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聂耳的故事

聂耳的故事

【聂耳的故事一】聂耳的故事聂耳原名聂守信,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里境况困难。

聂耳该上三年级了,学校立刻就要开学,但是哪有钱交学费买书呢?妈妈悄悄把聂耳爸爸在世时最喜爱的八音钟卖了,学费有了着落。

可书费呢?开学那天,小聂耳拉住妈妈的衣角说:妈妈,我有书了。

他从书包里拿出两个订得整整齐齐的本子。

妈妈翻开本子一看就呆住了,聂耳用香烟盒纸工工整整地抄了两本,一本国语,一本算术。

贫寒的生活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生活的热爱。

他家有一位邻居姓邱,是位木匠,闲暇时喜爱拿一枝短笛坐在门口吹,那美妙的旋律时而像天上的云彩一样悠扬舒缓,时而像森林里的小鸟一样活泼跳跃。

年幼的聂守信陶醉不已,忍不住跑到邱木匠家,跟他学习吹笛子。

聂守信很聪明,学得很快,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哥哥也跟着一齐学。

之后,他们用压岁钱买了一枝竹笛和一把二胡。

从此他的家就乐声不断,常引得路人停下脚步聆听。

之后,聂守信又学会了拉二胡、弹三弦和月琴。

在学校,他是学生音乐团出色的小指挥,在他家居住的胡同,他又是街坊儿童小乐团的热心组织者。

中学毕业后,聂守信被云南省立师范学校录取。

一天,他亲眼看见***当局杀害了三位革命者,还割下他们的头,挖出他们的心,暴尸示众。

聂守信对此感到无比愤怒,他开始思考民族演许幸之被那激昂有力的旋律深深打动,但是他觉得结尾不够有力,歌曲原来的结尾是前进!前进!前进!在他的推荐下,聂耳把它改成前进!前进!前进进!变得更有气势了这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名字由来聂守信年轻的时候,对音乐个性敏感。

大家都说,只要能从耳朵进去的,都能从他嘴里唱出来。

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

一次联欢会上,聂守信不但能表演舞蹈,模仿各种人说话,而且还能让两只耳朵一前一后地动,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大伙儿都被逗得大笑起来。

总经理给聂守信送礼物,并称他为聂耳博士。

聂守信笑着对大家说:你们硬要把一只耳朵送我,也好,四只耳朵(聂的繁体字聂)连成一串,不像一个炮弹吗?从此,聂守信改名为聂耳。

梦见龙卷风热爱音乐聂耳在北平时穷得买不起棉衣,却在秋末深入到贫民区天桥等地,用有限的几个钱来收集北方民间音乐素材,并在充满了工人们、车夫、流氓无产阶级的汗臭环境中聆听卖嗓子、卖武功的吼声,从中知道了他们生命的挣扎的心曲;他在上海一年的苦苦积攒,才买到一把梦寐以求的廉价小提琴。

在上海,他经常踏着晨霜夜路体验女工上班的辛苦,从而创作出《新的女性》。

聂耳还与小报童交上了朋友,天天问寒问暖,那首着名的《卖报歌》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吟诵出来的。

聂耳没有像样的创作条件,到上海一年后经过苦苦积攒,才买到一把多年梦寐以求的廉价小提琴。

他居住的斗室冬冷夏热,到北京一次连续登台演出四天仅得6元钱报酬。

这不仅仅使他从心底更憎恨资本家老板剥削的冷酷,其作品也不断呼喊出人民要求解放的心声。

创作国歌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寇侵占东北后又把铁蹄伸向华北,国内的反动腐朽势力却仍沉溺于纸醉金迷中。

