。

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②本诗的意象,从金柳、青荇到潭水星辉,色调搭配是明快的,并且远近交错,俯仰结合,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

再看这些事物本身也不是凝滞不动的,都具有跃动的生命感。

诗人用了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

如“荡漾”、“招摇”、“揉碎”等等,使整个画面变成动态的图景,一种活力的气韵流动在其间,给人以立体的审美感受。

③这个立体的如画般的诗境中,诗人的动作,如“招手”、“撑”、“挥一挥”等词表明,诗人在这“画”中也不能自禁地沉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景在动,诗人在动,主客互动,物我相融,到了“相看两不厌”的程度。

甚至,他要化作一条水草,永远生长在康河里,生长为康河的一部分,永远招摇着生命的美丽!(学生活动: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回看全诗,这色彩绚丽、温韵可人的意象,这整齐和谐、错落有致的形式,这音节和谐,全韵通畅的营造出了“这一个”的徐志摩式的艺术境界,形成了徐志摩式的清新脱俗的意境美。

5、拓展迁移在徐志摩的诗作中,还有一些玲珑精致的小诗,也很能体现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这里我提供两首徐志摩的小诗供大家欣赏品味。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这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莎扬娜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暗淡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小组合作品味诗中所体现的“三美”(任选其一)讨论交流后推举代表作简要发言。

6、比较阅读: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与这些离别诗在构思上有何不同?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徐诗的构思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