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导学案测试题注:时间为90分钟,分值为100分。
选择题填写到第二页的答题卡处,上交试卷第2页及作文纸一、基础训练(每题3分,共3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 )A.且为所虏(lǔ)逢孙(fénɡ)夜缒而出(zhuì)若不阙秦(quē)B.瞋目(zhēn)忤视(wǔ)皆为戮没(lù)切齿拊心(fǔ)C.鲰生(zōu)彘肩(zhì)目眦尽裂(cì)按剑而跽(jì)D.箴言(zhēn)童叟(sǒu)慵懒(yōnɡ)并行不悖(bèi)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B)A.百舸(ɡě)寂寥(liào)彷徨(pánɡ)惆怅(chànɡ)B.方遒(qiú) 颓圮(pǐ)芳菲(fēi)青荇(xìnɡ)C.浪遏(è) 浮藻(zǎo)长篙(ɡāo)漫溯(shuò)D.虔诚(qián) 忸怩(ní) 深邃(suì) 团箕(qí)A.寥—liáo;C.溯—sù;D.箕—jī。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A.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是用身体和意志,证明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用精神和毅力,表现自己的人格尊严、突破生命局限的志气和勇气。
B.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
C.对调整高考录取方案,有人认为最好能对选修科目按分数划等级,有人认为可以按文理分别划线,这样才比较公平。
D.据初步分析,已造成254人遇难、35人受伤的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
B.宾语中心语残缺,句末加上“的阶段”;C.“这样”指代不明;D.句式杂糅,改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或“……事故是由……引起的”。
【答案】 A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 )A.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
B.梅花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性被古代文人反复咏唱,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的主观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
C.刚刚发布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从1977年至2006年的30年问,中国的省市县高考状元中,没有发现一个在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拔尖的人才。
D."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谁能否认中国没有进入国际载人航天技术领域的能力?B【解析】B。
A项,搭配不当,应在“即一辈子爱读书”后加上“的人”.C项,成分残缺,应在“刚刚发布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后加上“显示”之类的谓语。
D项,否定失当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 )(1) 全球石油价格不断攀升,中国作为全球能源大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是必要的。
(2)王芳的基础较差,情绪一直低落,听了身残志坚的李刚的报告后,受到很大的鼓舞,她决心____学习,积极上进。
(3)听王教授那富有哲理的讲话时,同学们往往先是一愣,接着猛然____,不约而同地欢笑起来。
A.消费发奋醒悟B.消费发愤醒悟C.耗费发奋省悟D.耗费发愤省悟A(消费:为了生产或生活需要而使用物质资料;消耗:多指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
“发奋”与“发愤”的区别在于:“发奋”有振作起来的意思,而“发愤”指因不满而决心努力改变现状的意思。
“醒悟”与“省悟”的区别在于:“醒悟”多指对事物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而“省悟”多指对自己的思想或行为的认识,由错误到正确)6.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是(A)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________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艾青把这个深厚的感情________在他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_诗的意象。
A.品位灌注揣摩B.品位贯注揣测C.品味灌注揣摩D.品味贯注揣测品味,动词。
品位,名词。
灌注:注入。
贯注:精神集中。
揣测:揣想,推测。
揣摩:琢磨。
【答案】 A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B)A.各国游客在北京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热情,大家相敬如宾,京城处处洋溢着和谐、友好的气氛。
B.每当夜幕降临,步行街上灯红酒绿,熙熙攘攘,一派繁华景象。
C.2009年春晚舞台造型引进奥运团队,舞蹈《蝶恋花》应用了现代高科技造型手段——LED大屏幕,加上舞蹈演员背上漂亮的彩绘以及美妙的舞姿,实在是赏心悦目。
D.安徽省教育厅出台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新举措的消息一经发布,大家相互转告,口耳相传。
A.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
使用对象错误。
C.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主语是人。
此处主语是“舞蹈《蝶恋花》”,要说“令人赏心悦目”。
D.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往下传授(知识,经验、技艺等)。
用于此属望文生义。
【答案】 B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A. 夏日的南湖,风光旖旎、游人如织,泛舟湖上,水光潋滟,岸柳阴阴,秀色可餐。
B. 重庆缙云山绍龙观道士李一利用已有的社会地位,办“养生班”使多人受害。
北碚区民宗局、税务局、法院等已开始对他清查或审理,真可谓墙倒众人推C. 全区人民行动起来,一首高亢雄壮的“热爱丰南、建设丰南、美化丰南”的建设之歌响彻丰南大地,一座生态水城将在嘹亮的建设号角声中呼之欲出。
D. 候机大厅里的乘客已经形单影只,只有清洁工在角落里做保洁,大多数服务部门和会讲汉语的职员都下班了。
A 秀色可餐:原形容女子美貌,后也形容景物秀丽。
(B 墙倒众人推,比喻在失势或倒霉时,备受欺负,多用于针砭世态炎凉。
李一行骗被查被审,既非“失势”,也非“倒霉”,更不是“备受欺负”。
C 呼之欲出,指人像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他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
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
D形单影只,形容孤独,没有伴侣。
这里不合语境。
)9.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 )A.张良出,要项伯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卒起不意,尽失其度D.朝济而夕设版焉10、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以其无礼于晋(因为)秦军南(驻军)B.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就)秦王购之金千斤(收购)C.将军战河北(黄河以北)沛公安在(在哪里)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秦王还柱而走(跑)11.从句式角度考虑,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句是(C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私见张良,具告以事C. 大王来何操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二、拓展延伸(17分)(一)阅读文言文完成12—14题(9分)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①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身窥,据此可无北顾之忧。
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
”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
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乃令千户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
”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
”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
甲申,至怀来。
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举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
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
”遂倒戈来归。
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
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谢黄《后登陆》卷下,有删改)【注】①上:皇上指朱棣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A.上语诸将曰…谈论B.委尸填满沟壑放置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标志D.噫!我固无恙祸患1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一组的是(D)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A. ①③⑥B. ②③⑤C. ②④⑤D. ③④⑤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B. 俞瑱逃亡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答案:12、B委放置,丢弃A语,说C识,明白,知晓,动词D恙,病,担忧。
13、D排除法。
1句,地势之要,2句,喻证地势之要,皆与形势分析无关。
14、C敌方间谍,错。
原文中,“获贼间谍”,其人为宋忠部下。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8分)老马臧克家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415.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诗人用满含同情的泪水,表现了旧中国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挣扎在死亡线上,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悲苦无助,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这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真实写照.16.这道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4分)“老马”象征了旧社会中广大的与牛马一般命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