社会上充斥着桃花江、毛毛雨、妹妹我爱你一类萎靡丧志的淫歌艳曲。

共产党员作家田汉找到聂耳,认为如此唱靡靡之音,长此下去,人们会成为亡国奴。

二人就此议定,要创作一首歌,来战胜桃花江是美人窝。

二人研究了《国际歌》、《马赛曲》和《船夫曲》,认为很有气势,能够借鉴。

1935年初,田汉改编了电影《风云儿女》,并写了一首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

由于发现国民党特务已来追捕,他仓促间在一张小小的香烟包装纸上写下歌词,就被抓进监狱。

夏衍拿到田汉留下的剧本,在里面发现了那张写着歌词的香烟衬纸。

不久,聂耳来找夏衍,听说此事后,主动提出:作曲交给我,我干!聂耳根据同田汉一齐提出的构想,带着满腔激愤,只用两天时刻便谱写了初稿,随即因躲避追捕到了日本。

在那里,他一方面受到友好人士的热情接待,一方面也看到军国主义分子大肆鼓噪扩大在支那利益,并磨刀霍霍。

聂耳由此更激发了创作灵感,迅速将歌曲定稿寄回国,其旋律更加高昂雄壮。

【聂耳的故事三】聂耳的故事聂耳的父亲聂鸿仪在昆明甬道街72号开了一家成春堂药店。

1912年2月15日,聂耳出生在药店的楼上,原名紫艺。

不久,父亲死了,药店由母亲经营,殷实的聂家开始中落。

在幼年聂耳的记忆里,母亲经常坐在灯下,拨拉算盘,算完账后,叹气,发愁。

聂耳曾暗许心愿:今后必须要让母亲过好日子。

他到上海后,在写给母亲的信中,屡屡提到汇钱之类的字眼。

母亲是聂耳最大的牵挂。

从照片中看,母亲彭寂宽是比较典型的傣族妇女的长相。

令人佩服的是,彭氏没有上过一天学堂,但跟着丈夫,居然能够读医书,丈夫死后还能坐堂把脉问诊,养家活口。

彭氏的聪慧,显然也遗传给了儿子。

聂耳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乖巧伶俐,一支简陋的竹笛能吹得五彩缤纷,甚得亲友疼爱。

母亲能唱各种民歌,包括在昆明等地民间广泛流传的洞经调、花灯调、洋琴调,等等。

动听的歌曲与歌曲里的故事让小聂耳着迷。

蔡锷功成名就之时,聂耳还是黄口小儿,但他从母亲的歌里认识了蔡锷。

蔡将军云南首义讨袁护国的壮举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习武从军曾是少年聂耳的一大志向。

十六岁那年,聂耳最后憋不住了,背着家人偷偷参军,被编入十六军湖南新兵队受训,后投考黄埔军校不果,又被军队遣散,习武之念才在无奈之中打消。

不得已,转而读书、演戏、作曲,但成就伟业之心未了。

在一篇《我之人生观》的中学作文中,聂耳表示,如果有可能,他不会从事宗教、哲学和科学的行当。

他的理想是先上大学,然后出外游历,最好是出国,行路读书,增长见识,学术上有所建树。

最后挣几个钱,与几个谈得来的朋友,找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读书,弹琴,度悠闲时光。

他还特意表示,昆明的西山将是自己隐逸的首选。

待到年长几岁也就是中学毕业考入云南省立师范学校后,聂耳又写了篇《我之人生观》,他的学生腔明显少了,代之而起的是,期望学工科,研究点艺术,做一个并不是鲁滨逊那种个人主义的思想的游历家,然后以实在考察之所得以建设新的社会。

演艺圈的拼命三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聂耳来到上海,举目无亲,托人帮忙在申庄采购站找到了一份稽查员的工作。

谁知申庄在昆明的总部云丰商行正因偷税被查封,上海的分店遂告关门。

聂耳失业了。

还好,天无绝人之路,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刊登在《申报》上的招生启事引起聂耳的注意。

每月能挣十元津贴,还管吃住,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聂耳忐忑不安地进了考场,正因紧张而发挥得一般,但却被主考官黎锦晖录取了。

明月歌舞剧社的前身,是黎锦晖创办的中华歌舞剧团。

这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性歌舞团。

阵容虽然不大,但是正因拥有上海有名的歌舞四大天王王人美、胡笳、白丽珠、薛玲仙以及影帝金焰等名角,在上海乃至全国名噪一时。

聂耳在群星璀璨的明月是名小提琴练习生。

七八个人一间的狭小宿舍,练琴时得站在墙角,但聂耳却感到了生活的奢侈。

初到不久,他帮忙昆明老家的朋友张庚侯、廖伯民在上海代租电影拷贝,得到一百元报酬。

一百元啊,离开大家庭以来他还从未拥有过这么多的钱,聂耳的心狂跳起来。

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邮局给母亲邮去一半。

另一半,买了一把小提琴,还有两本乐谱。

这把普通的小提琴,从此为聂耳的生活增添了华丽的色彩。

王人美的二哥王人艺是聂耳的专职小提琴老师。

于是,人们常常看到师徒二人认真地矫正指法,错了,又错了,德沃夏克的《幽默曲》时断时续。

小老师与聂耳同龄,平常为人很随和,教琴却毫不马虎。

十九岁的聂耳,刚刚摸琴,连乐谱都看不懂,哪里懂什么对位、和声,小老师有点急了。

但聂耳可不傻,他知道自己碰上了好老师。

必须能学会,他对自己说。

吃罢晚饭,大家都结伴去逛四马路,到大世界看杂耍,聂耳却一声不吭,躲进房间练琴。

他要完成自己的业务指标:一天至少恶补七个小时的琴。

拼命三郎聂耳很快出名了。

其时,电影和戏剧往往裹挟在一齐。

一套演员班底,一会儿在舞台上演话剧,一会儿又聚集的水银灯下。

这样做,虽出于制片商节省成本的策略,客观上却锻炼了演职员。

比如王人美在电影《风云儿女》中除饰演女主角之外,还要唱主题歌。

拉小提琴的聂耳,也要时不时上场扮个什么卖油炸臭豆腐的小贩;或者涂一身黑墨,扮成黑人矿工。

他善于模仿的表演才能已是尽人皆知。

1959年,赵丹在电影《聂耳》里出演聂耳时,还不止一次地谈及当时的往事。

出入明月的都是上海滩演艺界的知名人物,蔡楚生、孙瑜、卜万苍、金焰、郑千里、王人美、黎莉莉、白丽珠、赵丹、周璇、阮玲玉,等等。

近观名人,聂耳才体会到什么是风头正健。

星光照耀之下,起初投身于此只为谋生的聂耳,眼界一下子开阔起来。

耳朵先生和田老大活泼,天真,十九岁的聂耳是个孩子王,身边总围着歌剧社的小演员们。

做游戏,输了,孩子们起哄,聂耳乐颠颠地耸动着两只耳朵。

大家不满足,耳朵先生,再来一个嘛!聂耳又秀了一下。

聂耳最爱看电影,而且每遇动情之处必哭,这在朋友中出了名。

他的这个习惯常被朋友们当做笑料,他自己却觉得再自然但是。

至情至性,有何不好?那时,聂耳与他的同乡、上海泉漳中学的教员李生萱来往很频繁,此人即之后的着名哲学家艾思奇,聂耳因此对哲学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和向往。

一;二八以后,上海白色恐怖严重,中共提出在文艺界发展党员,壮大左翼力量。

年轻活跃的聂耳被列为首批培养对象。

培养和联系人是上海左翼剧团联盟负责人田汉,之后说聂耳入党的也正是田汉。

但在聂耳目前保留下来的十多万字的日记、文章、书札里,关于田汉的描述却很少,即使有,也大多是流水账式的记录,至多用很好这样的字眼笼统地表示一下。

勤写日记和书信的聂耳,逢田何故谨慎规避?令人不得而知。

当然,在田汉的眼里,聂耳最初只是一个有着不平凡经历的追求革命的贫苦学生,两人阅历、资历以及性格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但这并不妨碍田、聂二人在音乐创作中的默契合作。

1933年至1935年两年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一同创作了《开矿歌》、《大路歌》、《毕业歌》、《码头工人》、《苦力歌》、《打砖歌》、《打桩歌》、《告别南洋》、《春回来了》、《慰劳歌》、《梅娘曲》、《打长江》、《采菱歌》、《义勇军进行曲》等十四首歌曲,几乎占了聂耳全部作品的一半。

聂耳的处女作《开矿歌》是两人合作的开端。

之后被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则是两人合作的巅峰。

电影《风云儿女》剧本刚刚完稿,编剧田汉被捕了。

聂耳见到导演夏衍的第一句话是:《风云儿女》谁来作曲?第二句话就是:我来写吧,田汉也会同意的。

自信与笃定溢于言表。

狱中的田汉果然同意了聂耳的请求。

很快,聂耳就拿出初稿,定稿是聂耳到日本后完成的。

相关主题